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廳遺址,位於江蘇省徐州市新沂市西南馬陵山丘陵地南端海拔69米的高地上,屬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花廳遺址占地面積大約有70萬平方米,主要由墓葬分布區和遺址居住區2部分組成。花廳遺址是中國史前文化遺址中,同時存在南北2種不同文化類型的遺址,為認識中國史前時期不同文化區之間的文化交流模式提供了例證 ,對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以及文化交融等方面的科學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花廳遺址聚落構成形態自然,體現出人與自然良好和諧的原始生態關係;出土的器物和圖案優美,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2006年5月25日,花廳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花廳遺址
- 地理位置:江蘇省徐州市新沂市西南馬陵山丘陵地南端海拔69米的高地上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70萬平方米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免費
- 保護級別: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Ⅰ-72
- 所處年代:新石器時代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歷史文化,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大汶口文化早期後段至晚期前段,花廳遺址出現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中期後段和晚期前段,花廳遺址出現大汶口文化與良渚文化疊加。
20世紀50年代初,花廳遺址被發現。
1952年12月,南京博物院對花廳遺址進行第1次發掘。
1953年11月,南京博物院對花廳遺址進行第2次發掘。
1987年10月至12月,南京博物院對花廳遺址進行第3次發掘。
1989年10月至12月,南京博物院對花廳遺址進行第4次發掘。
2009年12月29日,南京博物館的專家對花廳遺址保護規划進行前期遺址勘測工作。
遺址特點
建築規模
花廳遺址占地面積大約有70萬平方米,遺址文化層距離地表10-50厘米不等。
城址布局
花廳遺址範圍廣闊、布局分散,主要由墓葬分布區和遺址居住區2部分組成。一處在花廳村西北的大山溝到徐莊北和徐翰林林溝的狹長山脊地帶,為新石器時代的墓地,是主要的墓葬分布區,也是遺址重點區域;另一處是花廳村東北的北溝圈子小台地,主要為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居住遺址。
文物遺存
20世紀50年代,南京博物館分別於1952年、1953年、1987年、1989年對花廳遺址進行4次發掘,發掘面積3200平方米,發現墓葬85座、出土陶器1058件、石器134件、玉器1091件、骨器123件,出土文物總計2406件。花廳遺址出土陶器有圓錐足罐式鼎、大鏤孔座豆、多節高把瓢形杯、球腹罐、大口缽、淺盆等。
研究價值
花廳遺址是中國史前文化遺址中,同時存在南北2種不同文化類型的遺址,被稱之為“文化兩合現象”,為認識中國史前時期不同文化區之間的文化交流模式提供了例證,蘊含的文化兩合現象,說明中華民族本身就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融合的產物,對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以及文化交融等方面的科學研究具有重要價值。遺址中出現的墓地分區埋葬和隨葬品對於研究史前埋葬制度、階級等級制度進而研究早期國家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花廳遺址聚落構成形態自然,體現出人與自然良好和諧的原始生態關係;出土的器物和圖案優美,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該遺址還蘊含了豐富的新石器時代的大汶口文化信息,這些信息的發掘和傳播,有助於幫助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
保護措施
1995年,花廳遺址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5月25日,花廳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7年,花廳遺址公園被新沂市人民政府列入“十三五”新型城鎮化規劃,總體布局包括器物博物館和遺址本體展示2個部分,建設面積為50萬平方米。
歷史文化
文化兩合
花廳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遺蹟,屬於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其文化特徵反映了北方大汶口文化與南方良渚文化的交匯融合,是黃淮地區重要的史前文化遺址。遺址出土的陶器、玉器具有2種不同文化風格,一種是大汶口文化,一種是良渚文化。尤其是大批玉器上刻有和良渚文化相同特徵的“神徽”裝飾,反映出海岱和太湖兩大文化區間不僅有物質文化的交流,而且已出現共同的原始宗教信仰。該遺址大量豬、狗骨架和精美陶、玉器的隨葬品說明,原始農業發展帶來飼養業的興旺和專門手工業的發達,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當時的經濟生活和工藝水平。眾多文化現象表明花廳遺址曾是當時一定範圍內的政治經濟中心,已接近或已開始進入文明社會。
等級制度
花廳遺址發掘的墓葬規模大小不同,隨葬品多寡懸殊。北區的10座南北向規則排列的大墓,不僅隨葬品豐富,而且其中8座大墓發現了中國早期的人殉人祭實證。說明當時已經出現貧富分化,嚴格的等級制度和階級分化基本形成。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開放時間
花廳遺址開放時間為全天。
門票
花廳遺址門票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