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葉唐竹

花葉唐竹

花葉唐竹(學名:Sinobambusa tootsik ‘Huayetangzhu’)是禾本科、唐竹屬唐竹的變種。竿高可達12米,直立,幼竿深綠色,無毛,被白粉,老竿無毛,有縱脈;節間在分枝一側扁平而有溝槽,籜環木栓質隆起,竿環亦隆起,與籜環近同高;籜鞘早落性,革質,近長方形,竿先端者籜耳通常呈鐮刀狀彎曲,棕褐色,表面粗糙或被絨毛,籜片披針形乃至長披針形,綠色,外翻,葉綠色,具有許多寬窄不等的黃白色條紋;籜鞘新鮮時綠色,具黃白色縱條紋,籜鞘兩邊緣的條紋尤其寬大。葉鞘表面無毛,邊緣具纖毛;葉耳不明顯,偶見有呈卵狀而開展者;葉片呈披針形或狹披針形,小穗扁平,上部具微毛;小花長橢圓形,灰綠色,無毛;外稃卵形,革質兼紙質,先端急尖,具短尖頭,邊緣生有向上的纖毛,頂端略有微毛,脊間具微弱小橫脈,縱脈不明顯,膜質,近菱形兼橢圓形或卵形,基部近楔狀,稍厚,花葯淡黃色;子房圓柱形,無毛,花柱,極短,筍期4-5月。

花葉唐竹原產福建,中國廣東、廣西及浙江等地有栽植。生長於溪邊、山坡闊葉林中,從幾十米到千米海拔都有分布。喜濕潤氣候,能耐一定的陰濕環境,能耐40℃高溫及零下低溫。

花葉唐竹觀賞特色:竹稈挺拔,3分枝;葉彩色,綠色具多條黃白色條紋,非常美麗,為中國珍貴的彩葉竹類。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竿高5-12米,直立,直徑2-6厘米,幼竿深綠色,無毛,被白粉,尤以在下方更為顯著,老竿無毛,有縱脈;節間在分枝一側扁平而有溝槽,節間長30-40厘米,最長可達80厘米;籜環木栓質隆起,起初具紫褐色剛毛;竿環亦隆起,與籜環近同高;節內略凹下。籜鞘早落性,革質,近長方形,先端鈍圓,背面初為淡紅棕色,並被薄白粉和貼生棕褐色刺毛,尤以基部最密,邊緣具淡黃色而基部紫紅色之纖毛;竿基部者籜耳微弱,竿中部者籜耳伸出,呈卵狀至橢圓狀,竿先端者籜耳通常呈鐮刀狀彎曲,棕褐色,表面粗糙或被絨毛,邊緣具長達2厘米之波曲繸毛;籜舌高4毫米,呈拱形,邊緣平整,具短纖毛乃至無毛;籜片披針形乃至長披針形,綠色,外翻,具縱脈與小橫脈,邊緣具稀疏鋸齒,先端漸尖,基部略向內收窄而後外延,脫落性;竿中部每節通常分3枝,主枝稍粗,基部略呈四方形,與竿有較大角度的開展,有時每節多達5-7枝,其節環甚為隆起,高度近於籜環的一倍,但末級分枝之二環則同高,具3-6(9)葉;葉綠色,具有許多寬窄不等的黃白色條紋;籜鞘新鮮時綠色,具黃白色縱條紋,籜鞘兩邊緣的條紋尤其寬大。
葉鞘長3.5-4.5厘米,表面無毛,邊緣具纖毛;葉耳不明顯,偶見有呈卵狀而開展者;鞘口繸毛波曲長達15毫米,略呈放射狀,脫落性;葉舌短,先端截形或近圓形,高1-1.5毫米;葉片呈披針形或狹披針形,長6-22厘米,寬1-3.5厘米,先端漸尖,具銳尖頭,基部鈍圓形或楔形,下表面略帶灰白色並具細柔毛,次脈4-8對,小橫脈存在,呈寬的長方形,邊緣多具鋸齒;葉柄長2-6毫來。假小穗1-3(5)枚,著生在同一花枝上,頂生假小穗具長2-11毫米之柄(實為花枝的最末一節間),側生假小穗無柄,假小穗線狀細長,長8-20厘米,粗2-3毫米,基部托以2至數苞片,向上逐漸增大而與外稃相似,上部的1或2片腋內有芽;小穗軸節間長達5-7毫米,扁平,上部具微毛;小花長橢圓形,長7-12毫米,灰綠色,無毛;外稃卵形,寬7毫米,革質兼紙質,先端急尖,具短尖頭,邊緣生有向上的纖毛,頂端略有微毛,具15脈並有小橫脈;內稃橢圓形,與外稃同長或略短,寬4毫米,先端鈍圓,具2脊,脊上與先端生纖毛,脊間具微弱小橫脈,縱脈不明顯,脊外至邊緣各具2或3脈;鱗被3,膜質,近菱形兼橢圓形或卵形,後方1片鱗被形稍不規則,上部具纖毛,基部近楔狀,稍厚,具7-9脈紋,長約2.5毫米;花葯長4-6毫米;淡黃色;子房圓柱形,長1.8-2毫米,無毛,花柱1,極短,柱頭3,長3-4毫米許,具多數屈曲絲狀毛。筍期4-5月。

