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行式示威

‘苦行式示威’是香港的示威方式之一,參與示威者每走數步就跪地一拜,其示威方式常被香港媒體稱為“苦行式示威”,實際上是華人地區對“苦行”一詞的錯誤理解及錯誤套用。

媒體誤用,何謂苦行,

媒體誤用

華人地區對印度苦行的概念缺乏了解,常對苦行一詞進行錯誤理解,在香港,常有示威人士,每走數步就跪地一拜,其示威方式常被香港媒體稱為“苦行式示威”,但這並不是真正的苦行,其烈度跟印度提倡苦行的諸多宗教相差甚遠。這樣的走路方式不能叫做“苦行”

何謂苦行

苦行梵文:तपस्,Tapas)是印度宗教修行的一種方法,印度教認為人通過苦行可以獲得神靈的祝福,或得到解脫。苦行常流行於印度文化圈,在印度提倡苦行的宗教有耆那教、印度教等,在印度、尼泊爾常有苦行僧蓬頭垢面、衣衫襤褸,帶著象徵濕婆裨的三叉杖,邊走邊吟誦古經文。苦行僧必須忍受常人認為是痛苦的事,如長期斷食甚至斷水、躺在布滿釘子的床上、行走在火熱的木炭上、忍酷熱嚴寒等事情,來鍛鍊忍耐力和離欲。有部分人單腳站立一站就數十年。唐朝時玄奘記載古印度的部分苦行僧的苦行方式,先在河裡打下一根樁子,豎起一個很高的柱子。在柱子旁,再豎一根稍微矮一點的柱子。每天早晨,成群結隊的苦行僧,就爬這個柱子。一隻手搭在高柱子上,一隻腳踩在矮柱子上,還有一隻手和腳就張開,頭要抬高,脖子要伸直,看著太陽的方向,隨著太陽慢慢旋轉,以此來修行,看著在天穹中旋轉太陽,人也在轉,有的人在這裡一練就是幾十年,直到支持不住掉進河裡淹死為止。見《錢文忠玄奘西遊記.十九》受印度文化的影響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成佛前曾修苦行,“晝便入林中。夜便露坐……至冢間。取彼死人之衣。而覆形體……日食一麻一米。形體劣弱。骸骨相連。頂上生瘡。皮肉自墮。猶如敗壞瓠盧……”。後來發現修苦行並不能達到究竟,於是轉以其他方法修行成佛.釋迦牟尼佛曾在優羅毗羅村收留五名苦行僧,此為佛經上記載的“初轉法輪”創立佛教。創立佛教後,釋迦牟尼認為苦行不是脫離苦海的最好方式,他開始提倡“中間之道”既不苦行亦不縱慾,自此以後佛教從印度提倡苦行的諸多宗教中脫離出來。雖然佛教修行是非苦行的中間之道,但對現代的華人來說佛教僧侶清心寡欲的生活已經夠“苦”了,因而有部分對印度文化不了解的華人把佛教僧侶錯當“苦行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