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茯苓

英山茯苓

英山茯苓,湖北省黃岡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英山茯苓
  • 產地名稱:湖北省黃岡市
  • 登記年份:2020年
  • 證書持有者:英山縣中藥材行業協會
自然生態環境,地域範圍,品質特性特徵,特定生產方式,包裝標識規定,

自然生態環境

英山茯苓產地屬長江中下游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性氣候。全縣年平均降水量達到1403毫米,全年空氣優良天數360天,是武漢周邊地區沒有霾的地方,空氣負氧離子含量是城市的50—100倍,有“天然氧吧”之稱。良好的氣候條件為英山茯苓的生長提供了天然保障。土壤類型為黑砂壤土,土壤呈酸性,腐殖質豐富,疏鬆肥沃,排水良好,土壤有機含量2.9%—5.1%,土壤PH值5.0—6.0之間,活土層為60CM以上。產地環境、水質、大氣、生產條件等符合《GAP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的要求。

地域範圍

英山茯苓(Yingshan Poria)地理範圍為湖北省英山縣所轄的溫泉鎮、紅山鎮、孔坊鄉、金鋪鎮、石頭咀鎮、方咀鄉、南河鎮、楊柳鎮、雷店鎮、草盤鎮、陶河鄉等11個鎮。其地理位置位於東經115°31'—116°04',北緯30°00'—31°08'之間。

品質特性特徵

(1)獨特感官特徵。英山茯苓(Yingshan Poria)為擔子菌綱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的乾燥菌核。英山茯苓質地結實細密,外形呈類球形、橢圓形、扁圓形或不規則團塊;外皮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顯的皺縮紋理;切面白色或黃色,氣微,味淡,嚼之粘牙。塊苓方正整齊,片苓潔白勻淨,呈雲狀紋理。生熟可食,藥食同源。 (2)獨特的內在品質指標。經甘肅數字本草檢測中心有限公司檢測,英山茯苓水分含量≤18.0%,浸出物≥2.5%,灰分≤2.0%。 (3)質量安全要求:英山茯苓符合GAP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試行),按照《英山茯苓質量控制技術規範》標準執行,確保栽培管理全程無農藥殘留,無硫加工,儲藏無霉變。

