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轄區
轄33個村委會:花南村、花北村、閻寨村、王莊村、荊山嶺村、徐莊村、王橋村、許屯村、張村、張寨村、崛山村、西劉垌村、柴垌村、東柳村、西柳村、白北村、白南村、桃園村、白佛張村、白龍村、羅義村、侯樓村、夏莊村、馮莊村、山張村、馮家門村、蜂王灣村、神林店村、孟莊村、觀音堂村、柳樹溝村、郭寨村、河東張莊村。
概況
花石鎮位於
禹州市郊區西北部,距
龍崗新區13公里。南與順店鎮相接,北與登封市毗鄰,東北與萇莊鎮接壤,西與方山鎮以五旗山為界。面積72平方千米,人口6.29萬人。轄花南、花北、閻寨、王莊、荊山嶺、徐莊、王橋、許屯、張、張寨、崛山、西劉垌、柴垌、東柳、西柳、白北、白南、桃園、白佛張、白龍、羅義、侯樓、夏莊、馮莊、山張、馮家門、蜂王灣、神林店、孟莊、觀音堂、柳樹溝、郭寨、河東張莊33個行政村,268個村民小組。境內白沙水庫興利庫容1.2億立方米,潁河縱貫全境,水資源豐富。許(昌)洛(陽)公路斜貫全境。白北村有義勇武安王大殿,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代碼]411081116:~201花南村 ~202花北村 ~203閻寨村 ~204王莊村 ~205荊山嶺村 ~206徐莊村 ~207王橋村 ~208許屯村 ~209張村 ~210張寨村 ~211崛山村 ~212西劉垌村 ~213柴垌村 ~214東柳村 ~215西柳村 ~216白北村 ~217白南村 ~218桃園村 ~219白佛張村 ~220白龍村 ~221羅義村 ~222侯樓村 ~223夏莊村 ~224馮莊村 ~225山張村 ~226馮家門村 ~227蜂王灣村 ~228神林店村 ~229孟莊村 ~230觀音堂村 ~231柳樹溝村 ~232郭寨村 ~233河東張莊村
沿革
明為白沙里、王橋里。清為鈞陽里。中華民國初年改里為區,改甲為保,為鈞陽區;1928——1936年禹州改為八個自治區,六區花石。後廢自治區,設區公署,署下設聯保處:禹州設城關、姚召寺、古城、花石、文殊等五個區公署,1941年撤銷區公署,為花石鎮。1948年9月至1949年2月禹州建立八個區,四區(花石)。1962年6月29日,禹州政區又調整為13區兩鎮,仍為花石區。1968年11月11日撤區,劃分為21個公社,為花石公社。1984年4月,原來的人民公社改稱“鄉(鎮)”,為花石鄉。2013年撤鄉建鎮改稱花石鎮。
名稱來歷
清康熙年間,村南溝深澗阻,商旅往返艱辛,遂建紅石橋一座。此橋初名“三磚橋”,傳說上京舉子捐“四十八兩黃金”建造。清嘉慶四年(1799)年,於紅石橋北築寨一座,號曰“永安寨”。據傳,因橋砌五彩花石一塊,“永安寨”遂以花石代稱。古時也有稱“花池”者。三座寨門,南曰“花石”,東曰“枕潁”,西曰“怡山”。寨內呈“丁”字街巷布局。後因清末民初刀兵不止,桿匪蜂起,加之戶丁淅增,商家入駐,寨垣日顯狹小。清同治元年(1861),接原寨北寨牆再建一寨堡,遂有南北寨之分。南寨北牆,即北寨南牆,南北寨共和一牆,開設一門相通,呈連環之局。出於安全考慮,北寨未另闢寨門,且在南北線上數設“腰門”。
歷史文化
花石鎮為河南省歷史文化名鎮。景色秀美,風景宜人,碧波蕩漾、浮光躍金的白沙水庫如一面明鏡鑲嵌其中,清澈見底、波光粼粼的潁河水似一條玉帶流經全境,秀美的五旗山巍巍挺立,蒼勁的雲頭嶺霞遮霧罩,自然美景美不勝收,義勇武安大殿、閆寨夏文化遺址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天爺廟、石佛寺、龍潭寺等個代悠久的唐代建築,這些歷史人文景觀讓人看後,又令人嘆為觀止,另在王橋村東側,原有劉知遠次子後漢隱帝劉承佑的潁陵,在文革中被破壞。