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繡(花溪苗繡)

苗繡(花溪苗繡)

苗繡(花溪苗繡),貴州省貴陽市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苗繡是指苗族民間傳承的刺繡技藝,流傳在貴州省雷山縣、貴陽市、劍河縣等地。苗繡(花溪苗繡)用十字繡為基本針法,數紗而繡,不用底稿,反面挑正面看的特殊技法,使整件挑花作品顯得更加美觀精巧。

2006年5月20日,苗繡(花溪苗繡)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Ⅶ-2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苗繡(花溪苗繡)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申報地區:貴州省貴陽市
  • 遺產編號:Ⅶ-22
  • 保護單位:貴陽市花溪區文物保護管理所(貴陽市花溪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挑花圖案,藝術風格,藝術特徵,製作工序,題材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貴陽市花溪苗族挑花技藝在貴州苗族刺繡技藝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據史書記載:苗族先祖九黎部落原居黃河流域,由於在與外族爭戰中多次敗北,逐漸西遷,部分支系進入今貴州境內,其中一個自稱為“謀”(他族稱之為“花苗”)的支系定居在格洛格桑(今貴陽)。這個苗族支系原先主要用蠟染來裝扮自身,後發現挑花色彩更豐富,表現力也更強,便開始在蠟染圖案底紋上進行挑花,挑花漸從蠟染脫胎,形成獨特的表現手法和藝術語言。

文化特徵

挑花圖案

苗繡(花溪苗繡)常見的挑花圖案有豬蹄杈、牛蹄杈、牛頭、羊頭、狗頭、冰雪花、刺藜花、浮萍、荷花、稻穗、蕎子花、銅鼓、燈籠、銀杈、銅錢、太陽、青蛙、水爬蟲、螃蟹、燕子、樓閣、田園、橋樑、河流、苗王印等。

藝術風格

苗繡(花溪苗繡)的藝術風格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
苗繡(花溪苗繡)
苗繡(花溪苗繡)作品
1900年以前為早期,這一時期挑花底布為自織青色麻布,色彩單純雅致,以銀色調為主,白色中點綴有小面積的彩色,構圖嚴謹,圖案有幾何化、程式化的特徵;
1900年至1966年以前為中期,這一時期挑花底布仍多為青色麻布,也有少量青色土棉布,色彩熱烈華麗,多以紅色調為主,配以黃、綠、白等色絲線,構圖較前期活潑,圖案更加豐富;
1967年以後為晚期,這一時期挑花底布色彩和質地都呈多樣化趨勢,增加了紅、藍、黃、白、黑等色機織布,甚至使用塑膠窗紗和粗麻袋布做底布,挑繡用的彩線除了蠶絲線又增加了十字線和毛線,構圖更加自由,圖案更加多樣化,有的藝人還開始摹仿現代織物上的寫實圖案製作挑花。

藝術特徵

由於苗族沒有文字,花溪苗族挑花成了花溪苗族歷史和傳說的載體,獨特的挑花貫首服也成為花溪苗族的識別標記和象徵。挑花在花溪苗族的日常生活、節日慶典及擇偶、婚喪、宗教等儀式中得到廣泛的運用,有著較強的實用價值。花溪苗族婦女在製作挑花時,不但注重繼承本民族的藝術傳統,而且還善於發揮想像力,大膽地進行再創作,幾乎找不到兩幅完全雷同的作品,使得挑花有著較強的藝術性和獨創性。
苗繡(花溪苗繡)
苗繡(花溪苗繡)作品
從服飾組合來看,花溪挑繡的同一塊繡帕通過不同的組合方式可以用到服飾不同的部位,平時將服飾拆散為一塊塊的繡片保存,節日前夕再把它們重新組合成上衣、圍腰、背兒帶和簾裙。由於盛裝以多為美,同時要穿若干件旗幟服,佩戴若干條圍腰,背兒帶的下擺也由多層組成,因此表面的那塊往往是較精美、較貴重、較新的作品。服飾在組合時要考慮到疏密的搭配,才能達到較佳的整體效果。花溪式苗繡多採取二維空間鑲嵌式構圖,圖案在底布上平鋪展開,互不遮擋,講究對稱,一個背兒帶、一塊圍腰是由若干塊十字繡方巾組合而成。

