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簡介
這個三部曲,阿・
托爾斯泰前後寫了二十年。第一部《兩姊妹》開始於一九一九年七月,那時候他僑居在巴黎。第二部《一九一八年》開始於一九二七年。第三部《陰暗的早晨》完成於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也正是法西斯德國侵襲
蘇聯的那一天。在這個三部曲一起付印之前,作者又把前兩部作了仔細的修改。
在這部鴻篇巨製里作者所描繪的不只是兩對年輕夫婦的纏綿
愛情,他們的曲折遭遇及經歷的“
苦難歷程”,而是與當時幾乎所有重大
歷史事件交織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幅波瀾壯闊的畫卷。其場面之大,人物之多,使這部作品充分展示出偉大史詩的特點,是
蘇維埃文學中最巨大的著作之一。
整個三部曲是描寫
蘇聯人民的一部英雄史詩,它不僅廣泛地描繪了革命前夕、革命時期和
國內戰爭時期的俄羅斯生活,為那一階段的偉大
歷史事件勾勒出一幅波瀾壯闊的圖畫;而且生動地描繪了俄羅斯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經受考驗、取得偉大勝利的史實,特別是俄羅斯知識分子受到革命鍛鍊、與人民相結合、逐漸領悟社會主義偉大真理所經歷的迂迴曲折的過程。一九四三年,阿・
托爾斯泰曾把這部史詩的寫作經過告訴讀者:“《苦難的歷程》就是作者的良心所經受的一段痛苦、希望、喜悅、失望、頹喪和振奮的歷程,是對於整整一個巨大時代的感受。這個時代從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初期開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初期才告結束。”因此,這個三部曲的主題,作者在“
自傳”中明確地指出,是“回家,到祖國之路”。
作者簡介
阿·
托爾斯泰(1883—1945)是著名的俄國作家,他出生於薩馬拉一貴族家庭。1901年進入彼得堡工學院,中途退學,投身文學創作。他早年醉心於象徵派詩歌,1907年出版《抒情集》。在第二部詩集《藍色河流後面》(1911)之後轉向現實主義小說的創作,出版過中篇小說集《伏爾加河左岸》(1911)和長篇小說《跛老爺》(1912)等。
圖書目錄
阿・托爾斯泰自傳
第一部 兩姊妹
第二部 一九一八年
第三部 陰暗的早晨
譯後記
故事梗概
每個絢爛的生命都是在其代表
民族精神,參與創造中綻放出異彩。每部傳世名著都是社會激烈變動的縮影。《苦難的歷程》就是這樣一部由其作者阿·
托爾斯泰歷時二十年創作出的傳世佳作。
小說以
第一次世界大戰、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和
國內戰爭等重大
歷史事件為背景;
故事的發展從彼得堡到
外省,從荒僻的鄉村到硝煙瀰漫的
戰爭前線,從
伏爾加河到庫班,從
烏克蘭到
莫斯科,畫面廣闊;以四個性格不同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為主人公;情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主人公各奔東西,他們的個人幻想破滅開始,他們在動盪的年代裡各自有著曲折複雜的探索和追求,在接近並融合到歷史與民族的行列過程中終於跳出個人感情和願望的狹隘圈子,在1920年國內戰爭將結束時,他們四人在莫斯科幸福團聚,在莫斯科大劇院中個人和集體、俄羅斯和
蘇維埃,愛國主義和
共產主義高度地結合在一起。也令人信服地表明了:個人只有在同國家、民族的結合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真正的幸福。
《
苦難歷程》的第一部《兩姐妹》寫於1920至1921年,1922年在柏林出版,回國後經作者修改,1925年在
