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蠟染技藝

苗族蠟染技藝

苗族蠟染技藝,貴州省丹寨縣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蠟染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民間傳統印染工藝之一,早在秦漢時代,苗族人民就已掌握了蠟染技術,宋代達到鼎盛時期,

2006年5月20日,苗族蠟染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2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苗族蠟染技藝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貴州省丹寨縣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遺產編號:Ⅷ-25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現狀,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中國的染織工藝早在西周時期(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較大的發展。根據《禮記》等文獻記載,織物的染色當時設有一種叫“染人”的專官主管,楚國還設有專門主持生產靛藍的“藍尹”工官。足見當時的絲織、染色工藝已頗具規模。
苗族蠟染技藝苗族蠟染技藝
苗族蠟染歷史悠久,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蠟染歌》(古歌),敘述蠟染的起源。早在秦漢時代,苗族的先民就已經掌握了蠟染技術,據《貴州通志》記載:“用蠟繪花於布而染之,既去蠟,則花紋如繪”,這種蠟染布曾被稱為“闌乾斑布”。
宋代五溪地區的“點蠟幔”(蠟染)已很盛行。明、清時代,黔中一帶苗族也多用蠟染衣料。民國年間,蠟染盛行於湘西、貴州、雲南、川南的大部分苗族中,而以貴州的丹寨、安順、郎岱(今六枝)、普定、惠水等地技藝最高。大多數地區都將蠟染成品作衣飾,湘西地區則用作床單、帳沿、枕巾等。
苗族蠟染技藝苗族蠟染技藝
丹寨縣、安順縣及織金縣是以苗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在長期與外界隔絕的艱苦壞境中,這裡的居民逐漸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蠟染技藝因此得以保留下來。按苗族習俗,所有的女性都有義務傳承蠟染技藝,每位母親都必須教會自己的女兒製作蠟染。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學習這一技藝,她們自己栽靛植棉、紡紗織布、畫蠟挑秀、浸染剪裁,代代傳承。在此狀況下,這些苗族聚居區形成了以蠟染藝術為主導的衣飾裝束、婚姻節日禮俗、社交方式、喪葬風習等習俗文化。

