苴,漢字。音jū時為名詞,腐草,苴麻。音chá時為東周古國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苴
- 中文拼音:chá、jū、xié、zhǎ、zuǒ、zū
- 全字筆畫:8
- 繁體漢字:苴
- 區位號碼:6058
- 五筆::aegf
- 出處:《嘉慶一統志.雲南.大理府》
涵義
歷史
古籍解釋
又《禮·喪服小記》苴,杖竹也。《注》苴者,黯也,心如斬斫,貌若蒼苴,所以縗裳、絰杖,俱備苴色。《儀禮·喪服傳》斬衰裳,苴絰、杖、絞帶。《疏》以一苴目此三事,謂苴麻為首絰、要絰,又以苴竹為杖,苴麻為絞帶。
又《廣韻》子餘切,音沮。履中草。
又《禮·曲禮》凡以弓劍、苞苴、簞笥問人者。《注》苴,藉也。《管子·霸言篇》上夾而下苴。《注》苴,包裹也。
又木名。《山海經》服山,其木多苴。
又《司馬相如·子虛賦》諸柘巴苴。《注》巴苴,草名。
又地名。《史記·索隱注》狄苴,在渤海。
又姓。《前漢·貨殖傳》有平陵苴氏。
又鋤加切,音槎。水中浮草也。《詩·大雅》如彼棲苴。《疏》苴是草木之枯槁者,故在樹未落及已落為水漂皆稱苴也。《楚辭·悲迴風》草苴比而不芳。《注》枯曰苴。
又《正韻》宗蘇切,音租。茅藉祭也。《前漢·郊祀志》掃地而祠,席用苴稭。《注》讀如租。
又《類篇》徐嗟切,音斜。苴咩城,在雲南。
又《集韻》側下切,音鮓。《莊子·讓王篇》其土苴以治天下。《注》土苴,和糞草。《韓愈文》補苴罅漏。
又《正韻》將豫切,音怚。《前漢·終軍傳》苴白茅於江、淮。《注》苴,於豫切。
又讀作巴。《史記·張儀傳》苴蜀相攻擊。《索隱注》苴,音巴。
又讀苞。《後漢·徐廣傳注》譙周曰:益州天苴,讀為苞黎之苞。
又《五音集韻》子與切,音咀。《羣經音辨》亦音咀。
又《正韻》才野切,音灺。幔也。
又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