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臉鴨

花臉鴨

花臉鴨(學名:Anas formosa)屬小型鴨類,個體較綠翅鴨稍大,而較針尾鴨稍小。體長37-44厘米,體重0.5千克左右。雄鴨繁殖羽極為艷麗,特別是臉部由黃、綠、黑、白等多種色彩組成的花斑狀極為醒目。胸側和尾基兩側各有一條垂直白帶,可以明顯區別於其他野鴨。非繁殖羽似雌鳥。花臉鴨是一種喜歡集群的鴨類,特別是冬季常集成大群,也常和別的鴨混群。白天常成小群或與其他野鴨混群游泳或漂浮於開闊的水面休息,夜晚則成群飛往附近田野、溝渠或湖邊淺水處尋食。主要以輪葉藻、柳葉藻、菱角、水草等各類水生植物的芽、嫩葉、果實和種子為食。繁殖於整個東西伯利亞地區,西到俄羅斯安加拉河,北到北極海岸,南到貝加爾湖,東到堪察加半島。越冬日本南部,偶爾到印度東北部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花臉鴨
  • 拉丁學名:Anas formosa
  • 別稱:巴鴨、黑眶鴨、眼鏡鴨、黃尖鴨、王鴨、晃鴨、元鴨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雁形目
  • 鴨科
  • 鴨屬
  • :花臉鴨
  • 亞種:無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Georgi, 1775
  • 英文名稱:Baikal Teal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遷徙,習性,食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等級,

外形特徵

雄鳥繁殖羽頭頂至後頸上部黑褐色,具淡棕色羽端。臉部自眼後有一寬闊的翠綠色金屬帶斑延伸至後頸下部;綠帶與頭頸部黑褐色之間有一白色狹紋,其餘臉部呈乳黃色;在綠色帶斑與乳黃色斑之間夾有黑色細線,並向頸側下方延伸;黑色線與黃色臉斑之間還有白色細線;眼周黑色,並有一黑紋自眼周向下至喉部,從而將臉部乳黃色斑分割為前後兩塊。上背和兩脅藍灰色,密布以黑褐色波狀細紋;下背至尾上覆羽暗褐色,具淡色羽緣;尾上覆羽尤淡,尾羽褐色,具細狹的棕白色羽緣;肩羽長而細,內翈棕白色,外翈絨黑色,具寬的棕紅色羽緣。翅上覆羽暗褐色,大覆羽具寬的棕色端斑,形成翼鏡前面棕色邊緣。翼鏡銅綠色,後面轉為黑色,再後白色。頦、喉和前頸上部黑褐色,胸淡棕色,滿雜以暗褐色點狀斑,下胸兩側各具一寬闊的白色橫帶。腹白色,尾下覆羽黑褐色,中部具棕白色端斑,兩側具暗棕色羽緣,尾下覆羽兩側前面各有一白色寬頻。腋羽白色。非繁殖羽似雌鳥。
花臉鴨花臉鴨
雌鳥上體暗褐色,羽緣稍淡。頭頂褐色較濃,近黑色,密綴以棕色羽端。翅上翼鏡較雄鴨為小,且銅綠色輝亮光澤亦差。頭側和頸側白色,雜以暗褐色細紋,眼先在嘴基處有一棕白色或白色圓形斑,眼後上方具棕白色眉紋;頦棕白色,喉與前頸白色。胸與雄鴨相似,但斑點較少,腹亦為白色,下腹中央微具淡褐色粗斑,兩脅暗褐色,具淺棕色羽緣;尾下覆羽白色,具褐色羽乾紋。
虹膜棕色或棕褐色,嘴黑色,腳趾板藍黑色。幼鳥似雌鳥,但臉斑不明顯,羽色較暗褐,少棕色;上體具淡灰褐色羽緣;下體中部斑雜狀。
大小量度:體重♂360-520g,♀400-505g;體長♂402-431mm,♀378-423mm;嘴峰♂35-40mm,♀34.6-39mm;翅♂201-228mm,♀179-210mm;尾♂81-103mm,♀69-97mm;跗蹠♂31-35mm,♀29-33mm。(註:♂雄性;♀雌性)
(註:花臉鴨圖冊網址)

