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魚骨養殖實用技術

花魚骨養殖實用技術

花魚骨(Hemibarbus maculates)屬鯉科鮈亞科,主要分布於長江流域的江河、湖泊、水庫中,最大個體2 kg,是經濟價值較高的中小型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花魚骨養殖實用技術
  • 外文名:Hemibarbus maculates
  • 主要分布:長江流域的江河、湖泊、水庫
  • :鯉科
簡介,苗種培育,培育池,培育適口餌料,適時入池精心餵養,魚種培育,成魚養殖,養殖條件,魚种放養,養殖方式,飼養管理,

簡介

花魚骨 體形優美、食性雜、養殖範圍廣、群體產量高且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市場上俏銷,但由於其體質嬌嫩、性情急躁、不耐低氧,而且在池塘中搶食能力差,所以,一直未得到有效的開發。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僅靠天然捕撈的花魚骨 不能滿足市場需求。2000-2002年,我們在人工繁殖魚苗的基礎上,進行了花魚骨 苗種培育、商品魚養殖的試驗,獲得成功。

苗種培育

培育池

培育花魚骨 魚種的魚池為統一規格的正方形水泥磚牆池,面積210 m2,水深1.2-1.5 m;砂礫底質,排水方便,水源充足,水質清新;進出水口裝有牢固的防逃柵。魚苗人池前用生石灰進行嚴格消毒,2-3 d後注水50-70㎝,灌水時用尼龍紗網過濾,防止野雜魚和敵害生物隨水人池。

培育適口餌料

每口魚池施有機肥50㎏、碳酸氫銨5 ㎏、過磷酸鈣 10㎏。施肥2d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質呈淡綠色,水體中藻類和輪蟲等小型適口餌料較多,此時魚苗人池成活率高。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注意了以下2點。一是適口餌料生物出現的高峰期和魚苗下塘時間要吻合,就是在藻類和輪蟲大量繁殖時魚苗下塘,保證有充足的餌料。施肥的時間必須根據水溫和魚苗人池的期限而定,水溫 20-22℃時,魚苗人池前70-80 h施肥;22-24℃時,人池前50-70 h施肥,24℃以上時人池前2d施肥。二是施肥不能過多,特別是有機肥施用量不能過多,以防水體有機物過多耗氧和降低pH值,對魚苗產生有害影響,最好是有機肥與無機肥配合使用,既能保證浮游生物繁殖所需的養分,又能減少耗氧,保持良好水質。

適時入池精心餵養

花魚骨人池的時間以混合營養期為好,此時卵黃尚未完全消失,既可吸收卵黃營養維持生命活動的能量消耗,還可攝食藻類、原生動物、輪蟲等生物餌料;經過2-3d的環境適應和生長,魚苗體長一般超過10 mm, 能攝食較大的浮游生物和人工投餵的飼料,因而成活率高。從試驗的情況來看,魚苗的適宜放養密度為400- 450尾/m2。密度超過525尾/m2,會因餌料不足、水質惡化影響魚苗生長,造成規格不勻,降低成活率;密度低於250尾/m2,雖然成活率和生長速度略高於400-450尾/m2,但水體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經濟效益低。
為了保證有充足的餌料,魚苗剛下塘時,每天潑灑2次豆漿,5 d後水質開始變肥,及時加注新水10-15㎝。以後每隔2-5 d加水1次。飼養15 d時在池邊定點投餵適量豆餅糊,並在豆餅糊中搭配少量甲魚飼料,以保障魚苗生長的營養需要。