產地生境

原產福建,生長於溪邊、山坡闊葉林中,從幾十米到千米海拔都有分布。中國廣東、廣西及浙江等地有栽植。喜濕潤氣候,能耐一定的陰濕環境,能耐40℃高溫及零下低溫。

繁殖方法

圃地選擇:①土壤:竹具有強大的地下系統,要求土壤肥沃、濕潤、深厚和排水良好,深度在50厘米以上,沙質土或沙質壤土最宜,地下水位不易過高,在1米以下為宜。竹植物一般在鹼性土上生長不良,要求酸性、微酸性或中性土壤,pH值為4.5-7為宜。②地形:竹植物喜歡溫暖濕潤的氣候,忌風。選擇圃地時要避開乾燥多風的山脊、山坡和容易積水的地帶,最好選擇地勢平緩、或山甘、山麓和山腰等土層深厚地帶,坡向以東南及南向最適宜,西南及西向陽光過強,北向又多雪害。總之,選擇時要注意營造適宜的小環境。
母竹選擇:選擇生長健壯,沒有病蟲害,稈基芽肥大充實,鬚根發達的1-2年生的竹稈,發筍力強,在後易成活,是移竹造林的最好母竹。3年生以上的竹稈,稈基芽眼已有部分發筍成芽,殘留下來的多半老化衰退,失去萌發能力,而且根系也開始衰退,不宜選作母竹。
母竹的粗度:用於繁殖的母竹粗度不宜過粗,粗大的母竹易受風吹搖晃,不易栽活;過細的母竹,往往生長不良,也不易選作母竹。此外母竹應當生長健壯,無病蟲害。
母竹的挖取:挖母竹時,不要搖動竹稈,否則容易損傷竹稈和竹鞭的連線處破壞鞭與稈的輸導組織,造成成活困難。挖出母竹後,為減少水分蒸發和養分消耗,一般要截去頂梢,每稈只要留3-5盤枝即可。如果分枝較低,竹稈下部也要適當剪調部分分枝。通常幾株母竹靠近生長在同一鞭上,挖母竹時可將3-5株一同挖起為一“從”母竹,用來繁殖效果更好。如母竹“從”中竹數太多,可行修剪,疏去一些生長弱的竹子,留下3-5株即可。
母竹的保存:母竹挖取後若不能及時栽植,則應放置在陰涼避風的地方,適當澆水或用濕草綑紮竹兜。
母竹的運輸:短距離搬運母竹必須包紮。但必須防止鞭芽和竹鞭受傷以及宿土震落。遠距離運輸母竹必須用草繩活蒲包包裹好宿土。運輸土中必須要有棚布遮蓋,否則母竹容易失水,成活率下降。

栽培技術

母竹運輸到圃地後,應立即栽植。栽植穴的深度要求40厘米,栽植前,先在穴底用表土活伴有漚熟的有機肥的土墊底,一般厚10厘米左右,後填心土(除去土中石塊,樹根等),分層踏實,使得根鞭與土壤密接。填土時要防止踏傷鞭根和筍芽。在天氣乾燥或土壤乾燥的地方,還須現行適當灌水,再行覆土。覆土深度比母竹原來入土部分稍深3-5厘米,上部培成饅頭形,加蓋一層鬆土,周圍開好排水溝,以免積水爛鞭。栽植時要做到:深挖穴,淺栽竹,下擁緊(土),上松蓋(土)。栽植後,將包紮母竹的稻草等物,覆蓋在母竹周圍,減少土壤水分蒸發。

主要價值

竹葉色彩鮮艷,花紋美麗,具有觀賞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