三國名將關羽千里走單騎,河北尋兄,“過五關斬六將”的第一關東陵關,更是因為關雲長的英雄氣概而聲名遠播,千年不衰,東陵關還有著優美的風景,遠看,關左是箕山山系的群峰環繞,關右是具茨山系的層巒疊嶂,近看,潁水濤濤,切割得峽深谷幽,峭壁巍巍,秀美的花石鎮,美麗的白沙湖,千古絕唱東陵關,無疑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集旅遊、休閒、娛樂為一體的度假聖地。看優美風景,品特色小吃也是花石一絕,遠近聞名的特色小吃-花石羊肉湯更是以獨具特色的風味,老少鹹宜、肥而不膩的口感,讓人吃後讚不絕口的感嘆吸引著八方賓。與鈞瓷有異曲同工之美的潁河石硬度高,意境美,常有奇妙之作現身。
白沙湖
白沙湖位於禹州西北30公里,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是集觀光、會務、度假、娛樂於一體的自然風景區。白沙水庫東起二龍山,西接逍遙嶺。景區內有石崖峭壁,石雕佛龕,石徑幽壑,飛瀑清泉,湖心小島,遊艇帆船,古木幼林,畫壁勾檐,粼粼碧波,柔軟沙灘。一年四季、一日四時,陰晴雨雪,旦夕晨昏,景隨時易,景隨步移。您可以乘扁舟蕩漾,可以坐快艇穿梭,可以篝火野營,可以夜聽松濤波聲曉看紅日青山。景區東嶺關是三國時期關羽保護二位皇嫂“千里走單騎”尋找劉備時“過五關斬六將”的第一關,至今還遺存有“義勇武安王廟”。廟前有戲樓和望嵩橋等文化遺蹟。
石羊關石刻
石羊關石刻是北魏時期官道上設定的關隘遺址處的一處石刻。“石羊關”原名“陽城關”,南臨潁河,北靠九頂鳳凰山,是個東西長、南北窄的小鄉村。原村在古關隘所在處,村子中間立有青石雕刻,昂首仰望的“石羊”,所以稱“石羊關”。石羊雕刻刀工細膩,技術精湛,石羊造型美觀,形象逼真,不但是村子的象徵,更是村民平安、吉祥的寄託。1951年修建水庫時,居民全部搬遷,“石羊”也隨之遷至新村南頭路邊。現老村已淹沒水中。在老村北岸岩石上雕刻有幾處石佛像,據考證為北魏時期所刻制,文字列於下方無佛處,現已剝落殆盡。旁邊不遠處,有多處古採石場舊址,相傳是修建少林寺、中嶽廟時所取大型石料之地。
古棧道遺蹟
棧道位於
白沙水庫上游的玉翠山下峭壁上。其修建年代不詳。據傳是曹操為了進一步控制洛陽而秘密修建的軍事要道,並在此棧道附近長期屯兵。古棧道大部分已遭到破壞,僅留棧孔。現修復長度約2公里,棧道寬1.2米。棧道骨架用鋼筋水泥澆鑄,外用木板鑲鋪。沿途建有亭、台、索橋等設備,將白沙水庫景區內的鬼谷子洞、姜子牙釣魚台等景點連為一體,已被遊人作為攀登山崖、遊覽風光的交通道路。棧道由景區西側山崖處進入林區,是白沙水庫景區內的一個重要旅遊景觀。
禹王洞
禹王洞為一天然溶洞,位於白沙水庫支流馬峪河北岸。相傳禹王曾在此治水。洞外山勢雄偉,森林茂密,風景秀麗,鳥語花香。洞內洞連洞,路連路,寬者同時容納六、七百人,窄者僅一人能通過。四壁到處是石花、石瀑、石筍、石柱、石塔,奇洞怪石,氣象萬千。禹王洞的深度至今仍然是個謎。已探明的共有2000多米,已開發可供遊覽的約700米。洞有三廳十洞,50多個景點,其中“群獅迎賓”、“禹王觀瀑”、“金龜出洞”、“二仙對弈”、“瑤池仙境”、“蓬萊仙島”、“鎮海寶塔”等形象逼真,造型奇特,是我國北方不可多得的天然溶洞,也是登山、旅遊、避暑之勝地。
白沙古村
白沙古村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自秦漢以來就是
陽翟(禹州市)西北邊陲的經濟文化中心。以後歷代建制沿革及名稱雖然有所變化,但它做為禹州西北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卻一直沒變。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知州劉魁在白沙創建白沙書院,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清政府在白沙設立驛站,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白沙鎮歸鈞陽里管轄,是昔日鈞陽里的治所所在地。乾隆年間,清政府在白沙設城守營防汛地。民國十七年(1928年)至民國二十年(1931年)曾為
