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蔓枯病

苦瓜蔓枯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苦瓜蔓枯病
  • 外文名:Balsam pear gummy stem blight
  • 病原中文名:小雙胞腔菌
  • 病原分類地位:子囊菌亞門
  • 病害類型:真菌
  • 危害作物:苦瓜(涼瓜)黃瓜
  • 為害部位:葉片、莖和蔓果
基本信息,為害症狀,形態特徵,傳播途徑,防治方法,

基本信息

中文名:苦瓜蔓枯病
英文名:Balsam pear gummy stem blight
病原中文名:小雙胞腔菌
病原拉丁學名:Didymella bryoniae(Auersw.)Rehm.
病原分類地位:子囊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苦瓜(涼瓜)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莖和蔓果

為害症狀

 主要為害葉片、莖和蔓果,以為害莖蔓影響最大。葉片染病,初現褐色圓形病斑,中間多為灰褐色,後期病部生出黑色小粒點。莖蔓染病病斑初為橢圓形或梭形,擴展後為不規則形,灰褐色,邊緣褐色,濕度大或病情嚴重的常溢出膠質物,引起蔓枯,致全株枯死。病部也生黑色小粒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或假囊殼。果實染病初生水漬狀小圓點,逐漸變為黃褐色凹陷斑,病部亦生小黑粒點,後期病瓜組織易變糟破碎。別於苦瓜炭疽病。
苦瓜蔓枯病苦瓜蔓枯病

形態特徵

Didymellabryoniae(Auersw.)Rehm.稱小雙胞腔菌,屬子囊菌亞門真菌。病菌假囊殼黑褐色,球形至近球形,頂部具乳突狀突起,大小96~156微米;子囊束生,圓筒形至棍棒形,二層壁,大小60~85×6~12微米,內含子囊孢子8個,排成二列,子囊孢子無色,近梭形,中間具隔膜1個,隔膜處略縊縮,下細胞略小,大小9~16×4.5~8微米。無性態為AscochytacitrullinaSmith稱西瓜殼二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器多集生,初埋生,後多突破表皮,分生孢子器褐色,球形至扁球形,直徑80~132微米,器壁淺褐色,頂端略突起;分生孢子無色,圓筒形,二端較圓,正直,初單胞,後中間具1隔膜,隔膜處無縊縮或稍縊縮,大小6~11×2~3微米,有些分生孢子器較小,但分生孢子且較大。

傳播途徑

病菌以子囊殼或分生孢子器隨病殘體留在土壤中或在種子上越冬。翌年病菌靠風、雨傳播,從氣孔、水孔或傷口侵入,引致發病。種子帶菌可行遠距離傳播,播種帶菌種子苗期即可發病,田間發病後,病部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氣溫20~25℃,相對濕度高於85%,土壤濕度大易發病;高溫多雨,種植過密,通風不良的連作地易發病,北方或反季節栽培發病重。近年蔓枯病有日趨嚴重之勢,生產上應注意防治。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如滑身苦瓜、英引苦瓜等對蔓枯病抗性較強。
(2)種子處理: 選用無病種子,播種前種子可用50%雙氧水(H202)浸種3小時,然後用清水洗淨後播種,或用55~60℃溫水浸種5~10分鐘後在播種。
(3)農業防治: 與非瓜類作物輪作2~3年。收穫後徹底清除瓜類作物病殘體。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適時追肥,生長期加強管理,避免田間積水,棚室科學通風降濕,並時噴施促花王3號,抑制主梢旺長,促進花芽分化,同時應注意放風,澆水後避免悶棚,並在開花前噴施壯瓜蒂靈增粗果蒂強化營養定向輸送量,促進瓜體快速發育。
(4)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可選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0%防霉寶超微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80%大生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也可用5%百菌清粉塵劑,或5%加瑞農粉塵劑,每畝用藥1公斤於早晨或傍晚噴粉。隔7~10天噴1次,噴藥次數視病情而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