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網

英特網

英特網,是世界上最大的網路科技術語。

聯在英特網上的電腦有數億台。上面的資料、信息數不勝數,所以有人把英特網叫成是信息的海洋、知識的海洋。通用的網址中,通常以WWW開頭,此處的WWW是WORLD WIDE WEB三個單詞的簡寫,也稱作全球資訊網。全球資訊網的中心交換機在美國,中國是通過太平洋的海底光纜、衛星等方式連入的,中國的頂級域名為CN。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英特網
  • 外文名:Internet
  • 譯名:網際網路
  • WWW:World wide web
英特網概念,英特網發展,

英特網概念

英特網誕生於上世紀60年代,發展非常慢,到90年代才開始迅速發展。現在英特網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網路,聯在英特網上的電腦有數億台。上面的資料、信息數不勝數,所以有人把英特網叫成是信息的海洋、知識的海洋
以往的通信線路是有一層層的控制樞紐,幹線和支線組成的,毀掉高層的樞紐或幹線,則下面的支線就沒有用了。要傳遞的訊息就像戰場上派出去的通信員,沿著幾條可用的線路,通過一個個的樞紐,從甲地到乙地。如果這些線路或樞紐被毀,甲地和乙地就失去了聯繫。一個叫做玻爾·巴蘭的38歲的計算機科學家提出一個想法。理想的通信線路應該象一張漁網,那是平面的,沒有層次,沒有控制中心。甲地和乙地之間,就象漁網上的兩個結點一樣,可以有無數條線路相通。即使把漁網炸幾個大窟窿,剩下來的破網雖然離離拉拉,但上面的任何兩點還是聯著的。
科學家們提出,把要傳遞的訊息分成一小塊一小塊,寫上目的地,然後撒到這個網上,讓它們沿著網線自己奔向目的地。那么,路途不通走丟了怎么辦呢?不要緊,這些訊息塊可以不斷複製,持續不斷地往網上撒,一直到訊息到達目的為止。這時候的訊息已經不是一個兩個通信員了,而象一群一群的信鴿。關鍵是,這些信鴿,電子信號的複製幾乎是不需要時間不需要成本的,而傳遞的速度就是光束,一秒鐘可以繞地球赤道七圈半,在那個“漁網”上走點冤枉路也不在乎的。
這就是英特網的概念來源。但是玻爾·巴蘭並沒被人稱為英特網之父,因為從這個概念到現在的英特網還有一段遙遙長途。

