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災害,自然資源,人口,經濟,綜述,農業,工業,商業,金融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文體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交通,歷史文化,風景名勝,
建置沿革
民國時期,屬興仁鄉。
民國二十年(1931年),屬興仁保;後保改村。
1949年,屬興仁區(五區)。
1958年3月,設英安鄉;同年9月,屬三家子公社英安大隊。
1961年,改英安公社。
1983年,英安公社改鄉。
1984年11月,英安鄉改鎮。
1988年8月,英安鎮改鄉。
1999年12月,英安、春城2鄉合併為英安鎮。
2000年,光明街分為3社區,劃歸英安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英安鎮下轄3個社區、25個行政村:光興、育才、英義、英安、八二、八棵樹、城西、城北、東關、大荒溝、大榆樹、富民、富新、高產、關門、荒山、靖邊、里化、甩灣子、雙新、新地方、新明、西郊、向陽、英新、營子、中華、自興;下設52個居民小組,143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英安鎮下轄3個社區、25個行政村:英義社區、育才社區、光興社區、英安村、關門村、富新村、富民村、甩彎子村、八二村、里化村、大荒溝村、向陽村、英新村、新明村、靖邊村、中華村、城西村、雙新村、八棵樹村、自興村、高產村、新地方村、腿櫃陵東關村、西郊村、城北村、營子村、大榆樹村、荒山村,鎮人民政府駐英安村圖拜公路道北0.1千米。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英安鎮
地形地貌
英安鎮地處盤嶺山脈東南,地勢北高南低。地形特點是東西短而南北長,盤嶺山脈似屏障位於轄境西部和北部,阻礙了西北來的冷空氣進入琿春平原。東部和南部位於琿春市區平原地帶,環繞市區。境內最高峰老爺嶺,位於英安鎮最北部與哈達門鄉和汪清縣交界處,海拔1472.4米;最低點新明村位於琿春平原西南部,海拔40米。
氣候
英安鎮屬中溫帶近海洋坑騙歡婆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溫和潮濕,與同緯度內陸地區相比冬暖夏涼,雨量充沛,多陰寡照,易發生洪澇災害和低溫冷害。年平均氣溫5.6℃。年平均降水量為606.8毫米。
水文
英安鎮境內河道屬琿春河、圖們江河兩大流域,其中琿春河流域面積49.4平方千米,占7.7%。河流總長度105千米,河網密度6.1千米/平方千米。
自然災害
英安鎮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洪澇、低溫、霜凍等。2011年初,相繼發生了低溫冷害、洪澇、大風等災害,受災面積達1380公協墊頃。受災人口2010人,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折合人民幣246萬元。
自然資源
英安鎮境內探明地下礦藏主要有高嶺土、花崗石、矽石。其中高嶺土地質儲量250萬噸。已開發的有花崗石礦,位於里化村北3千米處,地質儲量2000萬立方米。矽石礦1450萬噸。主要分布在英安里化村一帶。其他自然資源有煤、石灰石、河沙等。
人口
2011年末,英安鎮總人口38400人。另有流動人口4600人。總人口中,男性21860人,占56.9%;女性16540人,占43.1%。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25318人,占65.9%;有朝鮮、滿、回3個少數民族,共13082人,占34.1%。其中朝鮮族8546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65.3%;滿族4416人,占33.8%;回族120人,占0.9%。2011年,英安鎮人口出生率5.2‰,人口死亡率8.6‰,人口自然增長率-3.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60人。
截至2018年末,英安鎮戶籍人口有32407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英安鎮財政總收8871萬元,比上年增長33%。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112.4萬元,增值稅7100萬元試挨嬸,企業所得稅32.1萬元,個人駝槓殃店所得稅26.5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5%、-25%、30%、31%。人均財政收入2310元,比上年增長30%。農民人均純收入8455元。
2018年,英安鎮有工業企業60個,其中規模以上10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達拒殼商店或超市42個。
農業
2011年,英安鎮有耕地面積5.9萬畝,可利用草地面積1938.5公頃,林地面積9990公頃。2011年,農業總產值12910萬元,比上年增長20%,實現農業增加值1200萬元。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大豆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4.3萬噸,其中水稻7524噸,玉米12678噸,大豆1789噸。主要經濟作物有蔬菜。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2萬頭,年末存欄0.8萬頭;牛飼養量7387隻,年末存欄3903隻;羊飼養量2000隻,年末存欄1400隻;家禽年飼養量15萬羽。2011年,生產肉類2075.4噸,禽蛋1932.5噸;畜牧業總產值6120萬元。
截至2011年末,英安鎮累計造林15萬畝,林木覆蓋率82.5%。2011年,水果種植面積4500畝,產量2100噸,主要品種有蘋果梨、葡萄。2011年,英安鎮有大型農業機械1400台(輛)。
工業
2011年,英安鎮工業總產值24.5億元,比上年增長25.6%,實現工業增加值6300萬元。2011年,英安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8家,職工2146人,實現工業增加值6100萬元,比上年增長26%。
商業