民治縣治所。後白沙因兵擾匪劫,逐漸衰落。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隨著河南省大型水庫——白沙水庫的修建,白沙重現昔日的輝煌。
義勇武安王大殿
位於花石鎮白北村,,坐北朝南,白沙河從義勇武安王廟門前由西向東流入潁河(水),禹(州)、洛(陽)公路在殿西約500米處由南向北通過。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原為漢朝武安侯灌夫的祭殿。據《漢書》載:“灌夫好住俠,在潁川作為橫恣,侵奪百姓。”三國時,為紀念
關羽經過東嶺關,百姓毀灌夫塑像,改祭關、張、趙、馬、黃五虎上將,但殿名未改。當地也有稱為“五虎廟”。該殿歷代多有修葺。據大殿前明代正統八年1443年重建義勇武安王廟碑記廟創與元至正九年(1349年),重修於洪武十九年(1386年)證明大殿始建於元代晚期,明洪武十九年重修,明正統八年重創之。解放後,河南省文物局於1953年、1963年、1977年前後三次撥款,對義勇武安王大殿後坡和部分檐、檁、構件等進行了修補。義勇武安王大殿面闊和進深皆為三間,歇山九脊式。殿頂為綠色琉璃瓦覆蓋,脊筒瓦件飾盤龍,盤龍由東、西兩端傾向屋脊中心點。脊鴟和戧脊及垂脊、仙人等亦為綠色釉件。戧脊和垂脊上相對均稱的裝飾著仙人、獸形構件。從整個殿頂看去,莊重大方,布局合理,獸件、仙人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義勇武安王大殿,在屋脊殿式、瓦件,屋架梁檁、斗拱、瓦件等方面還保留著明代的建造風格。同時,殿架梁檁、檐檁、斗拱等為研究明式建築法式提供了實物資料。
大殿的對面就是明朝時期建的古戲樓,
如今保存依舊完整,每年還在唱著大戲,在中國的古戲樓仍發揮著作用的已經是鳳毛麟角。
楊家莊園
楊家莊園是明清時代白沙望族楊氏家族的民宅,位於花石鎮白北村。莊園建於明末清初,占地8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000平方米,系磚石結構。原格局有花園兩個,樓房近百座,分布於白沙街中段兩側。現存有花園輪門樓5座,地上有“清嘉慶年制”字樣的石刻匾額。楊家大院現存的5組建築均為5進宅院,院的最後部為花園部分,主建築為兩層10間,紅石條鋪底,青磚砌牆。中間為二進或三進過廳,過廳大部分為5間,建築精美,過廳兩側均有配房,過廳前為大門,大院方位為坐東向西或座西向東,大門均向街心。楊家大院建築是典型的明清風格,雕樑畫棟,斗拱高啄。其木雕、磚雕藝術取材考究,工藝精美,是古代建築技術的寶貴遺產,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望嵩橋
位於花石鎮白北村,是一座獨拱石橋,曾是去往嵩山的必經之路。橋寬6米,長18米,狀若彩虹,橫跨在潁河支流上游。橋上石欄桿對稱,左右各四根,料石雕刻有飛鳥、猴、羊、獅及花卉圖案。紅石雕龍張嘴向西,欲吞潁河,龍尾向東,大有橫掃激浪之勢。整座橋造型美觀,氣勢不凡,富有民族特色。橋頭碑文記載此橋為“中華民國六年(1917年)陸軍中將毅軍馬步統領兼帶巡緝等馬公志敏號遜齋”。修建碑記載了修建此橋的不易,比先前漢王代楚明修的棧道還難。橋下河水清澈透底,游魚嬉戲,河兩岸垂柳輕拂,清爽怡人,是遊人度假消暑的最佳去處。
白沙漢墓群
漢墓群是禹州城西郊漢代直到白沙一帶官民集中留下的墓葬群。禹州是戰國時期的韓國國都,秦漢時期又為潁川郡首府,貴族階層人物較多,城周圍也就相應地出現了集中的墓葬區,尤其禁溝以西,地面保留下來的漢代墓冢及地下埋藏的墓室眾多,故稱“漢墓群”。漢墓群總面積67萬平方米,墓室為青磚(即漢磚)結構,上刻有各種圖案,系空心燒制而成。從出土的漢墓來看,墓主上有王公貴族,下有黎民百姓;墓室形制不一,各有特點,為全國所罕見,對研究古代葬俗和漢代文化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劉閣老墓
