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繡(劍河苗繡),貴州省劍河縣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苗繡(劍河苗繡)主要分布於貴州省劍河縣境內的南寨、敏洞、觀么等鄉鎮,以藏青色棉織布為載體。銀白色的錫絲繡在藏青色布料上,對比鮮明,明亮耀眼,光澤度好,質感強烈,使布料看上去酷似銀質,與銀帽、銀耳環、銀項圈、銀鎖鏈、銀手鐲相配,較為華麗高貴。
2006年5月20日,苗繡(劍河苗繡)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Ⅶ-2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苗繡(劍河苗繡)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貴州省劍河縣
- 遺產編號:Ⅶ-22
- 保護單位:劍河縣文化館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藝術特徵,藝術技法,製作工序,傳承保護,社會影響,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苗繡(劍河苗繡)以錫繡工藝為代表,主要分布於劍河縣境內的南寨、敏洞、觀么等鄉鎮一帶的苗族村寨。
苗繡是苗族源遠流長的古老藝術,是苗族服飾的主要裝飾手段。苗族服飾,一直有“穿在身上的史書”之說,其歷史久遠,淵源已無從考究。據《苗族古歌》載:大約在唐末宋初,苗族首次遷徙至今劍河縣境內。錫繡服飾是縣境內十二種苗族服飾中較獨特的一種,從表象上看,錫繡服飾製品端莊古樸的服飾特點仍遺存著春秋戰國時武士戎裝的甲冑之風。
2008年,相關人員在進行“苗族銀飾鍛造技藝”的普查中意外發現,早期苗族服飾上佩戴的銀鎖(胸飾)在《苗族古歌》傳唱中,即是由冷兵器時期具有防禦功能的護心鏡結合苗族巫術的理念演變而來。
文化特徵
藝術特徵
苗繡(劍河苗繡)與其他民族刺繡的不同之處在於,它不是用蠶絲線而是用金屬錫絲條在藏青棉布挑花圖案上刺繡而成,其核心圖案猶如一座迷宮,變化莫測,耐人尋味,寓意深刻,充滿強烈的神秘意味。
苗繡(劍河苗繡)的視覺效果是在粗獷的深色面料上綴以銀白色的小錫節,故質感強烈、古樸而生動,特別是在陽光下與苗族姑娘同時佩戴的銀飾相輝映,更顯熠熠生輝,其色彩高貴典雅,不染俗燥。
在紋飾上它所採用的圖案均為高度抽象的幾何紋,這一特徵亦有別於當地其它傳統苗繡及中國蘇、湘、京、粵、蜀、甌、顧繡品類所採用的具象圖案,但卻與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民族圖案相似。
在色彩上,錫繡主體以金屬“錫”的自然色為主色調,雖在其間亦輔以黑、紅、藍、綠等彩色暗花,但若將錫繡與色彩濃艷的中國其它傳統刺繡品放在一起卻有著鮮明的對比,錫繡色彩質樸而高貴。
錫繡之於服飾,分三個部分,除夏裝的背部飾件與上衣相縫貼且有自然懸垂的“雨滴線”外,前、後裙片皆是獨立的飾片繫於腰間,並覆蓋在百褶裙上。前裙片寬約17.7厘米,長約44厘米,後裙片寬約19.5厘米,長約46厘米,背部飾件寬約17.2厘米,長約20厘米,雨滴線與飾件等寬,長41厘米以內。其中前裙片與後、背部飾片的區別在於:前裙片的整體效果是單純的黑底銀花,且圖案略大;而後、背片圖案略小兼有暗花。
錫繡圖案雖由看似相同的幾何紋樣構成,但其似有卻無的(規律)連線分布中卻有明確的象徵和寓意,以較具典型的後裙片為例,圖案中具有象徵性的女兒紋、魚紋、嶺灣、雞足、花簇、牛鞍、秤勾、小人頭、老人頭、木工彎尺、耙紋、山嶺、屋脊等都寄寓了苗族女性原始的生活嚮往。
藝術技法
錫繡飾品的前裙片(前擺)與後裙片(後擺)及背部飾件(背搭)不僅圖案有所區別,而且在工藝流程上也不盡相同。前擺的製作是先在未經浸染的白色家機布上用黑色棉線將圖案繡成,然後浸染漿制,最後將圖案上的棉線挑出,再用錫絲將其穿扣並鑲邊而成;而後擺及背搭所用的面料則是用預染好的彩色棉線(暗色調)按一定的圖紋織成。底紋繡制分兩道工序,先用單色棉線按傳統圖案刺繡,然後用彩色絲線在圖案的空隙間補繡花飾,最後用錫絲沿單色線圖案穿扣完成,其效果是在錫紋的間隙中還可見到絲線繡制的彩色暗花。錫繡最後一道工序所用的錫,早期多從貨郎手裡購置,使用前將錫錠熱溶後澆在石板上,並反覆錘鍊成薄片,刺繡時再剪制而成。
製作工序
苗繡(劍河苗繡)的具體製作流程如下:
1.以藏青色棉布為載體,先用棉紡線在布上按傳統圖案穿線挑花;
2.把細錫絲條拉直,一頭打成小勾,另一頭打成針頭狀,同時把已準備好的布墊鋪在已繡有圖案的棉布上,防止污染;
