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苦筍賦
余酷嗜苦筍,諫者至十人,戲作《苦筍賦》,其辭曰:
僰道苦筍1,冠冕兩川2。甘脆愜當,小苦而反成味;溫潤縝密3,多啖而不疾人4。蓋苦而有味,如忠諫之可活國;多而不害,如舉士而皆得賢。是其鐘江山之秀氣5,故能深雨露而避風煙。食餚以之開道,酒客為之流涎。彼桂斑之夢永6,又安得與之同年!
蜀人曰:“苦筍不可食,食之動痼疾7,令人萎而瘠8。”予亦未嘗與之言。蓋上士不談而喻;中士進則若信,退則眩焉9;下士信耳而不信目,其頑不可鐫10。李太白曰:“但得醉中趣,勿為醒者傳11。”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僰(bó)道:漢縣名,屬僰為郡,僰人所居,故名。在今四川宜賓縣境。
兩川:東、西川的合稱。唐至德二年(757年)於劍南道置東川、西川兩節度,因有兩川之稱。
縝(zhěn)密:細密。
啖(dàn):吃。
鐘:聚集。
桂斑:桂指筀竹,竹名。《山海經·中山經》:“又東七十里曰丙山,多筀竹。”郝懿行疏:“筀,亦當為桂,桂陽所生竹,因以為名也。”斑,指斑竹。段公路《北戶錄·斑皮竹筍》:“湘源縣十二月食斑皮竹筍,諸筍無以及之。”夢永:總是夢想得到。
痼(gù)疾:久治不愈之病。
萎(wěi)而瘠(jí):乾枯瘦弱。
眩(xuàn):迷惑。
鐫(juān):曉諭,明白。
但得醉中趣,勿為醒者傳:出自李白《月下獨酌四首》其二。
白話譯文
我十分嗜好吃苦筍,勸我不要這樣的人有十個,於是我隨意地創作了《苦筍賦》,這篇賦的文辭是 :
僰道產的苦筍,在兩川中名列前茅。它甜脆爽口,微苦卻有滋味;它溫潤細密,多吃不會傷人身體。微苦卻有滋味,利於身康體健,如同忠言逆耳,卻利於國泰民安;多吃不會受傷害,如同多舉士人,得到的都是賢士一般。它匯聚江山的靈氣,故能隱含雨露的滋潤,迴避風煙的侵犯。用它作佳肴,可以振食慾,用它來下酒,令人流口涎。可笑那徒有其表的桂斑,竟夢想博得人們的讚嘆,可它又怎能和苦筍相提並論,一塊來談?
四川人說:“苦筍不能食,吃了發舊病,讓人瘦而死。”我不想和他們分辯。因為上等之人明事理,毋庸多言;中等之人當面雖相信,可過後又疑惑;下等之人專聽謠傳,卻不相信親眼之所見,頑固如岩石,不能雕刻與鑿穿。李白有詩道:“但得醉中趣,勿為醒者傳。”
創作背景
自紹聖元年(1094年)起,黃庭堅相繼被貶至黔州、戎州(均屬四川)等地,此賦當作於此時,藉以抒發以直言獲罪被貶的苦悶心情。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賦可分作三個層次。首先,讚美苦筍有益身心健康。苦筍物性是“小苦”、“溫潤縝密”,但“甘脆愜當”,故而“反成味”、“多啖而不疾人”,於身心有益。接著,融注自身體驗,寓苦筍以深刻含義:苦竹之筍,味道雖苦,食之卻可以“開道”;忠諫之言,雖然逆耳,聽之卻可以“活國”;苦竹之筍,“鐘江山之秀氣”,忠諫之士,聚民族之精華;苦竹之筍,“深雨露而避風煙”,忠諫之士,存傲骨而鄙權貴。苦筍與忠臣,是那么的相似,但世人多不理解。素質佳美的苦筍,橫遭誹謗,“食之動痼疾”,而徒有其表的桂斑,卻受到青睞,以致有“夢永”的非分之想;相應的,敢於直言的忠臣,也是橫遭誹謗,貶官流徙,而奸巧邪佞之徒,卻青雲直上。對此逆境,作者的態度是給予最大的蔑視,“未嘗與之言”因為作者性格剛強,襟懷豁達,趙翼稱他“不肯隨俗為波靡”(《甌北詩話》),故而取此姿態。最後,博學多才的作者,順手拈來李白的詩句“但得醉中趣,勿為醒者傳”收束賦文。酷愛飲酒的李白以自得醉中之趣為樂,戒飭自己不要向飲酒者講說這種樂趣,淺層的意思是不把苦筍之趣對不理解者講說,而不平之鳴,憐才之意,深蘊其中。
全賦雖與作者“點鐵成金”、“無一字無來歷”的主張相悖,但淺明如話而有深意在。
名家點評
甘肅省文史館研究員
尹占華:篇幅短小而文字鬆散,近似隨筆,在賦中也算是很獨特的。(《歷代賦評註》)
作者簡介
黃庭堅 (1045年—1105年),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
治平四年(1067年)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並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
蘇軾、
米芾、蔡襄並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
秦觀並稱“秦黃”,但成就遠遜於秦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