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老爺山花兒會是每年農曆六月初六在大通縣老爺山舉行的大型民歌演唱活動,它產生於明代,伴隨著老爺山朝山會活動的產生,經過500多年的發展,從以娛神為主,逐步演變為現在的以娛人為主的大型民間歲時傳統民俗活動。
文化特徵
青海省漢族民間節日。每年農曆六月初六舉行。屆時,人們三三兩兩,從深林、從火燒台上唱著花兒向中間靠攏。花兒多是即興編詞,有對唱的,也有領唱的。來老爺山對歌遊玩的人較多。
老爺山花兒會是每年農曆六月初六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的老爺山舉行的大型民歌演唱活動。老爺山花兒會演唱形式有兩種。一是民眾性自發演唱,農曆六月初六在老爺山的密林花叢中,或數十人或幾百人自由唱和,情景交融;二是1949年以後興起的有組織演唱,有固定的演唱場所和舞台,歌手經過層層選拔,在舞台上賽歌競技。老爺山花兒會以演唱“河湟花兒”為主。演唱者有漢、回、土、藏等民族的歌手,他們共同用漢語演唱花兒。這是老爺山“花兒”和“花兒會”不同於其他民歌和歌會的顯著特點。老爺山“花兒”內容主要以歌詠愛情生活為主,也涉及宗教、民俗、生產勞動、歷史故事、新人新事等類型。其唱詞以七字(一、三句)與八字句(二、四句)相間的四句體為主,特別規定二、四句句尾必須是“雙字”詞,另外一、三句和二、四句分別押韻,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唱詞格律,在全國漢族民歌中也屬特例。大通老爺山“花兒”有《大通令》《東峽令》《老爺山令》等代表性曲目。這些曲調韻律獨特,優美抒情、高亢嘹亮、婉轉悠揚,深受大通各族人民的喜愛。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為了使這一古老盛會傳承發展下去,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一方面對當地的“花兒”進行廣泛地蒐集整理,另一方面不斷擴大這一盛會的社會影響力,老爺山花兒會已成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打造的四大文化品牌之一。
傳承人物
馬得林,男,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編號:02-0242,項目名稱:花兒(老爺山花兒會),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申報。
保護措施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老爺山花兒會得以新生,定名為“六月六”花兒會暨物資交流大會,1984年大通縣成立了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領導小組,對全縣花兒進行全面普查、蒐集、整理、編輯出版了《大通縣花兒集》。2006年,老爺山花兒會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0年,大通縣被文化部(現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花兒)”。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文化館獲得“花兒(老爺山花兒會)”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花兒(老爺山花兒會)項目保護單位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0年7月13日,由省文化新聞出版廳、省文聯、省旅遊局等部門主辦,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承辦的2010中國·青海首屆老爺山“花兒”會開幕。
文化軼事
當地相傳,有一天
西王母與眾位神仙在靈霄金殿聚會,
玉皇大帝看到更覺得自己是至高無上的天神。誰知西王母卻說,天庭也該像凡間一樣,改朝換代。玉皇不悅,準備報復西王母。他讓西王母用針一樣的寶物,挑回須彌山界的兩座山,如果西王母辦到了,就讓位給西王母。西王母挑著兩座山走到青海大通縣時,迎面來一老人。老人見王母所為十分驚訝,問為何不折。誰知老人“折”字剛出,針形寶物應聲而斷。兩座山便是一,座老爺山,一座耗牛山。王母白費心力,便在老爺山頭落淚,淚洗老爺山,這天正是農曆六月初六。以後當地人便於這天前來祈雨,漸漸發展為花兒會,當地回、藏族民眾也來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