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俊戰士

英俊戰士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前,大多數國家對於雙發重型多用途戰鬥機並不十分重視,因為對於白天的戰鬥機承擔的任務,單發戰鬥機已經基本上能夠勝任,只有德國從30年代初期一直在發展Bf-110重裝備、遠程雙發戰鬥機。戰爭開始後英國皇家空軍才發現,缺乏一種較“颶風”、“噴火”留空時間更長、能夠執行多種任務的重型戰鬥機。於是,“英俊戰士”作為一種湊合著用的重型戰鬥機,在最需要的時間-即戰爭開始後的一年後開始服役。在戰鬥中表現神勇,扭轉了戰場的局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英俊戰士
  • 外文名:Beaufighter
  • 別名:美麗戰士
  • 研製國家英國
概述,性能諸元,

概述

該機能夠在1940年服役得益於Bristol公司的深謀遠慮。1938年,Bristol公司預見到在可能的戰爭中需要一種重型戰鬥機,決定自費研發一種雙發重型戰鬥機。在設計時除了考慮到戰鬥型外,還儘量按照英國皇家空軍的F11/37號設計要求的指標,考慮可以改型為偵察機、魚雷機。
1939年7月17日,原型機進行首次試飛。試飛後兩星期,英國皇家空軍一反常例,馬上籤訂了300架飛機的生產契約,對迅速量產該機有促進作用。1940年10月,“Beaufighter”MK IF首次裝備英國皇家空軍,機上裝有英國當時最機密的夜間截擊雷達,飛機參戰後立即就表現優秀。首先,速度大,在占位、追逐方面容易;其次,4門20毫米機炮威力極大,只需要一個短點射就可以將德國夜間轟炸機打得凌空爆炸。
隨後的生產過程中,該機進行了多次改型,發動機、軍械配備各不相同,使該機的多用途潛力得到發揮。長航程型適合北非沙漠的遠程巡邏;魚雷攻擊型適合RAF海岸警衛司令部使用。
主要改型如下:
Beaufighter IF:夜間戰鬥機,在“不列顛之戰”中發揮重要作用。
Beaufighter V:Beaufighter IF 加裝4挺7.7mm機槍炮塔,希望能夠從低於敵方夜間轟炸機的高度進行仰射。但背部炮塔影響飛機性能,隨即放棄。
Beaufighter II:裝兩台R.R Merlin液冷發動機的試驗型,僅生產兩架。
Beaufighter T.F.X:多用途型,裝新型A.I MK VIII雷達,雷達天線位於機頭凸出的鼻狀天線罩內,有一個和垂直安定面融合的背鰭,改進飛機的縱向操縱性。
Beaufighter VI:裝Hercules XVI發動機的魚雷攻擊型。
Beaufighter X:裝Hercules XVII發動機的魚雷攻擊型。
除了裝備英國皇家空軍外,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皇家空軍都裝備該機。1945年9月21日,最後一架“英俊戰士”完工,在整個生產過程中英國總計生產5562架,澳大利亞生產364架,包括VI各型1063架,X各型2231架。

性能諸元

機種及改型
英俊戰士F Mk.6
發動機型號
大力士6或15
發動機台數
2台
單台最大功率
1455馬力
翼展
17.62米
機長
12.59米
機高
4.85米
機翼面積
41.9平方米
自重
6570千克
總重
9720千克
最大速度
530千米時4680米
升限
7950米
轉場航程
2368千米
爬升性能
至4500米用時7分48秒
槍炮口徑
20毫米4門7.7毫米6門
原型試飛年月
1939年6月
各改型總產量
20351架
生產廠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