製作工序

花溪挑繡有著獨有的“特種技法”。從針法技藝上看,花溪挑繡的基礎針法主要是十字繡,先用十字繡針法組成的線繡出輪廓,找準對稱或相同圖案的位置,向內擴展為面,然後再用其它顏色的線來添加、填充和豐富,花溪當地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叫做“先修好圍牆再栽花”。為了避免在長時間的製作過程中把繡面弄髒,製作時正面用布或紙遮蓋起來,從背面進行刺繡。完成後再把覆蓋物取掉,露出“真面目”,這就是挑繡“反面挑、正面看”的技藝特點。

題材作品

苗繡(花溪苗繡)早期作品題材表現較多的是有關苗族遠古歷史的追憶,中期和後期比較貼近日常生活,表現了較多常見的事物和景象。代表作品有《苗族婦女盛裝》《苗姑》《蘆笙》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苗繡(花溪苗繡)具有追念先祖、記錄歷史、表達愛情和美化自身等功用,同時又有較強的裝飾性。
苗繡(花溪苗繡)成為記錄苗族、苗族花溪支系歷史的重要載體,大多描繪了先民們曾經擁有的家園,並寄託了深深的懷念之情,被稱為“數紗繡成的史詩”。

傳承狀況

雖然苗繡(花溪苗繡)因其繁複、獨特的特點而備受收藏家、美術家、博物館珍愛,卻由於耗費人力、市場需求小而導致技藝“漸老”,後繼無人。

傳承人物

苗繡(花溪苗繡)傳承方式主要以師徒和家族傳承為主,主要傳承譜系如下:
苗繡(花溪苗繡)
苗繡(花溪苗繡)作品
第一代:王朝英(苗族,女,生於1910年8月)。
第二代:王朝珍(苗族,女,生於1923年10月),花溪朝陽村人。
第三代:王啟萍(苗族,女,生於1950年8月),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代表項目:苗繡(花溪苗繡)。
第四代:劉德英(苗族,生於1975年8月)、王取英(苗族,生於1981年1月)。
第五代:楊宇萱、康雨琪、劉雨星、郭憶諾、汪恆嫣、王紫軒。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貴陽市花溪區文物保護管理所(貴陽市花溪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苗繡(花溪苗繡)”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苗繡(花溪苗繡)
苗繡(花溪苗繡)作品
2021年3月18日,由貴陽市花溪區文旅局主辦的“花溪苗繡·我是小小傳承人”特色班在花溪民族中學正式開班,以普及苗繡(花溪苗繡),宣揚民族文化。
2021年4月30日,“傳·承”苗族刺繡培訓班在貴州省民族博物館開班,以系統闡釋和傳承苗繡(花溪苗繡)。
2021年11月22日,“2021年花溪區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意識——繡花溪非遺生活館苗繡培訓班”在繡·花溪非遺生活館舉行開班儀式,以促進苗繡(花溪苗繡)傳承。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苗繡(花溪苗繡)”項目保護單位貴陽市花溪區文物保護管理所(貴陽市花溪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22年6月11日-12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繡花溪周年成果展活動在貴陽市花溪區繡花溪非遺生活館舉行,苗繡(花溪苗繡)作品參與展示。
2023年2月5日,“花溪挑花的前世今生·指尖上的藝術展”開幕,苗繡(花溪苗繡)作品參與展示。
2023年4月21日,“秀美花溪 溪山春興——2023花溪非遺文化主題時尚秀”在花溪公園鄉賢里舉行,苗繡(花溪苗繡)作品參與展示。
苗繡(花溪苗繡)
苗繡(花溪苗繡)作品
榮譽表彰
2010年9月,苗繡(花溪苗繡)作品《圍腰·上衣》獲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刺繡、剪紙作品展優秀獎。
2012年6月,苗繡(花溪苗繡)作品《苗族婦女盛裝》獲黃山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展優秀獎。
社會活動
2023年4月7日,花溪區“行走的歷史書——花溪苗繡推廣”活動在花溪公園音樂廣場開幕。
2023年4月8日,板橋藝術村繡花溪非遺生活館開展苗繡(花溪苗繡)體驗活動。

文化軼事

根據《西部苗族史詩》記載:苗族先民離開黃河、長江開始大遷徙時,就把曾經擁有的家國的地圖繡在服裝上以期永久追念。而神話故事《四月八節的來歷》講述了生活在苗語稱為“格洛格桑”的一支苗族支系的傳說故事,為了追念兩代英雄的首領,苗族女子把她們曾經擁有的城池“格洛格桑”的平面圖用十字繡繡到自己的衣服上,並且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