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姑娘的嫁衣裳

苗族姑娘的嫁衣裳

苗族姑娘的嫁衣裳是貴州省黃平縣苗族姑娘的嫁衣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苗族姑娘的嫁衣裳
  • 釋義:貴州省黃平縣苗族姑娘的嫁衣裳
背景介紹,精美的服飾中蘊含著苗族先民的歷史,穿上嫁衣 去蘆笙會尋找戀情,銀飾代代相傳 嫁衣屬於自己,發展歷史,

背景介紹

“她的花衣啊,金雞的彩毛比不上,她的褶裙呀,只有菌子才相像……那青悠悠的百褶裙呀,密密層層的褶褶,閃閃跳動的裙腳,花綠綠的裙帶,頭上插滿銀花,手腕戴滿手圈,頸項掛滿項鍊……”在《苗族古歌》中,關於苗族婦女服飾的記載,苗族史詩《仰阿莎》歌詞中有著以上精妙的描述。那么,這件被稱為“穿在身上的史書”,到底有何神秘之處呢?
苗族姑娘的嫁衣裳
苗族姑娘的嫁衣裳

精美的服飾中蘊含著苗族先民的歷史

近日,在金光工作室主辦的第109期“湖光秋水公益講座”上,來自貴州省黃平縣的楊勝鑫老師,通過《貴州黃平縣苗族姑娘的嫁衣裳》這一主題,以苗族嫁衣、苗族婚俗等為著眼點,將聽眾真切地帶入到古樸而神秘的苗家世界。
楊勝鑫是貴州省黃平縣地地道道的苗族原住居民,潛心研究苗族原生態歌曲、苗族古歌、苗族刺繡等當地傳統文化,日積月累,頗有見地。
黔東南黃平縣苗族,是苗族中一支較大的支系,其服飾風格獨具一格,從黃平苗族的服飾風格中可以窺視整個苗族服飾文化的特色。
每逢傳統節日,“鮮衣艷妝,男吹蘆笙,女振響鈴,旋躍歌舞”(《貴州通志·土民志》)。黃平縣的九·二七蘆笙會,是中國十大民間集會之一,每年參與集會的人多達30萬以上。苗族典雅別致的民族服飾,尤其是苗族姑娘的嫁衣,成為苗族歷史文化生動的實物表征。苗族沒有文字,先民們便將他們的歷史、故事等記錄在服飾上,百褶裙一褶又一褶地製作以及裙面的圖案、線條,記錄了先民們跋山涉水、歷盡艱辛的歷史。苗族遺世之美、苗族刺繡之精享譽國內外,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發現,2006年雲南省保山市申報的苗族服飾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當天的講座上,楊勝鑫老師為聽眾講述了“嫁衣”在苗族文化和生活中的重要意義:“以我們貴州黃平縣為例,一個苗族女孩子的出生,是一件令家人格外高興的事情,特別是女孩子的外婆,一定是非常喜歡的。因為這意味著家裡的刺繡技藝、佩戴銀飾有了可以傳承的人。這些東西由女孩子傳承,並一輩輩傳下去。”
苗族姑娘的嫁衣裳
貴州黃平苗族銀衣
在當地的傳統習俗里,苗族女孩從四歲開始就要跟著外婆或母親學習刺繡。從簡單的拿針拿線、熟識布料、認識花紋、刺繡圖案……一步步地學習,都是為了能夠為自己繡一套嫁衣。一般女孩到八九歲時基本已經可以獨立刺繡,如果到這時仍然沒有學會,那么自己的嫁衣就只能由母親或者外婆代勞,對於苗族姑娘來說,這當然是一件極其尷尬的事情。一位苗家姑娘是否會刺繡、刺繡技巧的優劣都是男方擇偶時會重點關注的。因此甚至可以說,在古代,刺繡技藝與一個苗族姑娘的終身幸福有著直接的關聯。
苗族姑娘的嫁衣由上衣和裙子兩部分組成。到了十五歲時,姑娘的嫁衣基本上已經繡完了。一塊塊布料繡好後,將所有的部件拼縫起來,美麗的嫁衣便初步完成。然後便是把父母準備好的精美苗族銀飾縫在嫁衣上面當做裝飾,這樣一件完整又漂亮的苗族嫁衣裳才算正式完成。
製作嫁衣的過程中,褶裙是較為耗費工時的一個部件。楊勝鑫老師回憶小時候看到家人做褶裙的場景:“幾個人拉開褶裙,至少把家裡三間房子都拉通了,長度大概有12米。然後褶裙由12米左右的長度,不斷地被折起來,一邊削一邊棰,棰好了再把它打成死皺,直到最後折成1.5米左右的長褶,才能當裙子穿。”
一條褶裙,從12米長折成1米多長,縮小十倍後,既精美又結實。如此精工細作,當然價值不菲。一件純手工的上衣,如今市價至少在1萬元左右。
苗族姑娘們的嫁衣大概在十五六歲時就已經準備好了。這樣精心繡好的嫁衣,當然捨不得隨便穿出門去,只有在重大節日、出嫁的時候,或者做伴娘的時候,姑娘才會穿上這套隆重的服飾。

