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尾燕魟

花尾燕魟

花尾燕魟(學名:Gymnura poecilura)是燕魟科、燕魟屬的一種魚類。成魚體盤一般約1米,最大有達約2.5米。體盤很寬大,前緣微波曲,與吻端成70°,後緣廣圓,有時微波曲;前角和后角都鈍圓。吻短,吻端頗尖,稍突出,比眼間隔為小。眼小,微突;眼間隔平坦或微凹。鼻孔寬大,幾橫列。齒細小而多,齒頭細尖。鰓孔狹小,前後距離相等,第五鰓孔間的距離約為第三鰓孔寬的5-5.5倍。腹鰭狹長,外角和里角都鈍圓;里緣短而分明。尾頗細長,幾與體盤長相等,或為體盤長3/4;尾刺1-2個,幼小者未發生;皮褶幾完全消失。背面一般暗褐色,有時散布著圓形白色斑點;噴水孔前緣白色;腹鰭前緣淺色。尾具黑色橫紋11-12條,在尾刺後方9-10條,最後幾個黑條上下連線,成為環紋,有時白紋上還具一小黑斑。腹面白色。

花尾燕魟為曖溫性近海底層小型魚類,棲於沿岸淺水海灣,性格溫順,常單獨遊動,平日緩慢匍匐於水底,黃昏至夜間活動。肉食性,攝食蝦蟹、貝類及魚類等各種底棲動物。屬廣鹽性魚類,能進入河口鹹淡水,一般不會游至較淡水域。分布於中國、埃及、厄利垂亞、法屬玻里尼西亞、印度、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賈瓦、蘇門答臘)、日本、馬來西亞、阿曼、巴基斯坦、菲律賓、沙烏地阿拉伯、索馬里、斯里蘭卡、蘇丹、泰國、越南、葉門。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主要價值,

動物學史

花尾燕魟(Gymnura poecilura)是在1804年,由英國動物學家兼植物學家肖(George Kearsley Shaw,1751-1813)在《普通動物學》(General Zoology)的第5卷第2部中,根據采自印度維沙卡帕特南(Vishākhāpatnam)的個體(無標本),以“花尾鰩(Raja poecilura)”之學名首次被記載。
花尾燕魟學名的由源,屬名Gymnura是希臘語“gymnos”的拉丁語“gymn”及希臘語“oura”的拉丁語“ur”的併合,意思是“裸體的”“尾”,而種名poecilura則是希臘語“poikilos”的拉丁語“poecil”及希臘語“oura”的拉丁語“ur”的併合,意思是“雜色的/有斑的”“尾”。
中國及鄰近海域“花尾燕魟”的最早文獻,見於1846年,由蘇格蘭海軍外科醫生及博物學家理查森(John Richardson,1787-1865),在《大英科學促進協會報告》(Report of the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中《中國與日本海的魚類學報告》(Report on the Ichthyology of the Seas of China and Japan)上,以“小扁翅魟(Pteroplatea micrura)”的學名記載的就是該種的同物異名。中國香港有關該種的最早鍳定確認,除一些未刊印的早期政府資料,僅見於著者1990年代於香港西部海域考察記錄。
燕魟屬(Gymnura)是由歐洲荷蘭動物學家范哈塞爾特(Johan coenraad van Hasselt,1797-1823),在1758年《Algemeene Konst- en Letterbode》第20卷中,根據1801年德國博物學家布洛赫(Marcus Elieser Bloch,1723-1799)與德國古典學家及博物學家施耐德(Johann Gottlob Schneider,1750-1822)在1801年的著作《系統魚類學》(Systema Ichthyologiae)中描述的“小鰩(Raja micrura)”作模式種(type species)而建立。
該種的先定同物異名(senior synonym)為Gymnura poecilura、Pteroplatea poecilura、Raja poecilura、Trygon poecilurus、Urogymnus poecilura,次定同物異名(junior synonym)有Pastinaca kunsa、Pteroplatea annulata、Trygon kunsa

形態特徵

成魚體盤一般約1米,最大有達約2.5米。體盤很寬大,前緣微波曲,與吻端成70°,後緣廣圓,有時微波曲;前角和后角都鈍圓;體盤寬比體盤長約大2-2.1倍,最寬處在於體盤中部之後。吻短,吻端頗尖,稍突出,吻長等於體盤長的1/7至1/6,比眼間隔為小。眼小,微突,眼徑比噴水孔為小;眼間隔平坦或微凹;前囟亞卵圓形。鼻孔寬大,幾橫列,位於口前,大部分為前鼻瓣所蓋,僅露出一圓形小入水孔;前鼻瓣寬短,袋蓋狀突出,伸到下頜側部,後緣細裂;後鼻瓣前部具一膜狀半圓形突出。口寬平,與口前吻長約相等,上頜平橫,下頜前突,呈“ ”,形,中部凹,兩側斜直,下頜內側的粒狀突起比較不明顯;齶膜發達,平直或稍波曲,後緣稍分裂;口底無乳突,下頜里方具一很低薄膜,邊緣細裂。齒細小而多,齒頭細尖。鰓孔狹小,前後距離相等,第五鰓孔間的距離約為第三鰓孔寬的5-5.5倍。腹鰭狹長,外角和里角都鈍圓;里緣短而分明。尾頗細長,幾與體盤長相等,或為體盤長3/4;尾刺1-2個,幼小者未發生;皮褶幾完全消失。
背面一般暗褐色,有時散布著圓形白色斑點;噴水孔前緣白色;腹鰭前緣淺色。尾具黑色橫紋11-12條,在尾刺後方9-10條,最後幾個黑條上下連線,成為環紋,有時白紋上還具一小黑斑。腹面白色。

生活習性

花尾燕魟為曖溫性近海底層小型魚類,棲於沿岸淺水海灣,性格溫順,常單獨遊動,平日緩慢匍匐於水底,黃昏至夜間活動。肉食性,攝食蝦蟹、貝類及魚類等各種底棲動物。屬廣鹽性魚類,能進入河口鹹淡水,一般不會游至較淡水域。

分布範圍

存在:中國、埃及、厄利垂亞、法屬玻里尼西亞、印度、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賈瓦、蘇門答臘)、日本、馬來西亞、阿曼、巴基斯坦、菲律賓、沙烏地阿拉伯、索馬里、斯里蘭卡、蘇丹、泰國、越南、葉門。
存在不確定和起源不確定:吉布地。
花尾燕魟分布圖花尾燕魟分布圖

繁殖方式

在沿岸淺海繁殖,卵胎生,胚胎最初以卵黃為食,然後通過特殊結構間接吸收富含粘液、脂肪或蛋白質的子宮液,從而從母親那裡獲得額外的營養。具有獨特的擁抱配對行為。一胎生下最多7隻幼仔,出出生幼仔體長24-26厘米。

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6年 ver 3.1)——近危(NT)。

主要價值

花尾燕魟為次要經濟魚類,可供食用,膽和尾刺均可以入藥。體型較小的可在中至大型水族箱飼養。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