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蘚植物是一群小型的高等植物,沒有真根和維管組織的分化,多生於陰濕環境中。具有配子體世代占優勢的獨特生活史。配子體產生性器官(精子器和頸卵器)和配子(精子和卵子);孢子體產生孢子,但它們不能獨立生存,必須依賴配子體提供水分和營養物質。全世界約有23000種,分為苔綱Hepaticae、蘚綱Musci和角苔綱Anthocerotae。苔蘚植物在不毛之地和受干擾後的次生生境中擔當重要的拓荒者角色;同時在北溫帶和高山生態系統的水土維持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泥炭蘚Sphagnum等種類在園藝和微縮景觀設計有著巨大價值,強生公司以其為材料生產女性衛生護墊;也是廣泛用於監測空氣污染和作為科學研究上的模式植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苔蘚植物門
- 門:苔蘚植物門(Bryophyta)
- 種:全世界約有23000種 中國約2100種
- 綱:通常分為苔綱(Hepati-cae)
- 繁殖方式:孢子生殖
起源演化
形態特徵
概括性特徵
多樣性
生長環境
分布範圍
栽培技術
下屬分類
苔綱 Hepaticae |
全世界約有9000種,可分為藻苔目Takakiales、美苔目Calobryales、葉苔目Jungermanniales、囊果苔目Sphaerocarpales和地錢目Marchantiales等5目,共約49科。我國約600種。配子體有兩種類型:一為有莖與葉的分化,莖不具中軸,葉多為單細胞層,無中肋;一為葉狀,由多層細胞所組成,部分屬種具中肋,腹面多數著生鱗片。假根單細胞。頸卵器壁不形成分離的蒴帽。孢蒴成熟後多數縱長開裂,無蒴齒,不育細胞多形成彈絲。原絲體不發達,一個原絲體通常只產生1個配子體。極大多數種類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除一般為陰濕土生外,溪流邊、陰濕岩壁、樹幹甚至葉面均可附生。 |
角苔綱 Anthocerotae |
僅角苔目Anthocerotales,全世界約300種,分為2科:角苔科Anthocerotaceae,包括花角苔屬Aspiromitus、角苔屬Anthoceros/Phaeoceros、樹角苔屬Dendroceros和大角苔屬Megaceros;短角苔科Notothylaceae,僅有短角苔屬Notothylas。我國僅有10種。演化上具特殊意義,系統上獨立的一類植物。葉狀體多呈圓形,邊緣淺裂,直徑多1~3厘米。葉狀體細胞近於六角形;每個表皮細胞內含一個大形、圓盤狀的葉綠體,少數屬種表皮細胞含2~3個大形葉綠體;腹面具由三個半月形保衛細胞組成的氣孔(器),裡面的空腔充滿粘液,多著生有念珠藻屬植物。精子器和頸卵器著生葉狀體上表皮下的組織內。孢蒴長 1至數厘米,具氣孔,成熟時呈莢狀縱長開裂,中間為不育的圓柱狀組織稱蒴軸,稀缺失。孢子組織呈帽狀包圍蒴軸,不育細胞組成的彈絲與孢子相混生。多生於熱帶、亞熱帶地區的田埂、河岸以及小溪邊潮濕土坡。 |
蘚綱 Musci |
全世界約14000種(也有人認為僅有9000種),為苔蘚植物門最大的一綱。一般可分為3亞綱:泥炭蘚亞綱Sphagnidae、黑蘚亞綱Andreaeidae和真蘚亞綱Bryidae,其中絕大多數蘚類屬真蘚亞綱。我國約有1500種。通稱蘚類,有莖與葉的分化。莖直立,稀少分枝,或匍匐而不規則分枝或羽狀分枝,組織上僅有中軸與皮部的初步分化。葉呈輻射狀排列,多具中肋。葉細胞多邊形、方形、六角形或線形,胞壁等厚或不規則加厚、平滑、具疣或乳頭。假根由多細胞構成。孢蒴具蒴軸、蒴齒和蒴蓋,無彈絲。原絲體發達,1個孢子形成的原絲體上可產生多個配子體。蒴柄延伸多在孢蒴成熟之前。孢蒴頂部有斷裂的頸卵器壁形成的蒴帽。孢蒴成熟後多蓋裂,多數具蒴齒。組織構造較苔類植物為堅挺。雌雄同株式異株,或雌雄混生同苞。多分布於溫暖濕潤而多雲霧地區的溪邊、陰濕土坡、樹幹、岩面、懸掛於樹枝或稀附生葉面。現包括南極在內均有蘚類植物生長。 |
