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鱸(LateolabraxJaponicus)屬鱸形目、鮨科、鱸屬,主要分布於我國、朝鮮及日本沿海。上世紀90年代以來,花鱸已成為我國海水網箱養殖的主要魚類之一。我國較早開展花鱸人工育苗研究的是寧波大學李明雲等(1994~1996),在浙江寧海利用對蝦育苗廠冬閒季節的育苗設施,採用海捕親魚進行人工育苗獲得成功,培育出全長3.0cm以上的花鱸苗種15.5萬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花鱸人工育苗關鍵技術
- 目:鱸形目
- 科:鮨科
- 屬:鱸屬
1;親魚培育
親魚培育是人工育苗的基礎,也是花鱸人工繁殖的難點。親魚培育一般在海上網箱或海水池塘中進行。根據花鱸的性腺發育規律,Ⅱ期性腺是越冬期,越冬以後的春、夏季要強化培育,才能使性腺發育較快進入Ⅲ期並迅速向Ⅳ期過渡,為秋後的性腺發育成熟奠定基礎,如果措施不及時到位,性腺發育滯後,仍處Ⅱ期或Ⅲ期初,則當年繁殖難以成功。
因此,根據花鱸的性腺發育規律,親魚的培育應掌握四個技術環節——“冬保、春肥、夏育、秋繁”。①冬季對即將產卵的親魚要加強保護,避免受傷;對產過卵的親魚要加強護理,使其安全過冬;水溫在6℃以上時,投餵少量餌料,以增強其體質;②越冬後的親魚體質虛弱,隨著水溫的回升,逐漸加大投餌量,以提高親魚的肥滿度;③夏天水溫高,親魚攝食減少,而此時正值性腺發育的關鍵時期(由Ⅱ期向田期過渡),因此要投以營養豐富的富含n-3HUFA的牡蠣、活沙蠶、新鮮小雜魚等餌料,並根據攝食情況及時調整投餌量;④秋冬季是親魚的繁殖季節,除正常的養殖管理外,特別要注意觀察攝食情況及體形的變化,當性腺發育至Ⅳ期中、末時,才可進行人工催產。
另外,考慮到北方野生鱸魚的生長優勢,育苗單位最好以北方海捕的天然幼魚為原種進行養殖,從中篩選出體質健壯,體型、色澤優良,具有典型生物學特徵的個體,在池塘或網箱中精心飼養、強化培育,以此作為親魚繁育魚苗更好。
2;適時催產
合適的催產時機應是卵巢發育成熟,初級卵母細胞生長成熟(達Ⅳ+++時相)、核明顯偏向動物極,處在這個時期的初級卵母細胞可以接受內源或外源促性腺激素的誘導,經成熟分裂發育成次級卵母細胞(即卵子)。育苗生產中催產時機的把握可根據雌魚腹部膨大程度及挖卵觀察來決定,若雌魚腹部膨大十分明顯,輕壓魚腹有柔軟感,挖卵觀察卵徑達600μm以上,顯微鏡觀察卵母細胞核已偏位,此時注射激素才能達到較為理想的催產效果;若卵徑在500μm以下,激素催產難以獲得成功;雄魚以擠壓魚腹能流出乳白色精液者,催產效果為佳。
3;合理選擇催產激素,確定催產劑量
有關花鱸促熟催產激素的種類,目前尚沒有統一的規範,生產上使用較多的一般為魚類腦垂體,合成類激素及促性腺激素製品。考慮到生產中激素的可獲得性,一般選用商品製劑LHRH-A3及HCG。LHRH-A3可誘發魚類排卵與精子的產生和成熟,其藥效較持久,並且安全,使用簡單,是目前花鱸較為理想的促熟催產激素。HCG注射到魚體內能促使性機能興奮,具有促進親魚體內排卵、排精的作用,是一種高效的催產劑。兩種激素的催產劑量一般為雌魚LHRH-A32~5μg/kg、HCG700~1500IU/kg,混合或單一使用均能取得較好的催產效果;雄魚劑量減半或1/3。在實際使用時要根據親魚的性腺的成熟度情況及育苗技術經驗決定激素的使用劑量,一次或分次注射激素,每次注射的激素溶解在1mL~2mL蒸餾水中,行胸腔、腹腔或肌肉注射。
培育出性腺發育良好的親魚,通過注射次數少、劑量小或不注射激素的方法,在一定的流水刺激下,實現親魚的自然產卵,是獲得優質受精卵的好途徑。
4;提高人工育苗成活率的措施
4.1;根據仔、稚魚苗的營養需求投餵營養全面適口的餌料;花鱸仔、稚魚苗對EPA及DHA的需求較高。仔魚階段主要投餵輪蟲與鹵蟲無節幼體,未經營養強化的輪蟲與鹵蟲因EPA及DHA含量低,難以滿足仔魚的營養需求,仔魚培育成活率低、畸形率高。因此,輪蟲與鹵蟲在投餵前必須進行營養強化。我國山東省海洋研究所研製的營養強化劑50DE微囊與小球藻一起強化輪蟲與鹵蟲,能使仔魚苗攝食旺盛、生長健壯、抗應激能力強,成活率高。
花鱸從仔魚後期向稚魚期轉變階段起已能攝食海洋橈足類,海洋橈足類EPA及DHA的含量較高,能滿足後期仔魚及稚魚苗早期階段的營養需求,因此有條件的育苗單位應從仔魚後期開始及時投餵海洋橈足類(以鮮活的為最好)。稚魚後期階段除投餵橈足類外,還應投餵新鮮的魚糜或投餵營養全面的配合飼料。這樣,才能保證稚魚苗的營養需求,提高育苗成活率。
4.2;掌握好合適的培育密度 培育密度的高低是影響魚苗生長速度與成活率的主要因素之一。仔魚期魚苗宜適度密養,以利於提高餌料利用率、節約能源及減輕勞動強度;隨著魚苗的逐漸長大應分池降低培育密度。
整個育苗過程,通過控制加換水、池底吸污、清除池水面污物、調節好充氣量等手段來調控育苗池水質,為花鱸仔稚魚苗的生長發育提供良好的池水環境。
(本文已被瀏覽 77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