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寨鄉地處河南省新鄉市長垣縣東北部,南與蘆崗鄉為鄰,北與武邱鄉交界,西與方里鄉、孟崗鄉、趙堤鎮接壤,東與山東東明隔黃河相望,離長垣縣城25公里,離濮陽45公里,距山東東明縣城20公里。面積54平方公里,耕地36767畝,總人口4.6萬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苗寨鄉
- 位置:河南省新鄉市長垣縣東北部
- 面積:54平方公里
- 耕地:36767畝
- 總人口:4.6萬人
- 人均純收入:達到2226元
概況,沿革,基本概況,經濟發展,民俗風情,
概況
苗寨鄉位於長垣縣東部偏北。轄苗占、前李拐、後李拐、閆莊、張占、安占、林占、文占、前宋莊、後宋莊、占、梁占、墳台、韓占、小街、許占、南嶽、東廟、辛莊、武占、西關、九崗、馬也莊、杜占、楊樓、東於林、西於林、何呂、高莊、位占、西舊城、蘇舊城、西柳中、東柳中、賈莊、胡口、東舊城37個行政村。張(三寨)榆(林)公路穿境中部。賈莊有黃河渡口,通木船。
[代碼]410728204:~201苗占村 ~202前李拐村 ~203後李拐村 ~204閆莊村 ~205張占村 ~206安占村 ~207林占村 ~208文占村 ~209前宋莊村 ~210後宋莊村 ~211田占村 ~212梁占村 ~213墳台村 ~214韓占村 ~215小街村 ~216許占村 ~217南嶽村 ~218東廟村 ~219辛莊村 ~220武占村 ~221西關村 ~222九崗村 ~223馬也莊村 ~224杜占村 ~225楊樓村 ~226東於林村 ~227西於林村 ~228何呂村 ~229高莊村 ~230位占村 ~231西舊城村 ~232蘇舊城村 ~233西柳中村 ~234東柳中村 ~235賈莊村 ~236胡口村 ~237東舊城村
[代碼]410728204:~201苗占村 ~202前李拐村 ~203後李拐村 ~204閆莊村 ~205張占村 ~206安占村 ~207林占村 ~208文占村 ~209前宋莊村 ~210後宋莊村 ~211田占村 ~212梁占村 ~213墳台村 ~214韓占村 ~215小街村 ~216許占村 ~217南嶽村 ~218東廟村 ~219辛莊村 ~220武占村 ~221西關村 ~222九崗村 ~223馬也莊村 ~224杜占村 ~225楊樓村 ~226東於林村 ~227西於林村 ~228何呂村 ~229高莊村 ~230位占村 ~231西舊城村 ~232蘇舊城村 ~233西柳中村 ~234東柳中村 ~235賈莊村 ~236胡口村 ~237東舊城村
沿革
1958年置方里公社,1963年更名苗寨公社,1983年改鄉。1997年,面積57平方千米,人口4.4萬,轄西關、九崗、馬也莊、杜寨、楊樓、東於林、西於林、何呂張、高莊、位寨、田寨、楊樓、墳台、韓寨、小街、南嶽、許寨、東方寨、辛莊、武寨、苗寨、前李捌、後李捌、閆莊、張寨、安寨、林寨、文寨、前宋莊、後宋莊、西舊城、蘇舊城、西柳中、東柳中、賈莊、胡口、東舊城37個行政村。
基本概況
2006年,轄苗占村、前李拐村、後李拐村、閆莊村、張占村、安占村、林占村、文占村、前宋莊村、後宋莊村、占村、梁占村、墳台村、韓占村、小街村、許占村、南嶽村、東廟村、辛莊村、武占村、西關村、九崗村、馬也莊村、杜占村、楊樓村、東於林村、西於林村、何呂村、高莊村、位占村、西舊城村、蘇舊城村、西柳中村、東柳中村、賈莊村、胡口村、東舊城村等37個行政村、42個自然村。新一屆黨委、政府,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實現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致力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在穩定農業生產的基礎上,多輪驅動,促進灘區畜牧養殖業的發展。
經濟發展
苗寨鄉地處黃河灘區,人多地少,主要收入靠外出務工收入,從70年代興起的防腐業,成為該鄉的支柱產業。該鄉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在穩定農業生產的基礎上,多輪驅動,促進灘區畜牧養殖業的發展,全鄉規模養殖戶達到3000多戶,小型養豬場達到12家,新建成的黃河養殖公司肉牛存欄達到600頭。 新上加工業項目達到20多個,愛河副食加工廠、新鄉市康鑫服裝有限公司、新鄉市康垣服裝有限公司、新鄉市富君服裝加工廠、馬野莊起重機械配件廠等逐漸發展壯大,並起到了很200餘台套,從事人員400餘人,實現年產值3500多萬元。 目前全鄉共有一級資質的防腐企業一家,專業施工隊伍300多個,資產上千萬的防腐企業家50多個,上百萬的防腐企業家800個以上,業務範圍遍及全國各地,並走出了國門。2005年全鄉生產總值達到3.1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2980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987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226元,財政收入達到126萬元,地方固定資產投資達到7000萬元。苗寨鄉與長城集團對接,在城區建設小高層式苗寨新村,民眾採取團購的方式,以低於市場30%的價格購買新居,200多戶灘區民眾變成了“城裡人”。
民俗風情
苗寨鄉南嶽集村火神廟“萬年燈”的製作技藝.“萬年燈”蠟身均高1米多,直徑均為40厘米,各重五六十公斤。“萬年燈”通體紅色,上有浮雕飛龍裝飾,燈身插各色花朵,並吊有8盞小紅燈籠,整體觀看,造型獨特,鮮艷奪目,顯示了民間工藝的魅力。 考古工作者於上世紀50年代在明萬曆皇帝定陵中,發現了一個高1米、重50公斤的紅蠟燭,名曰“萬年燈”。該燈因其樣式精美、工藝複雜,幾近失傳。近日,在長垣縣苗寨鄉南嶽集村發現,該村九旬老翁田符祥和他的徒弟田振路仍在繼續著“萬年燈”的製作。 南嶽集村火神廟內,田符祥老人及徒弟田振路用傳統工藝做成的兩尊“萬年燈”,蠟身均高1米多,直徑均為40厘米,各重五六十公斤。“萬年燈”通體紅色,上有浮雕飛龍裝飾,燈身插各色花朵,並吊有8盞小紅燈籠,整體觀看,造型獨特,鮮艷奪目,顯示了民間工藝的魅力。“萬年燈”用石蠟、牛油、香油等多種原料做成,原料用土地鍋熬制而成,蠟燭的質量較高,可燃燒1年不滅,製作周期需半個月時間。進蠟會時,點燃“萬年燈”,鞭炮鐘鼓齊鳴,彩旗開路,由身穿古代服裝的8名壯士架抬“萬年燈”巡遊,圍者如堵,觀者如潮,聲勢浩大,堪稱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