劉閣老墓位於花石鎮白北村,據傳為明代開國元勛劉基(即劉伯溫)的墓葬。劉基緣何墓葬於此,不得而知。整座墓葬占地13000多平方米,有一高3.4米,方圓50米的大土冢。冢前有柏林,古木虬枝蒼翠如墨,以前墓前有鸞殿三間,現只余屋瓦斷磚殘片。墳前有石人石馬儀仗景觀。石人石馬雕刻細膩,刀法圓潤,栩栩如生,維妙惟肖,是中原明代高官墓葬保護比較完整的墓葬之一。
花石戲樓
位於花石鎮花北村,屬明末地方財主看戲用的專用建築。戲樓坐南面北,磚石結構,寬9米,高5米,深15米,樓前有4根紅石柱支撐。戲樓飛檐斗拱,飾以雕刻和圖案。雕刻分石雕、木雕塑,圖案大多是傳統的愛情傳奇故事和花鳥圖形。花石戲樓與古時大院相對,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大戶莊院式建築群。花石戲樓歷代都是當地乃至方圓幾十里最繁華的地方。每逢唱戲,台下人頭攢動,成百上千。就連來往於禹州、洛陽的商賈、香客也在此歇腳看戲。
保持穩定
一是開展重點問題排查整治工作。轉變信訪工作理念,明確信訪責任,開展排查整治工作,加大矛盾糾紛排查和調處力度,一批信訪積案得到有效化解,基本做到了小矛盾不出村,大問題不出鎮,信訪形勢明顯好轉,躋身全市前10名的位次。二是綜合治理工作力度不斷加大,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堅持穩定壓倒一切,始終把確保一方平安作為我們的首要任務來抓。加大對綜治工作經費的投入,全鎮有三分之一的村都安裝了電子監控。進一步完善了公安、司法、政法、治保調解等一系列防控體系,強化管理,先後開展了一系列的打擊違法犯罪和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活動。並堅持義務巡邏,有效遏制了各種民事糾紛和刑事案件的發生。全鎮有20個行政村獲得平安村的稱號,全鎮的平安建設躋身禹州市先進行列。
農村建設
完善許洛路、彭花路、禹登高速兩側平原林網和綠色通道,栽種各種樹木5.5萬餘棵。以沿省道村為重點,在全鎮33個行政村中開展了村莊環境集中整治活動,聘任35名保潔員,對垃圾進行了清運和管理,使村容、村貌明顯改善。
討論制定了河東張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方案,當下禹州市規劃局測繪部門正在對該社區的地形地貌進行測繪,2012年3月底前準備起動建設。
社會事業
中學教育質量繼續在全市保持前列,中學中招總成績在農村中學中居全市第一。堅持抓好計生工作,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以內。對符合條件的農戶積極為他們辦理有關手續,共查處違章建築 2 起,辦理宅基地手續30處,處理各類糾紛15起,完成了鎮總體建設規劃和河東張莊社區的建設規劃。提倡移風易俗,全年共火化195例,有 7個村的死亡人員火化率達到100%。新型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參合率達到91.28%;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全鄉參合率達到90.6 %;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128人,完成任務100%。60歲以上老人開始領取每月60元的養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