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絲鑲嵌製作技藝

花絲鑲嵌製作技藝

花絲鑲嵌製作技藝是中國傳統手工技藝之一,即將金、銀、銅拉成絲,運用各種技法製成各種首飾器物等裝飾品。

2008年6月7日,花絲鑲嵌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花絲鑲嵌製作技藝
  • 申報地區:北京市通州區、河北省大廠縣
  • 遺產編號:Ⅷ-125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技藝歷史,物質遺產,傳承發展,技藝高超,技藝的對比,傳承意義,代代相傳,

技藝歷史

大廠回族自治縣隸屬河北省廊坊市,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造就了大廠花絲鑲嵌工藝的誕生、傳承和發展。
大廠花絲鑲嵌製作技藝可上溯到漢代,從趙家溝古墓群出土的裝飾盒等文物中,花絲鑲嵌工藝已初露端倪。明代波斯人隨永樂皇帝北遷,定居大廠,帶來了傳統的波斯圖案和手工技藝,與當地的花絲鑲嵌技術相結合,將花絲鑲嵌製作技藝提高到一個全新水平。明清兩代大廠花絲鑲嵌被指定為專供品。現代最具影響的蒙鏨石鑲大師馬作文老先生(已故),因攜弟子製作了“布達拉宮模型”、“十二世班禪金印”等產品而名聲遠揚。
絲,在商代青銅鑄造時代已出現凹凸"絲"狀紋飾。在漢代已出現成形的金絲編(漢代"金縷玉衣"),並有非常細緻、精巧和完整的花絲鑲嵌作品。嵌,在春秋戰國時期已出現琉璃嵌和玉石嵌,到了北齊已經相當精美和完善。飾品金光騰耀,絲嵌斑斕,精巧獨致。花絲鑲嵌工藝在唐代為高度發展階段,工藝已達到相當嫻熟程度,可謂出神入化。到了清代工藝得到進一步改進和發展。
大廠花絲鑲嵌是中國傳統純手工藝製品,工藝流程極其複雜,需要經過設計下料、制胎、描圖、劃線、做絲、粘絲、焊絲、鏹活、洗活、選石、粘嵌、組合、鍍金、鍍銀等多道工序。由於是手工製作,質材高級,所以每道工序都要由專人操作,匠師把關,一件產品要耗費很多的精力和時間才能完成。
大廠花絲鑲嵌造型逼真,圖案繁複,製作精良,技術含量極高。它融合了多朝代、多民族的宗教、文化、美學等文化因素,形成了獨特的傳統手工工藝和造型特徵,在中國工藝美術界獨樹一幟,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
大廠花絲鑲嵌製作技藝多為父子獨傳,後增加了師徒傳承方式。第一代傳人已去世,第二代傳人僅有10人,均為30年以上藝齡。由於近幾年來國內、國際傳統工藝品市場萎縮,多家花絲工藝廠倒閉,導致技術人員對傳統工藝失去信心和熱情。第三代傳人更是寥若晨星,大廠花絲鑲嵌製作技藝面臨失傳和斷代的危險,發掘、搶救、保護花絲鑲嵌工藝迫在眉睫。

物質遺產

明孝莊皇后鳳冠、清代金步搖、唐代李倕公主墓冠飾……這些精美絕倫的皇家御用珠寶首飾都出自一門共同的手藝——花絲鑲嵌。可以說,一部中國古代皇家珠寶史就是一部花絲鑲嵌的進化史。花絲鑲嵌作為一門皇家絕技,乃“燕京八絕”之首。2008年6月,花絲鑲嵌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分為雕鏨塑作、扎繪織繡、琴棋書畫、傳統醫藥和表演競技五個單元,包括了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傳統戲劇、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等類別的近70個項目,其中有40個國家級代表性項目、17個省級代表性項目和5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以景泰藍製作技藝、北京玉雕、雕漆技藝、象牙雕刻、花絲鑲嵌製作技藝、金漆鑲嵌髹飾技藝等為代表的“燕京八絕”,彰顯了“京作”皇家宮廷藝術的雍然天趣和富麗華貴。以楊柳青木版年畫、泥人張彩塑、風箏魏製作技藝等為代表的天津非遺項目,帶來了“九河下梢天津衛”的市井熙攘。以蔚縣剪紙、磁州窯燒制技藝、豐寧布糊畫等為代表的河北非遺項目,體現著燕趙之地的樸實豪放
被稱為“燕京八絕”之一的花絲鑲嵌工藝是中國古代皇家首飾鑲嵌技藝,瀕臨失傳。知名珠寶企業潮宏基聯合公益組織“稀捍行動”在汕頭潮宏基花絲博物館發起一場“拯救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花絲工藝”項目,花絲工藝研討會同期舉行。歷時四年,集結十多位花絲工藝師傅精心製作的鎮館之寶花絲風雨橋也對外亮相。據悉,這是目前存世體量最大、工藝最全的花絲工藝珍寶。近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絲鑲嵌金簡《孫子兵法》在京亮相。作品由11800.5克的黃金手工製作而成,45根金簡上用古隸鏨刻了“三十六計”全部內容,展示了中國軍事文化遺產的博大精深。

傳承發展

花絲鑲嵌”製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馬福良、紮根鄉村的農民藝術家趙德平、“廊坊雷鋒”於連江等十人獲評廊坊“十大新聞人物”。傾注愛心樂公益的劉進祿、身殘志堅無私獻愛的張磊、華航志願者等獲評“感動廊坊十大人物”。
二十多年前在北京流行的一款花絲鑲嵌的黃金手鐲樣品昨天在東城區一位非遺傳人手上亮相,58歲的“花絲鑲嵌”非遺傳人馬秀峰是當年這款手鐲的設計者和製作者。“這款手鐲現在看來有點笨拙,但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可是‘引領潮流’的。”馬秀峰回憶說

