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蘵果實,中藥名。為茄科植物苦蘵Physalis angulata L.的果實。分布於我國華東、華中、華南及西南。具有解毒,利濕之功效。常用於牙痛,天皰瘡,疔瘡。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苦蘵果實
- 別稱:苦蘵果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管狀花目
- 科:茄科
- 屬:酸漿屬
- 種:苦蘵
- 分布區域:我國華東、華中、華南及西南
- 採收時間:秋季果實成熟時
- 用量:內服:煎湯,6-9g。外用:適量
- 毒性:無毒《藥用植物彩色圖譜》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性狀鑑別,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果實。
性味
味酸,性平。
歸經
歸脾、肝經。
功效
解毒,利濕。
主治
牙痛,天皰瘡,疔瘡。
相關配伍
1、治牙痛:苦蘵果含痛處。(《湖南藥物志》)
2、治天皰瘡:苦蘵果實放瓷碗內杵爛,紗布包卷,絞取汁,搽患處。每日3-4次。(《江西民間草藥》)
3、治急性氣管炎:苦蘵果實9g,甘草3g,牛蒡子、胖大海各15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外用:適量,搗汁塗。
使用注意
《江西民間草藥》:“孕婦忌服。”
採集加工
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被疏短柔毛或近無毛,高常30-50厘米;莖多分枝,分枝纖細。葉柄長1-5厘米,葉片卵形至卵狀橢圓形,頂端漸尖或急尖,基部闊楔形或楔形,全緣或有不等大的牙齒,兩面近無毛,長3-6厘米,寬2-4厘米。花梗長約5-12毫米,纖細和花萼一樣生短柔毛,長4-5毫米,5中裂,裂片披針形,生緣毛;花冠淡黃色,喉部常有紫色斑紋,長4-6毫米,直徑6-8毫米;花葯藍紫色或有時黃色,長約1.5毫米。果萼卵球狀,直徑1.5-2.5厘米,薄紙質,漿果直徑約1.2厘米。種子圓盤狀,長約2毫米。花果期5-12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山谷林下及村邊路旁。分布於我國華東、華中、華南及西南。
性狀鑑別
帶宿萼的果實膨大似燈籠狀,壓扁或皺縮,長至2.5cm,直徑約1.5cm;宿萼膜質,表面淡黃綠色,具棱,有縱脈及細網紋,被細毛;質柔韌,中空或內有漿果。漿果類球形,直徑5-8mm;表面淡黃綠色,內含多數種子。氣微,味微甜、酸。
以完整、色淡黃綠、內有果實者為佳。
相關論述
《江西民間草藥》:“治天皰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