3.用針將圖案的一根棉線挑出後,再用針頭狀的錫絲條穿過已穿出的棉線,剪下絲條,將另一端返扣在棉線上;
4.按棉布上的圖案和細紋將這個過程周而復始;
5.衣邊以黑、紅、藍、綠四色絲線挑紗織成3公分見方的邊續方形圖案;
6.衣頸至胸邊,剪成3公分寬的錫片嵌貼於衣邊四色連續錫繡衣方形圖案上;
7.挑紗織扣成連續方形錫繡圖案,再剪成3公分寬的錫片分段面包紮衣邊留著3.6公分長的若干紗絲;
8.衣領背達片一幅長為21公分、寬為15公分,用黑色絲線組成格式圖案布,再用紅、黑、蘭、綠四色絲線扣紗織成4公分見方的連續四瓣花樣圖案;
9.將剪成3公分寬的錫片,按照織繡成的底層圖案紋樣逐針扣紗組成16公分連續幾何棱形錫繡圖案。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苗繡(劍河苗繡)工藝獨特,手工精細,圖案清晰,做工複雜,用料特殊,具有較高的鑑賞和收藏價值。
苗繡(劍河苗繡)是清水江兩岸苗族人們聰明才智的創造,是這個支系苗族的重要標識和特徵,是民族民間工藝美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苗繡(劍河苗繡)在其用料上較為特殊,使用金屬“錫”最終來完成一件刺繡品,這在世界工藝美術史上當屬絕無僅有,形成了自己的特性,在中國乃至世界的挑花刺繡工藝用料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工藝價值。
傳承狀況
苗繡(劍河苗繡)的錫繡工藝當屬苗族母系文化,其技藝紛繁複雜。苗族少女多從母輩的言傳身教中吸取。錫繡樣稿不同於苗族其它刺繡種類所用的剪紙或手繪底稿,女子出嫁時,母親將繡好各式傳統圖案的繡片作為陪嫁物相贈,如此世代沿襲。
但是,隨著人們審美觀念和趣味的不斷變化,民族服裝的市場越來越小,苗族青年人中,穿著本民族服裝的人越來越少。在此情勢下,苗繡藝人的數量日漸減少,可以說,現代文化越是發達,苗繡的傳統技藝流失也越快。面對苗繡技藝所遭遇的危機,應儘快採取措施予以解決,以保證這一古老的民族工藝順利傳承下去。
傳承人物
楊妹岩,女,苗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代表項目:苗繡(劍河苗繡)。
龍女三九,女,苗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代表項目:苗繡(劍河苗繡)。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劍河縣文化館獲得“苗繡(劍河苗繡)”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2年6月9日,“劍河縣苗繡保護傳承、技術研究與示範套用”項目刺繡培訓班在仰阿莎街道舉行,以更好地保護和傳承苗繡文化資源。
2022年8月31日,劍河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劍河縣圖書館與劍河縣苗族錫繡文化傳承工作坊聯合舉辦2022年“錦繡”培訓活動,以解決苗繡文化傳承問題。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苗繡(劍河苗繡)項目保護單位劍河縣文化館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劍河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21年5月15日,“遇見多彩貴州·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在丹寨非遺周上亮相,苗繡(劍河苗繡)作品參與展示。
2023年6月16日至7月2日,“黔地錦繡 指尖芳華”苗繡精品暨貴陽民族民間手工藝展在貴陽美術館舉辦,苗繡(劍河苗繡)作品參與展示。
社會活動
2021年5月25日,劍河縣民族中學舉辦非遺技藝進校園等校園文化節活動,苗繡(劍河苗繡)技藝參與展示。
2021年12月28日,第五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暨多彩貴州苗繡系列活動在貴陽舉行。
文化軼事
相傳苗族先民為逃避戰亂從江西逆水而上,來到美麗的清水江兩岸,依山而居、沿水而生。當地生態完美,盛產木材,且水路運輸非常便利,便放排下水做木材生意。在這過程中,苗族先民發現了錫與銀子的顏色相似,並且不易氧化生鏽,於是把錫帶回來,融化後製成薄片、鑲在刺繡上,便成了錫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