技藝高超

花絲工藝尤為“奢侈”
據方韋介紹,金銀細工種類很多,其中講究更是繁多,以花絲鑲嵌為例,其中花絲工藝又稱為細金工藝,是將金、銀、銅等抽成細絲,然後依靠堆、壘、編、織、掐、填、攢、焊等八大工藝,將細絲打造成首飾或者藝術品。而在這其中,每種工藝細分起來又是千變萬化,最終的造型圖案則根據設計師的風格變化無窮。鑲嵌則是把金銀薄片打成器皿或鏨出圖案,並在其中鑲嵌上寶石。花絲鑲嵌,用料珍奇,程式繁複,全部靠手工製作,所以這種工藝製作出的飾品,歷史上一向都是皇家御用之物,它堪稱我國傳統奢侈品的工藝特色之一。即便是科技發達的現今,做一件花絲工藝飾品也是相當不易的,打造一個手鐲,最快也要7天時間。

技藝的對比

多位評審表示,與往屆的大賽作品相比,這次大賽的作品更貼近生活,不少創意作品讓人眼前一亮。設計品質大幅提升,個性突出,內涵豐富,文化元素多變。
“作品中我們看到了很多的中國元素,與世界潮流結合,讓人印象深刻”,北京服裝學院首飾設計系主任鄒寧馨說,龍、臉譜、中國結、青花瓷,都詮釋了設計者對古典文化的獨特理解。除此之外,自然美景、名勝古蹟、抽象概念、文字元號,甚至幾何圖形都引入創意原型中。
來自珠寶企業的評審們表示,新一代的珠寶消費群體,更看重珠寶的文化價值和精神體驗,追求珠寶的獨特性和唯一性。評審們發現,這次的作品設計更貼近消費需求。
鳳凰衛視《完全時尚手冊》主持人李輝覺得這次大賽的作品比往屆更具設計感和創意,“其中一件作品叫‘心中有佛’,首飾中間是空心的,意境就出來了”。
國家級文化遺產花絲鑲嵌工藝傳承人白靜宜在參賽作品中,看到很多花絲鑲嵌的亮點作品,“從這點來看,大賽對於傳承傳統工藝,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專業組的作品更沉穩厚重,有設計者將拱橋、月亮組合為項鍊,也有設計者將長城、紫禁城打造項鍊戒指,代表他們對“中國印”的理解。
學生組作品情感豐沛、頗具靈氣,“他們的設計簡單大方、大膽跳躍,比往屆作品更有特色”,中國地質大學珠寶學院副院長郭穎在評價學生組的作品時說。
他們的靈感來源可能是童年的記憶,或一幅照片,甚至是兒時的一部卡通片。一位設計師將“父”與“山”兩個字組合成項鍊,來詮釋“父愛如山”的深情;另一位作者用跳房子的原型創作吊墜,懷念美好的童年。

傳承意義

“花絲鑲嵌”可稱為金屬工藝中最精巧者。花絲選用金、銀、銅為原料,採用掐、填、攢、焊、編織、堆壘等技法;鑲嵌以挫、鎪、捶、悶、打、崩、擠、鑲等技法將金屬片做成托和爪子型凹槽,再鑲以珍珠、寶石。這項工藝,一方面以對原材料的精加工使得首飾立體造型更為生動,另一方面也使金銀本身變得柔和輕盈,精光內斂,更宜於在鑲嵌工藝中襯托玉石之溫潤,寶石之明艷。因其工藝繁複,且瀕臨失傳,在市場上採用花絲鑲嵌工藝的傳承珠寶極為少見。
是“花絲”和“鑲嵌”兩種製作技藝的結合。花絲選用金、銀、銅為原料,採用掐、填、攢、焊、編織、堆壘等傳統技法;鑲嵌以挫、鎪、捶、悶、打、崩、擠 、鑲等技法,將金屬片做成托和爪子型凹槽,再鑲以珍珠、寶石。所謂“花絲萬縷織金冠,妙手鑲嵌有乾坤”,正是對這項精妙工藝的高度概括。

代代相傳

花絲鑲嵌 薪火相傳
廣東省汕頭市的潮宏基(002345,股吧)花絲博物館的“花絲鑲嵌工作室”內,學徒對《花絲寶石如意》做最後的檢查。
花絲鑲嵌製作技藝又稱“細金工藝”,是中國傳統的宮廷藝術,是“燕京八絕”之一,其工藝複雜而且繁瑣,大的工藝就分掐、填、攢、焊、堆、壘、織、編8種技藝。2008年,花絲鑲嵌製作技藝被正式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說到花絲,不得不提花絲工藝國家級傳承人姚迎春,他曾是北京花絲鑲嵌廠的工藝師,17歲便開始從事花絲工藝鑲嵌,已經72歲的他仍在潮宏基花絲博物館的“花絲鑲嵌工作室”內收徒授課,為花絲工藝的培養傳承人。花絲鑲嵌工藝對手工技巧和經驗的要求極高,培養一名熟練師傅的時間短則十幾年長則數十年,因此,許多年輕學徒望而卻步,技藝傳承面臨嚴峻考驗。姚迎春手下的學徒共有30餘人。
“90後”學徒呂振偉已經在花絲鑲嵌工作室內學習近5年的時間,“現在很少年輕人能夠靜下心來做花絲這種精細活”,呂振偉說,“我一接觸花絲就被它的美所震撼,一看就非常喜歡”。呂振偉已經能獨立完成比較小件的配件,多數時間還在跟老師傅學手藝,“估計還要5年的時間才能單獨完成一個成品,還有太多的東西需要跟姚迎春大師學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