工藝特徵

苗族蠟染技藝苗族蠟染技藝
蠟染製品多為靛藍單色染,即藍地白花,用色兩種以上的製品很少,這是因為蠟質不耐高溫,染色只能在常溫或低溫中進行,而靛藍便是一種可在常溫下染色的染料;再者進行複色染,須考慮不同顏色的相互滲潤,花紋不能設計得太小,而大花紋,又不適於衣著服飾,故複色蠟染製品只是一些用量相對較少的幛子、帷幔等大的裝飾用布。
川黔滇方言的蠟染
川黔滇方言的苗族婦女,以蠟染為衣裙裝飾的極為普遍。其中大多數同時以蠟染、挑花、刺繡為飾,在每套衣、裙中,三者常固定於衣裙的某個部位,不能擅自挪動位置。蠟染,是以蜜蠟(黃蠟)熔汁繪花於白布上,染色後取出煮於水中,蠟去則花現的一種技藝。蠟繪是先將蜜蠟置於小鍋中,略加溫,鍋中溫度升到60—70度之間時,蠟溶為濃汁,即以小鋼刀蘸蠟汁於布上。畫後,蠟溫很快下降,到20多度時就凝固了。蜜蠟溫度如超過70度時繪於布上,蠟汁便立即滲浸四周而使花紋模糊不清。苗族婦女利用這種特性進行蠟繪,有經驗者完全憑自己的觀察以定溫度;而初學蠟繪者,不易憑觀察以定溫度,只好將畫布置於膝上,憑皮膚的感覺以判斷溫度是否適宜。苗族婦女蠟繪,根據花紋式樣和技藝高低可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類:花紋多是世代相傳,變化不大。有的花紋是屬於紀念性的,傳授多代,不能捨棄或更改。綜合各地的花紋式樣,常見的有半月、粗勾、長直線、不規則的小方格、粗條“十”字、太陽光芒、小圓點、粗條大圓圈等,具有古樸、渾厚、單純、粗獷的風格。多染作黑或深藍底,淺藍或白花,套染彩色的不多,主要流行於貴州西部、雲南和川南的部分苗族
第二類:蠟繪花紋細緻、均勻,密布全幅,花紋多屬世傳,創新較少。概括起來,花紋有以下幾種式樣:(1)長裙全幅繪作密網狀,每個網眼中都繪小圓點。繪工細緻,花紋簡樸,素雅大方。(2)在長裙的大半截中,密繪各種花紋。花紋的大半是屬於傳統的,創新的花紋不多,畫工略粗而樸素大方。(3)衣前周圍繪大方框,框內畫為若干小方格,並套繪“十”字。小方格與“十”字形之間的空隙處布滿小圓點,套染為三色,紋路粗獷。(4)衣服前襟的下半截繪橫線,每四根為一組,共10餘組,再在各組間的空隙處加繪波浪形的長花藤。花藤彎曲的空隙處畫花朵或花葉,每組線的邊緣都畫一行小圓點。(5)整幅正面一大"回"字,再往大“回”字內斜畫一小“回”字,空隙處畫螺旋紋,螺旋紋上畫許多小圓點,全幅均勻密布。(6)少數地區的蠟染裙,基本上是全部密繪豎線,不畫其它花紋。豎線及其間隔的空隙,粗細一致,繪成漬染後,近看全為黑、白豎線,遠視則呈灰色,這一類主要流行於貴州西部、川南、雲南和桂北的南丹等地部分苗族中。
第三類:畫工精湛,花紋細緻。或全用傳統花紋,或花紋創新與傳統花紋並用,或在傳統花紋的基礎上作了較多的改革和創新。(1)繪畫運用傳統花紋,圖案比較規範。一般是畫線略粗於空隙或與空隙相等,漬染去蠟後,出現白(畫處)、黑(空隙處)兩種顏色的花朵和花紋,清晰細緻,均勻布置,無大空隙。貴陽黔靈鄉、雲南馬關縣的夾寒箐和海南省等地苗族婦女的蠟繪,屬於這一種。(2)蠟繪花紋既有傳統的,也有創新的。傳統花紋中的長線,有粗有細,均勻布置,各線之間都加畫小圓點。創新的花紋,多是描繪花藤、花葉、花朵等,描繪逼真,形態生動,並常合繪為花簇和團花。花簇、團花多是四角對稱、上下左右對稱。團花細緻、緊密,各團花之間留有較大空隙。全幅花紋有疏有密,疏而有度,密而不紊。這種畫法,以川南的筠連縣最有代表性。(3)繪畫精湛,技藝高超。除繼承少量傳統花紋外,已作大膽革新,並不斷創新花樣。描繪實物,疏密得體;所繪的花鳥蟲魚,各部位的比例協調,形態逼真,突破了傳統的繪畫技藝。
黔東方言的蠟染
以蠟染為衣、裙裝飾的,流行於貴州的榕江、丹寨、三都、都勻等縣、市的部分地區。榕江縣平永一帶的蠟染,都是套染彩色,多以“回”字形、“萬”字形、鋸齒形、長線條等為全幅的框架。框架的空隙處都繪上花朵,不留空隙。
丹寨縣南部、三都北部和都勻東部,婦女衣著都以蠟染為主要裝飾。這一帶的傳統花紋有長直線、鋸齒線、勾形、半圓形、梅花形、麥芒形、正方形、井字形、制錢形、旋渦形、水牛角形、網形、“萬”字形。其中旋渦形和水牛角形兩種,傳說是紀念花紋,是祖先遺留下來的花紋形狀,不得擅自更改,更不能捨棄。這種世代相傳的花紋,以幾何圖形為主,繪滿全幅,不留空隙。近現代創新的花紋,多是描繪物體形態,有各種花、果、蝶、魚、鳥等。花枝多為嬌柔長藤,全幅布置均勻,留出空隙。這一帶苗族婦女的衣裙,都用蠟染布做成,自製自用。
湘西方言的蠟染
湘西方言苗族的蠟染,是以薄木板鏤空為花紋,壓在白布上,灌蠟汁人花紋內。後來改用石灰、膠汁調漿,刷在樓板花紋內。於後將布放入染缸漬染,撈出洗去蠟繪或石灰即成。清末到民國年間,花紋主要是花、鳥、蟲、蝶和幾何圖形,一般作床單、被面、枕巾、帳檐等用。

工藝流程

流程
蠟染工藝流程有:布面製作、蠟液製作、藍靛製作、上蠟、浸染、脫蠟、縫合等十來道工序。其中上蠟最為關鍵。苗族蠟染上蠟方法有兩種:其一是利用印花的鏤空版,即先用鏤空版夾壓好織物,再往鏤空處灌注蠟液;其二是用三至四寸的竹筆或銅片製成的蠟刀,在平整光潔的織物上繪出各種圖案。
苗族蠟染技藝苗族蠟染技藝
待蠟冷凝後,將織物放到染液中浸染,然後用沸水煮去蠟質。去除蠟後的織物,原先有蠟的地方,蠟防止了染液的浸人而未著色,在周圍已染色彩的襯托下,呈現出白色花紋圖案。由於蠟冷凝後的收縮以及周圍上的皺褶,蠟膜上往往會產生許多裂痕,入染後,染料滲人裂縫,成品花紋就出現了一絲絲不規則的色紋,形成蠟染製品獨特的花紋效果。
蠟染的關鍵是蠟液的調製和蠟夜的溫度控制。蠟液由蜜蠟或蟲蠟混合松脂經加溫溶化而成,混合比例視冷凝後需要的軟硬要求而定。畫蠟時,蠟溫一定要合適,過高易使織物變黃,影響織物花紋色澤;過低蠟不易流動,描繪出的花紋粗細不勻。蠟溫一般以畫蠟後蠟液能迅速滲透到織物背面時為好。
工具
蠟染的製作工具主要有銅刀(蠟筆)、瓷碗、水盆、大針,骨針、穀草、染缸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蠟染技藝是人類使用最早的印染工藝,該技藝又被稱為“穿在身上的史書”。蠟染經過世代相傳和不斷的創意,現在基本上打破以前設計模式和製作模式,以濃厚樸實的民族風情來進行創意,體現了這門古老藝術的質樸的神秘感。

