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細菌性角斑病主要為害葉、莖及果實。葉片染病初生黃褐色水浸狀小病斑,多角形或不整形,中央黃白色至灰白色,易穿孔或破裂。莖部染病,呈水漬狀淺黃褐色條斑,後期易縱裂,清晨或濕度大時分泌出白色至乳白色菌液;果實染病,初現水漬狀小圓點,後迅速擴展,小病斑融合成大斑,果實呈水漬狀軟腐,濕度大時瓜皮破損,種子和瓜肉外露,全瓜腐敗脫落。乾燥條件下,病部呈油紙狀凹陷,有些乾縮後懸在蔓上。該病可溢出白色菌濃,不形成小黑粒點,別於蔓枯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苦瓜細菌性角斑病
- 外文名: Balsam pear angular leaf spot
- 病害類型:細菌
- 主要為害部位:主要為害葉、莖及果實
病症信息,病害類型,病原形態特徵,發病條件,防治方法,
病症信息
中文名: 苦瓜細菌性角斑病
英文名: Balsam pear angular leaf spot
病原中文名: 丁香假單胞桿菌黃瓜角斑病致病變種
病原拉丁學名: 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Smith et Bryan)Young et al. 異名:Pseudomonas lachrymans(Smith et al.)Carsner
病害類型
主要危害作物
主要為害部位
主要為害葉、莖及果實
病原形態特徵
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Smith et Bryan)Young et al. 異名:Pseudomonas lachrymans(Smith et al.)Carsner稱丁香假單胞桿菌黃瓜角斑病致病變種,屬細菌。菌體短桿狀,極生1~5根鞭毛,大小0.7~0.9×1.4~2.0微米,可鏈生有莢膜,無芽胞,革蘭氏染色陰性,好氣性。發育適溫25~28 ℃,最高35℃、最低1℃,致死溫度49~50℃、經10分鐘,適宜pH範圍為pH5.6~8.8,pH6.8最適。
發病條件
病原細菌在苦瓜種子上或隨病殘體留在土壤中越冬。病菌可在種皮內外存活l~2年。翌年春季播種帶菌的苦瓜種子,發芽後子葉上就可產生病斑,後擴展到真葉上,借雨水飛濺進行傳播蔓延。病菌經氣孔、水孔或傷口侵入。此外,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的病原菌,也可引起初侵染。濕度大時,病部溢出菌膿進行再侵染。我國南方或北方,該病主要發生在雨季,尤其是颱風或暴風雨後擴展迅速。重茬田塊、地勢低洼、排水不良易發病,管理粗放或大水漫灌發病重。
防治方法
(1)從無病田選用無病的種子,必要時用56℃溫水浸種至室溫後再浸24小時,撈出晾乾後置於30~32℃條件下催芽,芽長3毫米時播種。此外還可用醫用硫酸鏈黴素或氯黴素500倍液浸種12小時,沖洗乾淨後催芽播種。
(2)採用高畦地膜覆蓋栽培,不僅能降低田間濕度,還能減少病菌傳播,減少發病。
(3)與瓜類作物實行2~3年輪作,密度適宜,雨後及時排水,有條件的可推行避雨栽培法。
(4)棚室或露地在發病前開展預防性藥劑防治。噴灑72%農用硫酸鏈黴素可溶性粉劑4000倍液或56%靠山水分散微顆粒劑800倍液、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30%鹼式硫酸銅(綠得保)懸浮劑400倍液。棚室可選用5%防細菌粉塵劑噴粉,每667m2 lkg。在細菌性角斑病與霜霉病混發時,可選用60%琥?乙膦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乙膦? 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2%農用硫酸鏈黴素4000倍液加72%杜邦克露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可兼防兩病。採收前5天停止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