苴

苴,漢字。音jū時為名詞,腐草,苴麻。音chá時為東周古國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苴
  • 中文拼音:chá、jū、xié、zhǎ、zuǒ、zū
  • 全字筆畫:8
  • 繁體漢字:苴
  • 區位號碼:6058
  • 五筆::aegf
  • 出處:《嘉慶一統志.雲南.大理府》
涵義,歷史,古籍解釋,

涵義

苴chá 1.浮草;枯草
2.苴國,東周時期西部地區古國名,古蜀國的分封國。
苴jū(形聲。從艹,從且,且聲。
苴麻,一種興奮劑作用的草,又叫"種麻"。大麻(青麻)的雌株,開花後能結果實。也指結子的麻:~布。
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農夫。――《詩·幽風·七月》
⒉枯草。
⒊.粗劣;粗惡。結子的麻,或粗黃麻布
⒋苴履,用草做成的鞋墊,用以墊鞋底。
冠雖敝不以苴履。――《漢書》
5.包裹。
苴xié 1.羊苴咩城,又名苴咩城。古城名。故址在今雲南大理。唐代南詔國徙都於此,始建城。參閱《嘉慶一統志.雲南.大理府》。
苴zhǎ 1.腐土;糟粕。 2.通"柤"。木名。
苴zū 1.同“菹”,見"苴秸"(苴稭、菹稭、葅稭)。
苴zuǒ 1.苴卻硯,一種硯台

歷史

苴chá 1.浮草;枯草。
2.苴國,東周時期西部地區古國名,古蜀國的分封國。
苴xié 1.羊苴咩城,又名苴咩城。古城名。故址在今雲南大理。唐代南詔國徙都於此,始建城。參閱《嘉慶一統志.雲南.大理府》。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集韻》千餘切,音蛆。《玉篇》麻也。《詩·豳風》九月叔苴。《傳》苴,麻子也。《莊子·讓王篇》顏闔守陋閭,苴布之衣,而自飯牛。《注》苴,有子麻也。
又《禮·喪服小記》苴,杖竹也。《注》苴者,黯也,心如斬斫,貌若蒼苴,所以縗裳、絰杖,俱備苴色。《儀禮·喪服傳》斬衰裳,苴絰、杖、絞帶。《疏》以一苴目此三事,謂苴麻為首絰、要絰,又以苴竹為杖,苴麻為絞帶。
又《廣韻》子餘切,音沮。履中草。
又《禮·曲禮》凡以弓劍、苞苴、簞笥問人者。《注》苴,藉也。《管子·霸言篇》上夾而下苴。《注》苴,包裹也。
又木名。《山海經》服山,其木多苴。
又《司馬相如·子虛賦》諸柘巴苴。《注》巴苴,草名。
又地名。《史記·索隱注》狄苴,在渤海。
又姓。《前漢·貨殖傳》有平陵苴氏。
又鋤加切,音槎。水中浮草也。《詩·大雅》如彼棲苴。《疏》苴是草木之枯槁者,故在樹未落及已落為水漂皆稱苴也。《楚辭·悲迴風》草苴比而不芳。《注》枯曰苴。
又《正韻》宗蘇切,音租。茅藉祭也。《前漢·郊祀志》掃地而祠,席用苴稭。《注》讀如租。
又《類篇》徐嗟切,音斜。苴咩城,在雲南。
又《集韻》側下切,音鮓。《莊子·讓王篇》其土苴以治天下。《注》土苴,和糞草。《韓愈文》補苴罅漏。
又《正韻》將豫切,音怚。《前漢·終軍傳》苴白茅於江、淮。《注》苴,於豫切。
又讀作巴。《史記·張儀傳》苴蜀相攻擊。《索隱注》苴,音巴。
又讀苞。《後漢·徐廣傳注》譙周曰:益州天苴,讀為苞黎之苞。
又《五音集韻》子與切,音咀。《羣經音辨》亦音咀。
又《正韻》才野切,音灺。幔也。
又伺也。
考證:〔又《禮·曲禮》凡以弓劍苞苴簟笥問人者。〕 謹照原文簟笥改簞笥。〔《前漢·終軍傳》苴白毛於江淮。〕 謹照原文白毛改白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