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繡(雷山苗繡)

苗繡(雷山苗繡)

苗繡(雷山苗繡),貴州省雷山縣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苗繡(雷山苗繡)的圖案在形制和造型方面,大量運用各種變形和誇張手法,並大膽使用多維立體造型和型中型的複合手段及比喻、暗喻、借喻、象徵等的表達技巧,體現出別具民族風格的審美情趣。

2006年5月20日,苗繡(雷山苗繡)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Ⅶ-2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苗繡(雷山苗繡)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貴州省雷山縣
  • 遺產編號:Ⅶ-22
  • 保護單位:雷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製作技藝,刺繡種類,製作工序,題材作品,傳承保護,社會影響,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苗繡是較具特色的一種中華刺繡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唐代時,東謝苗族是“卉服鳥章”,即在服裝繡上許多花、鳥圖樣。明代時,貴陽苗族喜用彩線挑成“土錦”“織花布條”“繡花衣裙”。清代文獻記載苗族刺繡織錦的較多,如黔東清水江苗族刺的“錦衣”和繡的“苗錦”。古州苗族刺繡亦多,今榕江縣平永地方一戶苗族農民還保存著兩套乾隆時代的男女服裝,都滿繡彩色花紋。關於貴州、雲南、川南、湖南、廣西各地苗族繡花、織錦,各種史書及地方志多有記載。
苗族的文化與中華民族的上古歷史密切地纏繞一起,苗族的刺繡不僅熱烈奔放,而且蘊意著神秘悠遠的篇章,苗繡中的龍更以其豐富的意象與中華民族的開創歷程緊密地聯在一起。從這些殘存著“人神混同”“人獸混同”“自然物類混同”的原始思維特徵的繡品中可以看到,苗族人民營造出的龍是那樣的率真稚氣、熱烈奔放、神奇壯麗、自由不羈。
現存的苗繡,起源於古代濮人的雕題文身。雕題就是用刺刺破皮,塗以硃砂或其它色彩;文身就是用刺仿龍、鳳、夔花紋雕題,在人身上刺出現龍、鳳、夔的保護色花紋,藉避龍、夔之害,戰勝龍、夔,以謀生存。從苗族的《古老話》得知,苗族古代的雕題文身大師是嫁嘎。
到了濮人的後裔南蠻,發明了蠶桑之術後,雕題文身開始從殘酷的保身藝術形成美的裝飾藝術,出現了“描”。描就是用硃砂等色彩仿生物色彩在蠶帛上描繪花紋。到了骨針、銅針、骨織板、銅織板出現後,雕題文身藝術又進一步演變成挑花和織花。到周代有了鐵針,濮人後裔的挑花技藝便發展到了相當可觀的程度。挑花只是在蠶帛上經緯線的垂直交叉格線,挑出物體的象徵圖案來,這也滿足不了濮人後裔。南蠻對美化生活的要求,便往鑿花、繡花技藝發展。濮人後裔鑿花、繡花技藝到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了湘繡、蠻繡。湘繡以居住在湘江流域的濮人後裔相柳一支為主體,其繡花技藝向寫實逼真的藝術境界發展。楚亡後,湘氏很快融合於華夏,經過秦、漢時期,組成漢族,湘繡也就成了中華民族繡花技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苗繡(雷山苗繡)
苗繡(雷山苗繡)作品
蠻繡以居住在沅江流域、烏江流域的六蠻、七戎的蠻氏為主體,其鑿花、繡花、織花技藝向幻想的藝術境界發展,保持了濮人後裔挑花、繡花、織花的對稱圖案格局,形成苗繡、苗錦風格。
苗繡是由驩兜部與南蠻部結合;三苗部與西戎結合組成,即《尚書》說的:“串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放驩兜於崇山以變南蠻。”因為組成苗族的氏族部落大多居住分散,不相同屬,各氏族均形成各自的文身裝飾藝術。到了元、明清,漢籍中不斷出現了按照服飾特點將苗民分為紅苗、花苗、白苗、青苗、黑苗的記載。紅苗以七戎、六蠻為主體,以龍鳳為氏族徽;花苗以鑿齒民為主體,以蝶為其氏族徽;白苗、青苗以人夷、九夷為主體,以夔麟為其氏族徽;黑苗以盤瓠蠻為主體、以狗為其氏族徽。他們均以某一動物作自己氏族的代表,崇拜的圖騰。這種圖騰崇拜較大地影響了氏族繡品裝飾紋樣的主體物象的表現和風格的形成。另一方面,隨著各氏族間頻繁的交往、裝飾紋樣的相互借鑑、補充、滲透的現象也日漸增多。
苗家婦女擅長紡織和刺繡,清《開化府志》《廣南府志》、民國《馬關縣誌》《邱北縣誌》都記載有苗族婦女“能織苗錦”之句。