傳承現狀

紡織品的種類不斷豐富,蠟染作為貴州苗族地區主流紡織品的地位已漸動搖。伴隨旅遊業的發展,蠟染手工藝製品被當作特色旅遊紀念品推向市場。而為了滿足市場需要和追求經濟收益,粗劣的蠟染製品大量湧現,對技藝的有序傳承構成了威脅。由此可見,苗族蠟染技藝亟待得到真正的保護和合理的開發。

傳承人物

王阿勇,女,苗族,1944年2月生,貴州省丹寨縣排調鎮遠景村人。2006年5月苗族蠟染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技藝類,項目編號Ⅷ-25。2012年12月,王阿勇入選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貴州省丹寨縣申報。王阿勇家鄉的鄉村婦女幾乎都會蠟染,她從小就跟老人和姐姐學蠟畫,蠟染技藝日漸成熟。她作畫不用尺,不打底,大膽運筆,一氣呵成,筆下花、鳥、魚、蟲,形象逼真,形態活潑,傳統圖案線條分明。代表作品有“百年漩渦蠟染”等。1983年和1984年,王阿勇兩次被邀請到美國作蠟畫表演,美國觀眾稱她為“東方藝術家”,稱蠟染為“東方第一染”。王阿勇還多次被請到外地傳師授藝,創建了丹寨阿勇蠟染旅遊文化公司。

保護措施

國家非常重視蠟染這項民間手工技藝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苗族蠟染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5年6月,在融水縣民族職業技術學校成立了以苗族蠟染為核心的非遺保護基地。兩年來,該基地招收學生兩批100多人,利用課餘時間在苗族蠟染傳人馬克華老師指導下,系統學習了蠟染傳統工藝和藝術創作。

社會影響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苗族蠟染技藝在傳統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其集實用性和藝術性於一體,作為一種特殊商品,以其獨特的魅力迅速打開國內國際市場,產品銷往全國200多個城市,並出口日本美國、法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文化軼事

在苗族地區的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蠟染歌》(古歌),代代傳唱敘述著蠟染的起源的故事:
苗族蠟染技藝苗族蠟染技藝
有一個聰明美麗的苗族姑娘並不滿足於衣服的均一色彩,總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種各樣的花卉圖案來,可是一件一件的手工繪製實在太麻煩,但她一時又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終日為此悶悶不樂。
一天,姑娘又看著一簇簇一叢叢的鮮花久久發愣,辦法沒想出來卻在沉思中昏昏入睡。朦朧中有一個衣著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帶到了一個百花園中,園裡有無數的奇花異草,鳥語花香、蝶舞蜂忙。姑娘在花園中看呀看呀,看得入了迷,連蜜蜂爬滿了她的衣裙也渾然不知。等她醒來一看,才知道剛才是睡著了,可是低頭再看:花叢中的蜜蜂真的剛剛飛走,而且在她的衣裙上留下了斑斑點點的蜜汁和蜂蠟,很不好看。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著靛藍的染桶中去,想重新把衣裙染一次,試圖覆蓋掉蠟跡。染完之後,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
當姑娘從沸水中取出衣裙的時候,奇蹟出現了:深藍色的衣裙上被蜂蠟沾過的地方出現了美麗的白花!姑娘心頭一動,立即找來蜂蠟,加熱熬化後用樹枝在白布上畫出了蠟花圖案,然後放到靛藍染液中去染色,最後用沸水熔掉蜂蠟,布面上就現出了各種各樣的白花,喔!染缸中居然染出了印花布,姑娘高興地唱起了山歌。人們聽到了姑娘的歌聲,紛紛來到她家聽她講百花園裡的夢境、觀看她染出的花裙、學習她描花繪圖的技藝,大家回到自己家裡之後,照著姑娘教給的方法,也都染出了花樣繁多的花布。從此,蠟染技術就在苗族及與之雜居的布依、瑤族等兄弟民族之間流傳開來了。
由於靛藍染色屬於氧化還原反應,只需要在普通的冷水中就可以進行;而紅花素和梔子黃素等植物染料只能在較高溫度的熱水中才能上染棉布,否則就很容易掉色。而在這種高溫下蜂蠟已經融化,無法保持防止染色的花形,因此古代很難做出其他顏色的蠟染花布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