特定生產方式

(1)產地選擇與特殊內容規定。產地環境、水質、大氣、生產條件等符合《GAP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範》的要求。 土地條件:土壤類型為砂壤土,土壤PH值5.0—6.0之間,呈酸性,排水良好,活土層為60CM以上。 氣候條件:年平均氣溫16.4℃,年積溫5986℃,無霜期233.5天,年日照時數2047.1小時,年降水量1403毫米。 (2)選場挖場。選場:應選土層較厚的林地或山坡地,以選日照時間長的陽坡為好,種植茯苓間隔期3年以上,坡度小於25度,無白蟻,無工業、醫院、生活垃圾和人類糞便污染,以林間小塊為宜。挖場:陽曆二月中旬挖場,深度40cm,隨時清除石塊、雜草、樹根等。下種前一個月進行一次翻土、曬場,順山開排水溝,使土壤疏鬆、乾燥。 (3)栽培接種。 英山茯苓栽培包括原木栽培和袋料栽培兩種方式。原木栽培技術環節包括: 挖窖準備。茯苓窖寬60公分,要能埋下1排木材。 原木準備。於頭年秋冬或早春,砍伐馬尾松,砍後剃枝並依松木大小將樹皮相間縱削3-10條,俗稱“剝皮留筋”。削麵寬3-5厘米,深入木質部0.5厘米,使松木易於乾燥並流出松脂。 原木埋設。削皮後的松樹經1~2個月晾曬,流出的油脂用手指按壓時呈乾松不沾手狀,即可鋸成50厘米長的料筒,斷筒完成後呈井字形或三角形架在翻挖後的場地周圍,架曬一月至斷面有裂紋,敲擊有清脆聲以後才能下窖。 下窖接種。下窖應選擇氣溫25°晴天和土壤乾爽時進行,每窖用料筒8公斤左右,將菌種(350克∕袋)沿袋中部環割一周后掰成兩段,將斷面對接在上層較松泡的料筒端頭或側面上,每袋菌種接種一窖,並要求和菌種對接的料筒面乾淨無泥沙或油脂,接種的料筒儘量選松泡無節釘的為好。下窖接種結束後即開好廂溝和圍溝,以利排水。 袋料栽培技術環節包括: 時間安排:1至2月翻挖場地,4月中旬至5月中句下窖種植,9月份收穫。 下窖接種:下窖應選晴天和土壤乾燥時進行,每窖料筒3kg左右,用兩筒並排為一窖,將苗筒中間劃開,兩個苗筒貼合為一個整體,切開其中ー個頂端,放一小塊木料,約為5cm長,便於放置茯苓誘引。用於誘引的茯苓要用處在旺盛生長的新鮮細嫩的小茯苓。一般每窖用50-100克左右,定點在小木塊上生長。因此能長成大個茯苓,加工成茯苓白塊商品率高。 其它環節同原木栽培。 (4)蓋土覆土。接種後及時進行蓋土覆土,覆土厚度4~7厘米,廂成龜背狀,四周應開好水溝。 (5)田間管理。 檢查茯苓窖:一般菌絲3到5天長到料筒上,8-10天可以延伸到8-10cm,20天左右長到料下端,此時應檢查是否有未上料的菌絲,未上料的應取出料筒曬乾木段重新下窖,瘟窖應及時補種。 培土蓋草:菌核生長旺盛期,經常培土,防止菌核露出地面被曬。特別是5-9月間是茯苓的生長旺季,更應注意經常檢查,及時覆土掩蓋裂縫,防止菌核“冒風”被日曬炸裂後雨淋腐爛。 清場排漬:每次大雨後也要及時清場排漬,防止窖內積水。 防治病蟲害:危害茯苓的病害主要是雜菌污染,有木黴菌、青黴菌、麴黴菌、根黴菌、毛黴菌等,防治措施包括: a.嚴格選擇茯苓場,不選人畜糞便及生活垃圾污染的場地種茯苓,茯苓選場定後深挖苓場,搞好清場、整場、曬場。 b.使用優良合格的茯苓菌種,在場乾、料乾時選晴天下窖。 c.雨後修溝排積,防止苓場積水。 d.查窖時發現“瘟窖”,應及時取出料筒進行日曬處理,然後換種重種。 e.選擇未種過茯苓的林地或停種三年以上的林地種茯苓,忌連作。 危害茯苓的蟲害主要是白蟻和苓虱,防治措施包括: a.輪換場地,不選北風停留陰涼易生白蟻的地方做茯苓場。 b.不選用種過的茯苓場再種植茯苓,應間隔3年以上再種茯苓。 防治茯苓病蟲害,嚴禁使用任何農藥。 (6)採挖收穫。 自苓場下廂開始距苓窖0.5m處開挖,防止挖破挖漏。起窖時發現料筒未變顏色,材質未軟腐的料木應留下選場重種,次年5-6月再行起收茯苓。 (7)加工保管。 鮮茯苓的保管:冬季鮮茯苓保存在陰涼避風的房間內,茯苓按“下大上小”的順序堆放在麻袋片上,同時在茯苓堆四周覆蓋一層麻袋,不能露出茯苓,儘量儘早切制,如不能及時切制,要三天翻動茯苓一次。夏季鮮茯苓也要放在乾燥乾淨陰涼的不透光的房間內,茯苓單層鋪在20cm的矮台上,台上鋪一層篾折,每天翻動一次,5-7天后重碼2-3層,使其傷口癒合,剝皮處無痕。 鮮茯苓加工:500g以上的茯苓單層存放8-10天后,用竹籤剝掉菌核上的子實體,放在高台上攤放將鮮茯苓按不同起挖的時間和大小分開,分層堆放在草上,四周和上面用稻草覆蓋,每隔1—2天翻動一次,翻動時上下、內外交換位置,使其均勻發汗散發表皮水份,發汗一周左右開始加工,5公斤以上大個茯苓可以適當進行三次發汗,可有效減少有效成分的損失。 茯苓塊加工:選擇晴天,將茯苓切成長寬4.5公分,厚0.8公分長方體塊,切好後平放在簸箕下日曬3-5天,待七成乾時收回,再放入周轉箱閉汗12-30小時後晾曬或烘乾。 茯苓加工後注意生蟲、發霉,確保英山茯苓優良品質。 (8)產品行銷:英山茯苓的銷售由英山縣中藥材行業協會牽頭,英山縣各中藥材專業合作社銷售並建立銷售台賬制度,便於質量安全體系追溯。 (9)生產記錄:英山縣藥材和繭絲綢產業化辦公室負責英山茯苓的技術指導、技術培訓和信息服務。建立健全生產記錄,規範生產技術。

包裝標識規定

英山縣範圍內的英山茯苓地理標誌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在產品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英山茯苓地理標誌,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標誌(英山茯苓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形式)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及時建立英山茯苓使用檔案,如實記載英山茯苓使用情況,並接受英山茯苓證書持有人的監督,使用檔案保存五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