莫斯科重版。第二部《一九一八年》寫於1927至1929年,1928年開始在《新世界》雜誌上發表。第三部《陰暗的早晨》寫於1939至1941年6月22日,完稿的那天恰巧是德國法西斯入侵
蘇聯的日子。這三部曲的寫作幾經停頓,前後歷時二十多年,所以無論在創作方法、人物形象、小說體裁和語言風格上都有很大變化。
第一部《兩姊妹》描寫了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至1917年
十月革命前夕俄國的社會生活。
沙皇政府的腐敗和帝國主義戰爭使得社會矛盾加劇,社會矛盾的加劇,導致了1917年2月革命的爆發。在動盪、混亂的社會形勢下,兩姊妹卡嘉與達莎及其她們的丈夫的曲折命運。
第二部《一九一八》描寫了
國內戰爭關鍵性的一年——1918年革命與反革命之間的生死搏鬥。處於錯綜複雜的社會矛盾和衝突中的主人公選擇了不同的生活道路:捷列金參加了紅軍;羅欣則懷著拯救祖國的願望投入白軍;卡嘉
孑然一身,生活無著,便四處去尋找羅欣;
不諳世事的達莎誤入反革命集團,後在流浪中被紅軍俘虜,成了一名紅軍護士。
第三部《陰暗的早晨》展示了1918年底至1920年底
蘇維埃人民的
歷史活動。以
察里津保衛戰為中心,描寫了紅軍同白軍的鬥爭。此時,捷列金已成為紅軍優秀的指揮員,戰鬥中負傷後與達莎邂逅相遇。羅欣經過一番周折,也走進革命隊伍。卡嘉在尋夫過程中歷盡艱辛,終於找到
蘇維埃政權,當了一名教師。小說以四位男女主人公在
莫斯科團聚而結束。
藝術特色
這部小說還多方面顯示出很高的藝術技藝。作者善於結合波瀾壯闊的
歷史事件展示人物的心理狀態和性格發展。驚心動魄的鬥爭場面和表現
愛情、歡樂、痛苦、探索的情景交錯出現,主人公隨著情節的發展逐步豐滿,人物的深層心理刻畫細膩而清晰。
倒敘、
插敘的恰當運用,書信、筆記、
歷史資料的適當安排,使這部小說的結構顯得輕鬆自如。
儘管《苦難的歷程》中表現出了一些個人崇拜的色彩,但
瑕不掩瑜,《苦難的歷程》仍是
托爾斯泰一生中重要的作品,也是
蘇聯文學最優秀的長篇巨著之一。
就語言的風格而言,第一部寫得比較文雅,而第二部則比較蕪雜,方言土語較多,這與作者力求反映“史實精神”不無關係。第三部則寫得乾淨明快,人物比較集中,前後的銜接也天衣無縫。
譯本一覽
1953年,《苦難的歷程》,朱雯譯,平明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譯林出版社(1997)
1999年,《苦難的歷程》,任子峰、唐海、譚嗣通譯,中國和平出版社,新世紀出版社
2003年,《苦難的歷程》,徐立貞譯,北京燕山出版社
(蒐集整理:踏破江北街)
改編電影
苦難的歷程 Хождение по мукам
又名: Khozhdenie po mukam
導演: Vasili Ordynsky
主演: Mikhail Nozhkin / Vitali Bezrukov / Irina Alfyorova
製片國家/地區: 蘇聯
語言: 俄語
集數: 3
年份:1977年
《苦難的歷程》三部曲,是俄國大文學家阿.托爾斯泰的著名作品。該片以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到1919年的俄羅斯國內戰爭等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通過對卡佳和達莎兩姐妹和她們的丈夫:貴族出身的白軍軍官羅申和平民出身的紅軍軍官、工程師捷列金,錯綜複雜的愛情及艱難曲折生活經歷的描寫,刻畫出俄國知識分子從失去舊俄羅斯到獲得新生的蘇維埃俄羅斯的苦難歷程。
該電視劇曾在九十年代初在央視播映。網上尚有VCD(12張一套)出售。這部劇集拍得相當唯美。
耐人尋味的是阿·托爾斯泰將這部俄國舊知識分子歷經磨難,認同新政權的歷史,稱為“The Road To Calvary”,也就是基督耶穌背負十字架走向
骷髏山之路。實際上,按劇中主人公在紅白軍中搖擺的經歷,都難以逃過後來多輪殘酷的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