棲息環境

花臉鴨是一種喜歡集群的鴨類,特別是冬季常集成大群,也常和別的鴨混群。繁殖期主要棲息在泰加林或苔原帶的沼澤、河口三角洲、湖泊和水塘中,非繁殖期主要棲息於各種淡水或鹹水水域,包括湖泊、江河、水庫、水塘、沼澤、河灣以及農田原野等各類生境。

生活習性

遷徙

每年3月初至3月中旬從中國南方越冬地開始往北遷徙,3月中旬至3月末到達中國華北和東北一帶,4月末幾乎全部離開中國,春季遷徙期長達1個多月之久。秋季於9月中旬進人中國東北和華北地區,大量遷徙出現在10月中下旬,也有遲至11月初還停留在中國東北和華北部分地區,整個秋季遷徙期亦持續近2個月之久。遷徙時常集成數十、數百隻,甚至多達千餘只的大群。

習性

白天常成小群或與其他野鴨混群游泳或漂浮於開闊的水面休息,夜晚則成群飛往附近田野、溝渠或湖邊淺水處尋食。聲音嘈雜,叫聲洪亮而短,似‘mog, mog’或‘lok, lok’,很遠即能聽見。

食性

主要以輪葉藻、柳葉藻、菱角、水草等各類水生植物的芽、嫩葉、果實和種子為食,也常到收穫後的農田覓食散落的稻穀和草子,也吃螺、軟體動物、水生昆蟲等小型無脊椎動物。覓食主要在黃昏和晚上。覓食地多在水邊和附近原野和農田。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日本、韓國、朝鮮、蒙古。產地不確定:阿富汗。
花臉鴨分布圖花臉鴨分布圖
旅鳥:孟加拉國、法國、香港、印度、義大利、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馬爾他、緬甸、尼泊爾、荷蘭、巴基斯坦、西班牙、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泰國、烏茲別克斯坦。
繁殖於整個東西伯利亞地區,西到俄羅斯安加拉河,北到北極海岸,南到貝加爾湖,東到堪察加半島。越冬日本南部,偶爾到印度東北部地區。
中國為東北及華北為罕見冬候鳥,自山東,南抵雲南、廣東及海南島為冬候鳥。

繁殖方式

主要繁殖在西伯利亞,到達繁殖地時對已形成,或許是在越冬期間或在春季遷徙的路上形成的對,繁殖期6~7月,通常到達繁殖地後不久立即開始營巢,營巢於柳叢或灌木叢下地上和草叢中,也營巢於小樹林內水塘邊地上和開闊的凍原帶苔原上。巢系地上挖出的凹坑,內墊以乾蘆葦、乾草和苔蘚,孵化開始後雌鳥再從自己身上拔下絨羽墊於巢內。每窩產卵6~10枚,卵淡綠灰色。大小為46.2-47.7mm×33.7-35.7mm,平均47.1mm×34.4mm。孵化時間21至25天。幼鳥49天離巢,通常由雌鴨單獨孵化,孵化後依然由雌鴨照顧,小鴨跟隨雌鴨身後覓食。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花臉鴨曾是中國主要狩獵鳥類之一。數量極為豐富,特別是在長江流域一帶,每年獵取量極為可觀,遷徙期有時集群多達1000-2000隻。但已變得極為稀少,據1990年國際水禽研究局組織的亞洲隆冬水鳥調查,中國的越冬種群數量僅為4384隻。花臉鴨在世界的種群數量亦在減少,如在日本西南部,1947年初冬季節,3個人就捕獵花臉鴨5萬隻,其中1天就捕捉1萬隻,可見當時的種群數量是何等豐富。但是1990年國際水禽研究局組織的隆冬水鳥調查,在日本僅見到2060隻。全球花臉鴨的種群數量約為5萬隻。種群數量減少的原因主要是由於過度捕獵。花臉鴨已被列入ICBP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中國還未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