魚種培育

經過20-25 d的飼養,體重增加200餘倍,進入夏花魚種階段,應及時分池養殖,以提高成活率和生長速度。
花魚骨 夏花比較嬌嫩,抵禦不良環境能力差,因此,培育過程中應為其提供良好的水質條件和充足而營養豐富的食料。魚池注水1.5-1.8 m,施足基肥,培育枝角類、橈足類等大型浮遊動物。施肥量視水質而定,一般每公頃施有機肥3000- 4500 kg、尿素230 kg、磷肥450-600 kg;土質肥沃的老魚池,施肥量減少30%- 50%。
魚种放養時用3%的鹽水浸泡3-5 min,殺滅病原體,防止魚種在拉網、運輸過程中受傷後染病。放養密度根據池塘條件、培育技術、出塘規格綜合考慮。當年養成商品魚的,以稀養為好,每公頃放養量18萬- 23萬尾,不應超過23萬尾,經過4-5周的強化培育,即可轉人成魚養殖;如養成冬片魚種,放養密度可高一些,每公頃放養 45萬- 60萬尾,飼養一段時間後再分池。魚种放養後,應加強餵養。一要視水質情況及時施肥,保持水體中有豐富的天然餌料。施肥應少量多次,每2d 1次,每次施有機肥700-1000 kg,無機肥以0.3g/m3氮、0.1 g/m3有效磷計算施肥量,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 40 cm。二要投餵足量的優質飼料,保障幼魚快速生長所需營養。放養初期配合飼料的比例為:魚粉15 %、豆餅40%、萊餅30 %、小麥粉15 %和適量的無機鹽、維生素;6-8周后飼料配比可改為:魚粉5%、豆餅粉50%、萊餅25%、小麥粉20 %和適量的無機鹽、維生素。投餵時將飼料加水拌和後堆放在飼料台中。每日投餵以1.0-1.5 h吃完為限。三要加強水質管理,為魚種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經常加注新水和下生石灰調節水質,保持水質的適宜酸鹼度和充足的溶氧。

成魚養殖

花魚骨 是雜食性魚,對水質條件要求較高,成魚養殖主養為好。

養殖條件

主養花魚骨 的池塘面積與單位面積產量成正相關。試驗表明:養殖面積小於0.3 hm2,成魚產量4500- 4800 kg/hm2;0.3- 0.7 hm2,成魚產量5100-5400 kg/hm2 0.7-1 hm2,產量4500-5700 kg/hm2;1-1.3 hm2,產量5700-6300 kg/hm2;1.3-1.7 hm2,產量6700 kg/hm2左右;1.7-2 hm2,產量6400 kg/hm2;面積超過2 hm2,養殖單產則進一步下降。從以上魚池面積與單產的關係中可以看出,養殖面積在1-1.7 hm2時,養殖單產最高,低於或高於這一範圍養殖單產下降,這是因為面積小,水體的負荷緩衝能力差,養殖單產不高;面積過大,管理困難,也不利於提高單產。以選擇1.3 hm2左右的池塘為好。水深也是決定養殖產量的一個重要因素。水深以 3.0-3.5 m最佳,即使不安裝增氧機也可獲得高產;水深 2.5-3.0 m時,每0.1 hm2水面配0.15 kw增氧機,仍可高產;水深2.0-2.5m時,則需配0.22 kw增氧機,但產量不及前者;當水深低於2.0 m時,即使再增大增氧功率,養殖產量也難提高。因此,主養花魚骨 的魚池,水深不應低於2 m。充足的水源和良好的水質也是獲得高產的重要保證。

魚种放養

在魚种放養前,每公頃水面用3000-3800 kg生石灰帶水清塘,3-4 d後再施有機肥5000-7500 kg,另加碳酸氫銨300 kg,過磷酸鈣450kg,培育浮遊動物。實踐證明,採取稀養速成、適時捕撈、多級輪放的主養方式,能獲得較高的產量和經濟效益。因此,在魚种放養上,應採取以下方式。早春季節每公頃放養1.8萬- 2.3萬尾花魚骨 魚種,搭配尾重50g的鯿1800尾、300g的鰱1500尾和少量肉食性魚,切忌放養鯉、鯽、草魚等爭食能力強的魚,以免對花魚骨 構成危害。這批魚種在飼料充足的情況下,5月中旬可達上市規格(尾重250- 300 g),陸續將其捕撈上市,騰出水體空間,為投放的火片魚種“暴長”創造條件。5月底6月初補放大規格火片魚種8000-12000尾,其它搭配魚種的放養量根據生長情況和捕撈上市量而定。據試驗觀察,當年補放的火片魚種,在密度適宜、強化餵養的情況下,7月底8月初有少部分達到商品規格,10月份絕大部分達到商品規格,隨之捕出。因此,8月下旬須進行調劑放養,以保持水體魚種數量的大體平衡。11月份進行第2輪放養,放養數量、品種、規格與早春相同。儘管11月份以後水溫較低,但只要堅持餵養,投放魚種仍能生長,到翌年2-3月份有相當部分達商品規格,又可將其捕撈上市,並及時補放魚種。採取這種不乾池連續養殖的方式可大幅度提高產量和效益。

