苴鎮街道

苴鎮街道

苴鎮位於江蘇省如東縣東北部,靠海邊,隔黃海與韓國、日本相望,北距范公堤2公里,南離如東縣城11公里,是瀕臨黃海的一個古鎮。浩瀚的南黃海,在這裡拐了一個彎,留下了一片灘涂,成為一隻犄角。而這也使苴鎮成為一個戰略要地。由於此地瀕臨海邊,灘涂開闊,又占漁、鹽、柴草之利,清鹹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鎮江、句容、揚中等地的移民紛紛來此,人煙聚集,五業漸興逐漸形成了小鎮,所以又叫"苴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苴鎮街道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電話區號:0513
  • 地理位置:江蘇南通市
  • 面積:113.65平方公里
  • 人口:5.16萬人
  • 機場:南通機場
  • 火車站:如東火車站
  • 車牌代碼:蘇F
簡介,歷史變遷,

簡介

苴鎮街道位於南通市,行政區域面積113.65平方公里,人口5.16萬人,管理4個居委會、9個村委會。
將原苴鎮的曉橋居委會和王潭、金鳳、鳳陽、劉埠、蔡橋、九陽6個村委會區域,與原掘港鎮的永新、振新、興新3個居委會和肖橋、江莊、虹元3個村委會區域合併,設立如東縣苴鎮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駐振新居委會黃海中路1號。
南通市苴鎮位置

歷史變遷

"唐家苴"這個地名沿用已久,在明、清兩代志書中都有記載。而"苴鎮"這個地名,是在清末才開始出現的,時間不長。歷史上,苴鎮歸屬有過多次的演變。1912年設苴鎮鄉,上隸如皋縣,龜板的功效下轄苴鎮等九個鄉,稱"東九鄉"。其時全鄉近140平方公里,5400多戶,20800人口。1934年東九鄉劃歸如皋第七區管轄。1940年新四軍東進,如皋(東)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苴鎮地區屬豐利區。1941年8月,日軍占領全縣各大集鎮,豐利區分為豐東、豐中、豐西三區,苴鎮屬豐中地區。1947年春,為適應自衛戰爭形勢,與豐東地區合併,建立苴豐區,1949年夏,仍設苴鎮區,下轄10個鄉,74個村和苴鎮街。解放後,又經多次整合,現苴鎮鎮總面積101平方公里,有16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322個村民小組,總戶數1.41萬戶,總人口4.06萬。
苴鎮就是海防要塞。千百年來,古苴人民築堰御潮,建寺營宇,抗倭寇、斗海匪。明洪武年間建有"唐家苴墩",其高4丈,周圍俱系草盪沙地,墩上有儒興寺。墩東八里有火燒苴墩,西十里有尹家堡墩。一旦有事,東西相應,互傳信號,猶如古時的烽火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這裡的人民在這塊土地上用自己的熱血和汗水保衛了它。如東縣第一支由共產黨領導的武裝部隊--鹽民自衛隊就建於此,蘇中四分區的首腦機關和如皋(東)縣政府曾長期駐紮於此。在這裡創建和擴建了許多戰時工廠,如榴彈廠、軍工廠、被服廠、印鈔廠、印刷廠、毛巾廠、肥皂廠等。並建有野戰醫院,粟裕、陶勇、姬鵬飛梁靈光、劉先勝等老一輩革命家先後在這裡領導、指揮分區人民抗戰,並取得反清鄉鬥爭最後勝利,在抗日戰爭史上譜寫了一曲勝利凱歌。苴鎮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老區,曾一度被人稱為"四分區的莫斯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