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參石膏湯《傷寒總病論》

苦參石膏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傷寒總病論》卷五。主治黑骨溫證。

基本介紹

  • 名稱:苦參石膏湯《傷寒總病論》
  • 出處:《傷寒總病論》卷五
  • 主治:黑骨溫證
組成,用法用量,方義,文獻摘要,

組成

苦參、生葛各二兩,石膏、濕地黃各四兩,梔子仁、茵陳、芒消各一兩半,香豉、蔥白各半斤。

用法用量

上?咀。以水八升,煎至三升半,去滓,下芒消烊化勻,溫飲一盞,一日三次。

方義

方中生葛、香豉、蔥白辛溫發汗,使邪從肌表而出;石膏苦寒,芒硝鹹寒共以清熱;苦參、梔子、茵陳清熱利濕:地黃養陰生津。

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
《中醫學問答題庫》:“龐氏提出:春有青筋牽證,常見頸背雙筋牽、腰強急、腳攣急、先寒後熱等症,治以柴胡地黃湯、石膏竹葉湯。夏有赤脈攢證,常見身熱、皮肉痛、口乾舌破而咽塞等症,治以石膏地黃湯。秋有白氣狸證,常見乍寒乍熱、暴咳嘔逆等症,治以石膏杏仁湯、石膏蔥白湯。冬有黑骨溫證,常見里熱外寒,意欲守火而引飲,腰痛欲折,胸脅切痛,心腹膨脹等症,治以苦參石膏湯、知母解肌湯。”
《溫病論治探微》:“冬三月發病,其源從太陽、少陰,相搏蘊積。三焦上下壅寨,陰毒內行,臟腑受客邪之氣,則病生矣。腎腑臟溫病,陰陽毒氣.其病相反。若腑虛則為陰毒所傷者,症見里熱外寒,意欲守火而引飲,或腰痛欲折。若髒實則為陽毒所損,症見胸脅切痛如刺,心腹膨脹,治宜苦參石膏湯或知母解肌湯。”
《中醫藥之“毒”》:“宋代龐安時在其《傷寒總病論》中將五臟陰陽毒與季節聯繫起來,並把《千金要方》所載七方(原書無方名)分別加以命名,稱之為柴胡地黃湯、石膏竹葉湯、石膏地黃湯、玄參寒水石湯、石膏杏仁湯、石膏蔥白湯、苦參石膏湯,作為治療四時瘟疫的主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