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彩列島

花彩列島

自北向南有千島群島、日本群島、琉球群島、菲律賓群島、大巽他群島、努沙登加拉群島、安達曼群島等一系列島嶼。它們排列形似花彩,故此得名,它們又像一條鎖鏈,環繞著亞洲大陸的東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花彩列島
  • 位於:亞洲東面和東南面海洋上
  • :7500多米
  • 周圍環境:島嶼
  • 組成物體:東亞島弧鏈
地理位置,歷史,自然資源,

地理位置

在這些島嶼與大陸之間形成許多邊緣海,有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黃海、東海、南海、安達曼海等。島嶼的外側,多有深邃的海溝,從北向南依次有千島海溝、日本海溝、琉球海溝、菲律賓海溝等。除琉球海溝較淺以外,其餘海溝都很深,最深處均超過1萬米,日本海溝深達10554米。列島上地形崎嶇,多山地,少平原。且多火山、地震,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一部分,是世界上地殼最不穩定的地區之一。
花彩列島

歷史

花彩列島一帶地殼一直處在劇烈變動中,常有地震和火山爆發,在地理上是地球上綿延最長的一串火山島嶼。二戰結束以後,冷戰初期東、西對抗形成,美國為在西太平洋圍堵共產主義擴張,以大量的軍援、美援建立起這支強大的反共主義連防。而其中又以台灣戰略地位最為重要。台灣位於花彩列島中樞,且正處於向中國長江口、珠江口的“中央位置”,距中國大陸最近僅70公里,中間穿隔戰略地位同樣重要的台灣海峽,兩岸武力對峙數十年,號稱西太平洋上“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反共最前哨”。
1960年代爆發越戰,美軍在越南戰場上傷亡慘重,國力嚴重耗損,蘇聯的威脅與日俱增。為擺脫曠日費時的越戰泥淖,美國開始向中共修好,提出“權力平衡”理論,聯“中”以制蘇。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展開破冰之旅。目的在於取得中共的協助,迅速結束戰爭,並全力防堵蘇聯的勢力,這時美國的思維是打破過去花彩列島的牽制,將共產主義的防堵線移至中國與蘇聯之間綿長的領土交界線。中美建交後,“圍堵”政策遂告一段落,而台灣本土的戰略地位隨之式微,國際地位亦一落千丈 (台日斷交、台美斷交) 。
1991年蘇聯一夕解體,俄羅斯在解體後的地位大不如前,象徵冷戰的正式結束。美國贏得了冷戰,又在波斯灣戰爭(Persian Gulf War)得到了空前的勝利,美國成為冷戰後世界唯一的霸權。但在1980年代中共開始改革開放,1990年代壯大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由大陸逐步走向海洋,中國的海岸線綿長,共12300英里,擁有約7100多個島嶼,潛藏著豐富的海洋資源,海洋戰略亦極為重要。

自然資源

中國海權急於邁向太平洋,勢必與美、日兩國發生衝突,而台灣的地理位置又被賦予新的戰略價值,美國官員又開始倡導新“圍堵政策”。1996年爆發台灣海峽飛彈危機,美國派遣兩艘航空母艦戰鬥群前往台灣周邊海域 (包括台灣海峽) 進行警戒,表達高度的關切。而從1996年台灣地區領導人由人民直選以來,每四年一次的改選,美國航母艦隊皆在選舉期間來到台灣周邊海域,似乎已成為慣例。現在的台灣號稱“亞洲與世界的民主燈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