穿上嫁衣 去蘆笙會尋找戀情

在黃平縣,最隆重的節日,是每年農曆九月廿七、廿八、廿九這三天的蘆笙會。“九月蘆笙會是最熱鬧的盛會,全縣從國小到中學全部會放假,村裡的男女老少都穿著自己最漂亮、最喜歡穿的衣服,去逛集會。集會上有吹蘆笙,有賽馬,有鬥牛,到晚上,還會擺長桌宴,男女分坐兩邊,互相對歌對唱。夜幕下,年長的唱酒歌,年輕的唱情歌,場面讓人難以忘懷。”
苗族姑娘的嫁衣裳
黃平縣苗族挑花繡片
這樣的盛會,是傳統習俗中苗族姑娘戀愛約會的佳期。姑娘們穿著自己親手做的嫁衣,在這歡快的氛圍中尋覓意中人。蘆笙會的場景一般是這樣的:小伙子吹蘆笙,女孩則手拉著手,穿著銀飾的服裝,圍著小伙子轉圈,一邊轉圈一邊跳舞。小伙子吹蘆笙的時候,蘆笙上會掛著彩旗。女孩子中意哪位小伙子,就會在跳舞轉到他面前時伸手拉一下彩旗。意會之後,小伙子同樣一邊吹一邊跳,跳到那個女孩子面前,輕輕踩一下女孩的腳。吹完這一場蘆笙,兩個人便手拉著手去山坡上甜蜜約會,假如兩個人談得投機,大概兩個多月後,也就是到了農曆臘月的時候,基本上就是結婚的時機。
按照苗族婚嫁習俗,姑娘是晚上出嫁的。新娘穿上嫁衣,晚上八九點鐘離開父母和兄弟姐妹,離開自己的村莊和家鄉,連夜走到新郎家。路途比較近的話,當夜零點左右能走到男方家;路途稍遠的話,要凌晨一兩點鐘才能走到。新娘從出嫁那天起,要在男孩子家13天,這13天之內,她的地位是超然的,什麼事情都不需要做,一切由新郎的妹妹或者姐姐代勞。晚上睡覺時,也由新郎的妹妹或姐姐陪伴。新娘一直穿著嫁衣,每天畫著最美的妝容,度過一生中最為特殊的13天。
婚禮之後,華美的嫁衣與燦爛的銀飾便被束之高閣。此後,只有重大節日時,這件嫁衣才會有重新煥發光彩的機會。在成為新婦之後,苗族姑娘頭上戴的帽子會發生明顯的變化——在苗族地區,判斷一個女孩是否出嫁,只要看她的帽子就一目了然:如果戴著一頂圓圓的、上面有著刺繡的帽子,說明她還沒出嫁;如果戴的帽子兩頭尖、中間稍大,就說明她已經出嫁了,已經成為了母親。

銀飾代代相傳 嫁衣屬於自己

貴州黃平苗族銀腰帶
時光荏苒,當一個苗族姑娘來到四十歲的時候,她所佩戴的銀飾就越來越少了。當她老了,這些沉重的銀飾再也戴不動了,就要留給自己的女兒,一代代傳承下去。到了六七十歲的時候,苗族婦女幾乎就都不佩戴那些銀飾了,此時只有當初一針一線縫製的嫁衣陪伴著自己。那身嫁衣已經破舊了,也早已褪去了昔日的榮光與炫目。但摩挲著那些精美的圖案,依然能從中感受到埋在記憶深處的似水流年,窺探一位苗族姑娘的過往與榮耀。
苗族姑娘嫁衣上的銀飾,會一代一代留傳給自己的女兒、孫女,但這件嫁衣卻只屬於姑娘自己。當一個苗族女人離開人世的時候,她還會穿上自己當初的嫁衣,穿上這身由少女時期陪伴她直至人生終點的嫁衣,深沉地躺到土地裡面。這樣,這件嫁衣就算陪她走完了人世間的一生。
苗族姑娘的嫁衣裳
當代黃平苗族銀鳳冠

發展歷史

隨著歷史和社會的發展,苗家的風俗習慣也在伴隨著時光改變。新時代以來,苗族刺繡這一傳統技藝日漸凋零。以楊勝鑫老師的家鄉為例:“在我們當地,村里學習刺繡的女孩已經很少了。六零後、七零後的還會刺繡,八零後有些會刺繡,到了九零後甚至再往後,會刺繡的就已經很少了。女孩們上完學再參加工作,基本上都不會刺繡。等到結婚的時候,只能去市場上買電腦刺繡的婚服。”
一件苗族姑娘的嫁衣,從小時候開始一針一線繡好,到老之將至時陪伴著她離開人世——這是一件普通的嫁衣,又不是一件普通的嫁衣。一件嫁衣裳,就這樣走過了它的時光,也陪著苗家姑娘走過了她風風雨雨的人生路程。人與服飾相依相伴,書寫著一代代苗家女子的人生故事,訴說著苗族傳統文化的璀璨與悠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