英特網發展

1969年,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項目局想把位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史丹福大學等地的四台高級計算機聯結起來。這本身就是一個國防科研計畫,用的是聯邦預算,但是按照美國的法律和政策,這樣的計畫並不是由實施計畫的國防部某局招人來做,而是要按一定程式向社會招標,由民間公司來做的。我不知道國防部的官員們把這樣高級而絕密的東西放出去,他們怎么放心得了,但是美國的所有高級科研項目都是這樣發包的,從空軍的最新式戰鬥機的研製到簦月和太空梭。結果,一個叫做 BBN的公司爭得了這個項目。這四台計算機聯成了一個四地共用的網,叫先進研究項目局網,簡稱阿帕網
美國國防部為這個阿帕網是很花了點錢的。到1971年,15台計算機聯入了這個網,1972年,發展到37台。這個計算機網使分布在全國各地民間公司,大學研究所的各色人等,都可以分享這些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和研究成果,不僅可以互通信息,甚至可以遠距離編寫程式。
然後,國防部的官員馬上發現,分布在全國各地大學、公司和機關的可以使用這個計算機網的人們不知不覺已經把這個聯邦資助的共享的計算機網路變成了一個高速的電子郵局。在阿帕網上流通的主要不再是計算資料,而是個人郵件和信息。研究人員用阿帕網交換研究心得,協調研究進度,而更多的是個人之間的問候交談,小道訊息,甚至他們最喜歡的科學幻想。
這樣的用法和工作無關,照說是美國的工作單位里很忌諱的一種“揩油”的行為,也有人對此皺眉頭,但是沒有人出面禁止,事實上也禁止不了。原因因為阿帕網是平面鋪開的,它沒有一個中心。任何一個大學或研究所,只要擁有一定能力的計算機,很容易聯結到這個網上,成為這個網的一部分,這使得阿帕網的平面伸展非常容易,而且可以無窮無盡。國防部先進研究項目局是阿帕網的首倡者,是最初出錢的單位,但是它並不是阿帕網的所有者。阿帕網上的計算機分屬於各個單位,而通信線路則主要是從電話公司租借的。國防部先進研究項目局的官員們並不能控制那上了網的個人,他們不歸它管。
1984年,國家科學基金會加入了聯網的行動,協調取得了一些重要技術突破。幾個和科研有較深關係的聯邦政府部門,象宇航局、衛生部、能源部等等,紛紛聯入網路。在TCP/IP標準出來以後,全世界所有的計算機網路就都可以用現成的通信線路聯成網,在這一標準下分享數據信息。國際網際網路就這樣誕生了。
1989年,阿帕網正式結束。沒有人注意這個事件,因為短短几年裡,英特網已經在世界各地變得家喻戶曉了。
英特網之父是冷戰時代的核競賽。可是,問題來了。怎樣在核打擊下保存通信能力的問題不僅美國有,它當年的對手蘇聯也有。既然美國人在想這個問題,蘇聯人一定也在想這個問題。當年你造一個核子彈,我就再造一個氫彈,你發一個“和平號”宇宙飛船,我就來一個“阿波羅”簦月。要是美國人在那些年裡沒有發明創造出英特網,蘇聯永遠也不會創造出英特網來。
這不是科學技術的水平問題。美蘇的科學家可謂旗鼓相當。既然雙方有同樣的問題,那么蘇聯的科學家早晚也會想到玻爾·巴蘭的主意。可是,既然這是為了解決生死存亡的軍事戰略問題,這個主意一旦讓對方也實現,豈不優勢全失所以,第一要保密,第二要高度中心控制,這個網一定要捏在國防部手裡,可不能讓他的對手也給用了去。蘇聯要是動手創建這樣一個網,可以想見一定會這樣做的。美國的國防部可能也會有人想到這樣控制,可是它做不到。
我們觸及了英特網誕生和發展的一個制度性條件,權力和利益的分享。
美國聯邦政府所花的每一分錢都是老百姓的稅金。怎樣向老百姓交代得過去,是聯邦花錢的時候不得不考慮的。納稅人是主人,聯邦官員是主人雇來辦事的。從小地方來說,聯邦政府各分支各部門為此十分注意自己的形象。首都華盛頓幾乎所有的聯邦部門,包括國會、白宮、最高法院、國防部、聯邦調查局,都要有專門的地方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小民百姓,“隨便看看”。還要用錄像、展覽、免費資料向大家解釋這個部門在幹些什麼。凡是聯邦政府的博物館、藝術展覽、森林公園,都是免費提供服務,從緊急救援到公路上的標誌信號。而且,你會發現,這些地方的聯邦工作人員都特別的彬彬有禮。
從大地方來說,聯邦政府的花錢項目在國會辯論通過的時候,不僅要解釋這項目對國家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讓老百姓信服,這對納稅人有什麼好處,特別是對民間的經濟有什麼好處。所以,美國歷來的做法是,政府重大花錢項目不是主管部門自己招人做的,它必須按照一定程式發包給民間,刺激民間經濟的發展,這就好比是政府向民間購買一塊“千人糕”。美國人特別忌諱政府部門的一手包辦。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政府部門的腐敗和浪費不容易失控,因為民間的公司是有競爭的,永遠有別人的眼睛在盯著。而對於一手包辦一手遮天的權力部門來說,腐敗是不治之症。