養殖方式

花魚骨 的飼養採取以投餵人工飼料為主、施肥培育浮游生物為輔的飼養方法,可達到理想的效果。成魚養殖的飼料配方為:豆餅30%、萊餅40%、芝麻餅或花生餅 15%、魚粉5%、麵粉10%。將以上幾種原料混合後,加適量水拌和成麵團或製成軟顆粒飼料投放在食料台中。水溫15-20℃時,日投餌率1.0%;20-25℃時,日投餌率 1.5%;25℃以上時投餌率為2.0%。也可投餵蛋白質質量分數30%的破碎顆粒飼料,投餵量稍低於配合飼料。在投餵飼料的同時,還必須經常施肥,保持浮游生物繁盛不衰。當水色開始變淡時,就要及時施肥。有機肥與無機肥配合使用效果最佳,透明度保持在30-40 cm之間有利於花魚骨生長。
在整個飼養過程中,必須把好以下技術關:一是投餵優質飼料,實行強化餵養,加快生長,縮短養殖周期;二是加強輪捕輪放,始終保持水體魚群的合理密度,為多級輪養創造條件;三是合理確定起捕規格,增加群體產量。要實現強化餵養,縮短養殖周期的目標,就必須及時將達到商品規格的魚輪捕上市,以防止出現魚群密度過大產生溶氧不足和水質惡化等制約效應,而合理確定起捕規格又是強化餵養和輪捕輪放的基礎和條件。從我們養殖實踐來看,合理確定起捕規格對實現高產高效的整體技術措施至關重要。花魚骨 從魚苗至性成熟(體重250-300g)前這一階段,生長極為迅速,遠遠超過一般養殖魚,性成熟後生長較緩慢。因此,將花魚骨 的起捕規格定在250 g/尾左右時能顯著提高養殖產量和經濟效益。其一,養殖周期短,資金周轉快。試驗表明,春片魚種在食料豐富、密度適宜的水體中,生長到250g的時間為75d,生長到 350g則需要147 d;如果將上市規格提高到450 g以上,養殖期為2年。養大規格商品魚不僅經濟效益低,而且風險較高。其二,飼料消耗少,生產成本低。在密度相同的情況下,飼養尾重250g左右的花魚骨 ,使用破碎顆粒飼料的餌料係數為1.7;350g的為2.3;450g的為2.9。

飼養管理

一是在生長旺季,堅持每天巡池,觀察水質和魚活動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二是調節水體酸鹼度,將pH值控制在7.2-7.8為好。pH值低於7.0時,抑制了浮游植物光合作用,製造的溶氧數量減少,同時降低了魚對低溶氧的耐力,極易引起泛池死魚。每公頃水面施生石灰 600 kg,每月2-3次。三是採取多種增氧措施,保持良好水質,防止泛池死魚。經常加注新水,提高養殖水位,增加溶氧儲量,減緩因密度過大引起溶氧不足的矛盾。抓好生物增氧,水體中溶氧80%來源於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培養浮游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氧氣,是一種廉價、簡便、高效的增氧方法,還可為魚提供食料。經常施化肥,保持水體含氮量為1.5-2.0 g/m3,有效磷0.3-0.5 g/m3。另外還要合理使用增氧機,為魚正常生長提供充足的溶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