2011年末,英安鎮有商業網點1935個,職工5124人。201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821萬元,比上年減少18.2%;城鄉集貿市場6個,年成交額2321萬元。
金融業
2011年末,英安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11786萬元,比上年增長57%;人均儲蓄3069元;各項貸款餘額5150.7萬元,比上年增長10.1%。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英安鎮有幼稚園1所,在校生40人,專任教師6人;國小2所,在校生317人,專任教師85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2所,在校生150人,專任教師80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教育經費達1801.5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1389.7萬元。
文體事業
2011年末,英安鎮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室25個;公共圖書室2個,藏書3.9萬冊。文化行業從業人員6人。2011年末,英安鎮有體育場地25個。100%的城市社區和15%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5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英安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8個;病床65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2張。專業衛生人員40人,其中執業醫師22人,執業助理醫師3人,註冊護士18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8.9萬人次,住院手術300台次,出院病人1萬人次。
2011年,英安鎮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506/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90%;孕產婦死亡率為0。
社會保障
2011年,英安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512戶,人數4172人,支出1201.5萬元,比上年增長20%,月人均240元,比上年增長35%;城市醫療救助82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3860人次,共支出16.2萬元,比上年增長48%。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089戶,人數1612人,支出259.2萬元,比上年增長40%,月人均134元,比上年增長26%;農村五保集中供養36人,支出12.66萬元,比上年增長0.1%;農村五保分散供養51人,支出45.3萬元,比上年增長1.08%:農村醫療救助761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598人次,共支出7.99萬元,比上年增長1.32%;農村臨時救濟2828人次,支出61.58萬元,比上年增長1.45%。
交通
英安鎮有302國道經過境內。
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英安鎮因鎮人民政府駐英安村而得名;英安村內有古城英莪城,村名因英莪(額)河名音轉而來。
風景名勝
- 大荒溝黨史教育基地
大荒溝黨史教育基地是琿春縣委誕生地,也是琿春抗日鬥爭的根據地,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荒溝抗日游擊根據地的主要遺址有:北一學校遺址,荒區蘇維埃政府遺址,十三烈士殉難地,頭道嶺軍事籌備會議遺址,中共琿春縣委遺址,北荒溝蘇維埃政府遺址,兵工廠遺址,被服廠和醫院遺址。
- 甩灣子斷橋
甩灣子斷橋因位於英安鎮甩灣子村而得名。橋建成於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橋長486.5米,寬6.5米,32孔鋼板橋。
自然災害
英安鎮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洪澇、低溫、霜凍等。2011年初,相繼發生了低溫冷害、洪澇、大風等災害,受災面積達1380公頃。受災人口2010人,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折合人民幣246萬元。
自然資源
英安鎮境內探明地下礦藏主要有高嶺土、花崗石、矽石。其中高嶺土地質儲量250萬噸。已開發的有花崗石礦,位於里化村北3千米處,地質儲量2000萬立方米。矽石礦1450萬噸。主要分布在英安里化村一帶。其他自然資源有煤、石灰石、河沙等。
人口
2011年末,英安鎮總人口38400人。另有流動人口4600人。總人口中,男性21860人,占56.9%;女性16540人,占43.1%。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25318人,占65.9%;有朝鮮、滿、回3個少數民族,共13082人,占34.1%。其中朝鮮族8546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65.3%;滿族4416人,占33.8%;回族120人,占0.9%。2011年,英安鎮人口出生率5.2‰,人口死亡率8.6‰,人口自然增長率-3.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60人。
截至2018年末,英安鎮戶籍人口有32407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英安鎮財政總收8871萬元,比上年增長33%。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112.4萬元,增值稅7100萬元,企業所得稅32.1萬元,個人所得稅26.5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5%、-25%、30%、31%。人均財政收入2310元,比上年增長30%。農民人均純收入8455元。
