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冠扁背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花冠扁背魨
  • :動物界
  • : 魨形目
  • :魨科
  • :扁背魨屬
  • 命名者及年代:Vaillant et Sauvage,1875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測量標本1尾,體長65 mm,采自福建、台灣淺灘。
背鰭10;臀鰭9;胸鰭16。樂婆屑
體長為體高2.5倍,為頭長2.5倍。頭長為吻長1.6倍,為眼徑4.7倍。尾柄長為尾柄高1.3倍。
體長設應套橢圓形,很側扁,上枕骨區只蜜棗突出,呈棱脊狀突起;尾柄短而高,側扁。腹部中央自口後部下方至肛門前方有一棕褐色棱褶。燥束頭中大,尖突,背緣斜直,頭長几等於鰓孔至背鰭起點的距離。吻較長,尖突,背緣在眼與鼻孔間微凹。眼中大,側上位。眼間隔中央稍凹入,為眼徑1.5倍。鼻孔甚小嘗白茅鍵,每側一個,位於眼下緣前方,距吻端為距眼的1.9倍。口小,前位。上下和各具2個喙狀牙板。唇稍厚,下唇兩端向上彎曲。鰓紙轎鞏詢孔中大,側中位,位於胸鰭基底前方,弧形,稍傾斜。
頭體背面、側面及尾部均光滑無刺,體腹部眼下方至肛門分布細弱小刺。側線微細而不明顯。
背鰭一個,位於體後部、肛門後上方,小圓刀狀。臀鰭一個,與背鰭幾同形,起點在背鰭基底稍後下方。胸鰭寬短,近方形、側中位,上部鰭條較長,後緣圓形。無腹鰭。尾鰭寬大,截形,後端稍圓。
體背部側面及腹部呈肉色,頭部及體背部有4條棕色向後斜行橫帶,橫帶下垂短,僅達體側中部,上部寬,下端細而尖形;頭一條在頭部眼周圍;第二條在胸鰭上方,自背部上緣至鰓孔前緣;第三條在背鰭前方;第四條在尾柄上方。頭部橫帶後緣及其餘3條橫帶前後緣均有黃色邊緣,其黃色邊緣上有一行間隔排列的藍色小斑。頰部下方亦有1~2條縱走黃色線紋,線紋兩側邊緣各有一行間隔排列的藍色小斑。眼前和眼後方各有3~4條黃褐色相間輻射條細紋。成魚頰部2條黃線延至尾柄末端,各黃線上均鑲有一行間隔排列的藍色小斑點。尾鰭上亦有5~6條黃色縱走排列形成的細條紋。各鰭均淺肉色。
蘇錦祥在《福建魚類志》(1985: 616~617)中以橫帶扁背魨Canthigaster valentini的名稱描述了本種。本種與橫帶扁背魨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背戰翻抹部4條鞍狀橫帶紋短而齊,未越過體側中部,橫帶邊緣各嵌有一黃色細條,黃色細條均鑲有一列藍色小斑;後者背部4條鞍狀橫帶,中間2條較長,超過體側中部到達腹部中下方,橫帶無黃色邊緣,但頭和體側中部有多行縱向排列的棕色小斑點。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台灣海峽,台灣沿海
國外分布: 西至印度洋非洲東岸, 東至太平洋中部夏威夷群島,南至澳大利亞昆士蘭沿海,北至日本南部海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