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苟利國家生死以)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苟利國家生死以一般指本詞條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出自林則徐著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詩。意思是只要對國家有利,即使犧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願,絕不會因為自己可能受到禍害而躲開。

基本介紹

  • 創作年代:1842年8月
  • 作品出處:《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林則徐
  • 創作靈感:林則徐赴流放地伊犁,留贈家人
  • 作者品質:愛國精神、不畏強權、不懼生死
  • 作品朝代:清朝
釋義,出處,翻譯,作者簡介,

釋義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兩句的大意是:“只要對國家有利,即使犧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願,怎么能因為有福祉就追求,有禍患就避開呢?” 在這裡,“以”的意思是“用、把、拿”的意思。“生死以”是介賓結構“以生死(實際是‘以生死’)”的倒裝,把賓語“生死”提到介詞“以”的前面。直譯是“用犧牲自己的生命(去換取)”。值得注意的是:在漢語中凡是用兩個相反意義的字聯合組成的詞語,往往其中只有一個字是真正的意義所在,在這首詩的“生死”一詞中重點的、真正的意思是“死”,“生”字只是用來構成偏義複詞,只是陪襯。類似的例子很多,例如魯迅贈日本友人的詩《題三義塔》中“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恩仇”一詞中,重點和真正的意思是“仇”,否則,連“恩”也要“泯(泯滅,忘記)”,那還能依然是兄弟嗎?跟上述的“生死”一樣,如果兩個相反的意思都有,就解釋不通了。
假如對國家有利,我可以把生命交付出來;難道可以有禍就逃避,有福就迎受嗎?
春秋時鄭國子產受到誹謗,他說:“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左傳·昭公四年》)。苟利二句是林則徐最喜愛,經常吟詠的詩句。

出處

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詩,全詩如下: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這首詩作於一八四二年(壬寅年)八月,林則徐被充軍去伊犁途經西安,口占留別家人。林則徐還作自註:“宋真宗聞隱者楊朴能詩,召對,問:‘此來有人作詩送卿否?’對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里去,這回斷送老頭皮。’上大笑,放還山。東坡赴詔獄,妻子送出門,皆哭,坡顧謂曰:‘子獨不能如楊處士妻作一首詩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詩中表明了林則徐在禁菸抗英問題上,不顧個人安危的態度,雖遭革職充軍也無悔意。

翻譯

中共中央編譯局在《中央文獻重要術語譯文發布(2015年第七期)》中,將這兩句詩作為重要術語,發布了官方版本的翻譯:
“Were it to benefit my country I would lay down my life;
What then is risk to me?”
苟も國家に利すれば生死を以てす、豈禍福に因りて之を避趨するや(國に利することであれば命をかけて行う、自分の禍福を理由にそれを避けたりなどしない)

作者簡介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區)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是中國清朝後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