2018年,英安鎮有工業企業60個,其中規模以上10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2個。
農業
2011年,英安鎮有耕地面積5.9萬畝,可利用草地面積1938.5公頃,林地面積9990公頃。2011年,農業總產值12910萬元,比上年增長20%,實現農業增加值1200萬元。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大豆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4.3萬噸,其中水稻7524噸,玉米12678噸,大豆1789噸。主要經濟作物有蔬菜。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2萬頭,年末存欄0.8萬頭;牛飼養量7387隻,年末存欄3903隻;羊飼養量2000隻,年末存欄1400隻;家禽年飼養量15萬羽。2011年,生產肉類2075.4噸,禽蛋1932.5噸;畜牧業總產值6120萬元。
截至2011年末,英安鎮累計造林15萬畝,林木覆蓋率82.5%。2011年,水果種植面積4500畝,產量2100噸,主要品種有蘋果梨、葡萄。2011年,英安鎮有大型農業機械1400台(輛)。
工業
2011年,英安鎮工業總產值24.5億元,比上年增長25.6%,實現工業增加值6300萬元。2011年,英安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8家,職工2146人,實現工業增加值6100萬元,比上年增長26%。
商業
2011年末,英安鎮有商業網點1935個,職工5124人。201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821萬元,比上年減少18.2%;城鄉集貿市場6個,年成交額2321萬元。
金融業
2011年末,英安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11786萬元,比上年增長57%;人均儲蓄3069元;各項貸款餘額5150.7萬元,比上年增長10.1%。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英安鎮有幼稚園1所,在校生40人,專任教師6人;國小2所,在校生317人,專任教師85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2所,在校生150人,專任教師80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教育經費達1801.5萬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1389.7萬元。
文體事業
2011年末,英安鎮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室25個;公共圖書室2個,藏書3.9萬冊。文化行業從業人員6人。2011年末,英安鎮有體育場地25個。100%的城市社區和15%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5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英安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8個;病床65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2張。專業衛生人員40人,其中執業醫師22人,執業助理醫師3人,註冊護士18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8.9萬人次,住院手術300台次,出院病人1萬人次。
2011年,英安鎮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506/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90%;孕產婦死亡率為0。
社會保障
2011年,英安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512戶,人數4172人,支出1201.5萬元,比上年增長20%,月人均240元,比上年增長35%;城市醫療救助82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3860人次,共支出16.2萬元,比上年增長48%。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089戶,人數1612人,支出259.2萬元,比上年增長40%,月人均134元,比上年增長26%;農村五保集中供養36人,支出12.66萬元,比上年增長0.1%;農村五保分散供養51人,支出45.3萬元,比上年增長1.08%:農村醫療救助761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598人次,共支出7.99萬元,比上年增長1.32%;農村臨時救濟2828人次,支出61.58萬元,比上年增長1.45%。
交通
英安鎮有302國道經過境內。
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英安鎮因鎮人民政府駐英安村而得名;英安村內有古城英莪城,村名因英莪(額)河名音轉而來。
風景名勝
- 大荒溝黨史教育基地
大荒溝黨史教育基地是琿春縣委誕生地,也是琿春抗日鬥爭的根據地,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荒溝抗日游擊根據地的主要遺址有:北一學校遺址,荒區蘇維埃政府遺址,十三烈士殉難地,頭道嶺軍事籌備會議遺址,中共琿春縣委遺址,北荒溝蘇維埃政府遺址,兵工廠遺址,被服廠和醫院遺址。
- 甩灣子斷橋
甩灣子斷橋因位於英安鎮甩灣子村而得名。橋建成於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橋長486.5米,寬6.5米,32孔鋼板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