文化特徵

製作技藝

苗繡(雷山苗繡)構圖講究嚴謹、對稱、協調,每幅繡圖均有主、副圖案,製作技藝主要包括紡織、靛染、裁縫、刺繡、織錦、製作銀飾、鑲綴飾物等工藝。

刺繡種類

苗繡(雷山苗繡)刺繡種類有縐繡、辮繡、鎖繡、馬尾繡、絞繡、破絲繡、縮寶繡、平繡、貼繡、數紗繡、補繡、疊繡等,其中以雙針鎖繡、縐繡、辮繡、馬尾繡、絲絮貼繡等技法為當地特色,是形成雷山苗裝風格的基本技法。其中,女子盛裝是較具特色的。其主要由雄衣和右衽上衣發展演變而成。上裝有兩層,內層為家機染青布,外層為紫色、藍色綢緞。衣邊及背上均用挑、縐等繡法繡成龍、虎、羊和魚、喋、蟲等動物圖案,顏色為紅、藍、綠、黃等色,沿托肩鑲長方形花草圖案,袖口寬大,為無扣交叉大領衣。穿時,袖、肩綴滿各種圖案的銀花片。下著青色家機布長縐裙,外罩二十四條紅底繡有花、鳥、蟲魚、蚌、蛙、龍、鳳圖案的花飄帶,頭戴銀角,頸系亞領、項圈,再飾以銀冠、銀簪、銀手鐲、銀鎖、耳環、戒指等。腳穿繡鞋,同為長裙,盛裝的各種圖案濃縮了苗族生活環境的景物,表現苗族婦女高雅的審美情趣。

製作工序

雷山的苗繡技藝較為豐富,如有辮繡、縐繡等。
辮繡是先將8根、12根或16根彩色絲線分成4組,編成一定寬度的辮帶,然後按剪紙的輪廓由外向內盤繞刺繡,這種繡法比平繡更能突出浮雕感,並通過辮帶走向顯出肌理效果,有一種粗獷、樸實、厚重的趣味。補花辮繡是在剪紙紋樣的各個局部貼上不同顏色的綢緞,再於不同部位用辮繡方法繡出所需要的紋樣,最後在每個局位輪廓上鑲一條深色辮帶,在帶的內側鎖一條淺色邊線,在辮帶中間以線色線作點狀連綴,常用於袖片及背帶。
雷山還有一種縐繡,紡織絲辮的方法與辮繡相同,但用單針穿線,由外向里將絲辮做成小折,堆滿實,使紋樣呈較高的浮雕狀,比辮繡更富有立體感,但縐繡僅用於袖片上。

題材作品

苗繡(雷山苗繡)構圖內容取材廣泛,天、地、人、神、植物、動物等無奇不有,且遠古、近現代風格均有。代表作品有《苗疆春色》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苗繡(雷山苗繡)作為重要的裝飾手段,廣泛地運用於服飾上,成為苗族服飾中較為耀眼和燦爛的部分。除了與服飾結合的實用功能外,苗繡紋飾的豐富、色彩的絢麗和技法的多樣,使其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此外,苗繡之所以有鮮明的集團性和穩定的歷史繼承性,主要在於它具有符號化的族徽記屬性。各支系的圖案多樣均有固定的母題和表現形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傳統,世代相傳。其所表現的內容,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
傳承狀況
苗繡(雷山苗繡)
苗繡(雷山苗繡)作品
隨著人們審美觀念和趣味的不斷變化,民族服裝的市場越來越小,苗族青年人中,穿著該民族服裝的人越來越少。在此情勢下,苗繡藝人的數量日漸減少,可以說,現代文化越是發達,苗繡的傳統技藝流失也越快。面對苗繡技藝所遭遇的危機,應儘快採取措施予以解決,以保證這一古老的民族工藝順利傳承下去。
傳承人物
張桂英,女,苗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代表項目:苗繡(雷山苗繡)。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雷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苗繡(雷山苗繡)”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1年3月31日,雷山縣開展苗繡產業賦能苗族地區鄉村振興培訓活動,以激勵廣大傳承人學習苗繡,使苗繡(雷山苗繡)得以發展。
2021年10月12日,雷山縣錦繡計畫培訓班正式開班,以促進苗繡(雷山苗繡)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雷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苗繡(雷山苗繡)”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7年11月23日,“蝴蝶媽媽的世界——2017雷山苗族服飾高級定製專場秀”在貴州雷山舉辦,苗繡(雷山苗繡)作品參與展示。
2022年7月,苗繡(雷山苗繡)作品《苗疆春色》在“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中展出。
榮譽表彰
苗繡(雷山苗繡)
苗繡(雷山苗繡)作品
2012年11月,苗繡(雷山苗繡)作品《苗繡(雷山)女子盛裝》在首屆中國(黃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中獲“銀獎”。
2017年,苗繡(雷山苗繡)作品《苗族繡片》在第六屆中國·凱里銀飾刺繡博覽會中獲“銀獎”。
社會活動
2019年6月13日,雷山縣開展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苗繡(雷山苗繡)項目參與展演。
2019年11月1日,2019中國·雷山苗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民族歌舞展演在雷山縣文體中心舉行,苗繡(雷山苗繡)項目參與展演。
2021年12月1日,“2021年貴州技能大賽——非遺技能大賽決賽”在黔東南州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開幕,苗繡(雷山苗繡)項目作為相關組別參與其中。

文化軼事

苗族姑娘好刺繡是與傳說里的苗民南遷聯繫在一起的,說是有位叫蘭娟的女首領為了記住遷徙跋涉的路途經歷,想出了用彩線記事的辦法,過黃河繡條黃線,過長江繡條藍線,翻山越嶺也繡個符號標記,待最後抵達可以落腳的聚居地時,從衣領到褲腳已全部繡滿,從此,苗家姑娘出嫁都要穿上一身親手繡制的盛裝,為的是緬懷離去的故土,紀念英勇聰慧的前輩,同時也為了承繼前輩流傳下的這份美麗,不忘祖業,激勵後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