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菌核病是花生小菌核病和花生大菌核病的總稱,花生大菌核病又稱花生菌核莖腐病。該病害在我國南北花生產區均有發生,但為害不大。通常以小菌核病為主,個別年份或個別地塊為害較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花生菌核病
- 主要危害作物:花生
- 主要為害部位:害根部及根頸部
- 解釋:花生小菌核病和花生大菌核病總稱
花生菌核病症狀,病原與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花生菌核病症狀
花生菌核病常發生在花生生長後期,主要為害根部及根頸部,也能為害莖、葉、果針及果實。葉片染病,病斑暗褐色,近圓形,具不明顯輪紋。潮濕時,病斑呈水漬狀軟化腐爛。莖部發病,病斑初為褐色,後變為深褐色,最後呈黑褐色。造成莖稈軟腐,植株萎蔫枯死。在潮濕條件下,病斑上布滿灰褐色絨毛狀霉狀物和灰白色粉狀物,即病菌菌絲、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花生將近收穫時,莖的皮層及木質部之間產生大量小菌核,有時菌核能突破表皮外露。果針受害後,收穫時易斷裂。莢果受害後變為褐色,在表面或莢果里生白色菌絲體及黑色菌核,引起子粒腐敗或乾縮。
病原與發生規律
Sclerotinia arachidis稱核盤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病菌以菌核在病殘株、莢果和土壤中越冬,菌絲體也能在病殘株中越冬:第2年小菌核萌發產生菌絲和分生孢子,有時產生子囊盤,釋放出子囊孢子,多從傷口侵入。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風雨傳播,菌絲也能直接侵入寄主。大菌核病菌菌核萌發產生子囊盤,釋放子囊孢子並進行侵染。通常連作地病害重。高溫、高濕促進病害擴展蔓延,進一步加重病情。
防治方法
重病田應與小麥、穀子、玉米甘薯等作物輪作,可以減輕病害發生。花生生長期進行深中耕,將菌核 埋入土中防止生成子囊盤,減少傳病機會。田間發現病株立即拔除,集中燒毀。花生收穫後清除病株,進行深耕,將遺留在田間的病殘株和菌核翻入土中,可減少菌源,減輕病害。
發病初期噴灑下列藥劑:40%菌核淨可濕性粉劑800—1200倍液;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25%咪鮮胺錳鹽乳油1000倍液50%乙烯菌核 利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間隔7—10天再補噴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