泥炭蘚目(Sphagnales),配子體莖常多分枝,側枝叢生,強枝上升,弱枝下垂。莖結構簡單,皮部細胞大形,無色透明。葉由單層細胞構成,包括兩種形態的細胞,小型綠色細胞行光合作用,大型無色細胞壁有螺紋加厚和小孔。僅有泥炭蘚科(Sphagnaceae),泥炭蘚屬(Sphagnum),約300餘種,多分布於北溫帶。中國的主要分布於東北、西北和西南高寒沼澤地區,常見的有泥炭蘚。 泥炭蘚屬(Sphagnum)是泥炭蘚目的植物。泥炭蘚目中只有泥炭蘚科(Sphagnaceae)1科。 泥炭蘚屬是水濕地區或沼澤地區的蘚類,植物體灰白色或灰黃色,有時紫紅色,叢生成墊狀,上部不斷生長,下部逐漸死亡,無假根。莖直立,頂端分枝短而密集,成頭狀,側枝叢生,有下垂的弱枝與上仰的強枝兩種。葉片由單層細胞構成,無中肋,葉細胞有兩種。 泥炭蘚屬植物約有300多種,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尤以北溫帶分布較廣。中國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北和西南部高寒地區。 |
黑蘚目(Andreaeales),配子體小型,莖直立,黑色,具緊密排列的葉。僅有黑蘚科(Andreaeaceae),兩個屬,中國僅有黑蘚屬(Andreaea),疣黑蘚分布於陝西、安徽和福建海拔1700m以上的高山裸露向陽的花崗岩面。真蘚目(Bryales),配子體莖直立或匍匐,常有明顯的莖、葉分化。是苔蘚植物中科、屬、種最多的一個目,遍布全世界。中國常見的有葫蘆蘚,生於田園路旁等潮濕土壤上。 黑蘚科植物為多生於高山寒地岩石上的小型蘚類植物,多呈深褐色或灰黑色。孢蒴成熟時四瓣或八瓣縱裂,是該類群植物的特殊形態特徵。與藻蘚、泥炭蘚等蘚類植物在系統學研究領域方面,均有各自獨特的系統學位置。分布:我國雲南、西藏有分布,多見於海拔3500~4000米以上高山岩面。歐洲、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非洲有分布。 |
葫蘆蘚屬葫蘆蘚屬(Funaria)是真蘚目中最常見的蘚類。真蘚目在蘚類中種類最多,分布最廣,遍布世界各地,是蘚類中的1個大目。今以葫蘆蘚屬的葫蘆蘚(Funaria hygrometrica Hedw.)為例,可以看到本目中的一般主要特徵[1][4]。 葫蘆蘚為土生喜氮的小型蘚類。經常習見於田園、庭園、路旁,遍布於全國。植物體高約2厘米左右,直立,叢生,有莖、葉的分化。莖短小,基部生有假根。葉叢生於莖的上部,卵形或舌形,排列疏鬆。葉有明顯的1條中肋,整個葉片除中肋外都是由1層細胞所構成。莖的構造比較簡單,自表皮向內分作表皮、皮層和中軸3層組織。表皮、皮層基本是由薄壁細胞所組成。只有中軸部分的細胞比其他部分的細胞縱向延長而已,但並不形成真正的輸導組織。莖的頂端具有生長點,生長點的頂細胞呈倒金字塔形,它能三面分裂,生成側枝和葉。葫蘆蘚為雌雄同株植物,但雌、雄生殖器官分別生在不同的枝上。產生精子器的枝,頂端葉形較大,而且外張,形如一朵小花,是為雄器苞,雄器苞中含有許多精子器和側絲,精子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