美國人的概念是,如果你用的是納稅人的錢,那么你得到的成果應該讓納稅人分享。大學裡的博士研究如果用的是政府的資助,論文或發明成果就屬於納稅人,你要是去申請專利納為己有,那是非法的。在英特網發展過程中,有一個里程碑式的突破就是全球資訊網的瀏覽器軟體,它使得全世界各地使用不同計算機的人可以檢索、索取、顯示其他地方不同計算機中的數據、資料和圖象。第一個重要的瀏覽器,“馬賽克”,是在伊利諾大學的超級計算機中心的科學家編寫的。它是在聯邦政府資助下完成的,所以從第一天起就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免費取得的,包括它的源程式。這樣的軟體如果是一個公司或個人所有的話,那就是一個鐵定的發財機會。在它以後的“網景”就是憑著類似的一個瀏覽器軟體,短短几年就造就了一個大公司。“馬賽克”的著作權現在還是伊利諾大學的,但是誰也不能用它發財。
今天的平面結構的英特網具有太多的平等和分享的特點。英特網是沒有中心的,沒有層次的,沒有上下級的關係,甚至“敵我不分”。當年阿帕網開始自我擴展的時候,美國國防部就不能說它擁有阿帕網。今天,也沒有人能夠說他是英特網的所有者,沒有人能夠阻止誰的計算機聯上網,也沒有人能夠說他是英特網的擁有者,沒有人能夠阻止誰的計算機上網,也沒有人能夠不讓誰離開,甚至沒有人確切知道,到底有多少計算機、多少人、多少數據和信息在這個網上。但是所有聯上網的人,在分享網上的數據信息的權利上,卻是一律平等的,不管你是在華盛頓,還是在非洲。在阿帕網發展的初期,這種平面結構和平等分享的特點就必須在同樣的社會條件下才能形成。
英特網好人可以用,“壞人”也可以用。英特網上有無數有用的資料數據,也有數不清的惡劣的“垃圾”,從色情資料到教唆怎樣製造郵包炸彈,應有盡有。政府不是不想管,聯邦政府國會和白宮都想管過,但是美國的憲法傳統忌諱由政府來決定什麼是寶貝,什麼是垃圾,儘管對你我來說,有時候寶貝垃圾是一目了然的,可是美國人習慣於不把一己之看法強加於人,當然也就不讓政府的觀點強加於人。這就是意圖打擊網上色情資料的聯邦正經通訊法被最高法院宣布違憲而廢除的文化背景。要是美國國防部從阿帕網一開始就能來個“加強管理”,也就不會有今天的英特網了。
家裡裝了電話的人都知道,只有當你想通話的人也有了電話的時候,你的電話才有用。裝了電話的人都恨不得自己所有的朋友也都裝上電話。當你的朋友都有電話的時候,你就發現沒有電話幾乎是不可忍受的了。上網也是一樣。
英特網所創造的機會和可能,英特網的好處,和上網的信息資料的數量成正比。如果沒有你所需要的大量資料信息,英特網對你來說,可能就是一個電子信箱的作用。但是,如今的英特網上,幾乎可以找到你所需要的一切資料,從全世界幾乎所有地方的天氣預報,到任何一個生僻的英語單詞的解釋,從常用的免費軟體,到免費的電子信箱,免費的網頁,以及象 ICQ這樣的免費的通訊服務。這一切都要有大量的人力和財力的投入。美國幾乎所有象樣的大公司都在自己的網站上提供一定的服務。
我們觸及了造就今日英特網的第二個社會條件,那就是自由經濟制度下的競爭。
美國的商家在網上免費提供信息資料和種種服務,不僅是看中了英特網所創造的可能的商業機會,更要緊的是,只要它的競爭對手上了網,它就不敢不上網。它的競爭對手提供了一定的服務,它就不敢不提供更好的服務。美國的商家,再大也有競爭對手,聯邦有反托辣斯法,防的就是大公司壟斷。是自由經濟的競爭把商家逼上了英特網,紛紛向公眾提供網上服務,這才造就了如今英特網上及其豐富的超出以往想像的數據資料庫。自由競爭也使得平民百姓上網的代價迅速下降,這也使得美國的角角落落里都有了英特網。
所以,英特網之父是造就英特網的條件,那就是權益分享的政治制度和自由競爭的經濟制度,我特別想說的是,這兩個條件在現實中是同一事物的兩面,你不能只要一個而不要另一個。技術的突破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蘇聯沒有這兩項條件,所以英特網不誕生在冷戰中的那一方,不是偶然的。
英特網雖然產生於冷戰和對抗,但是今天的英特網卻展現了真正冷戰後的面貌,在這個網上人人平等。我在美國鄉村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農舍里從網上查到的所有資料,任何人在莫斯科、在上海、在巴格達都可以查到。英特網暗示了下一個世紀人類關係的一種新的可能性。怎樣看待這種可能性,就靠各自的悟性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