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山位於甘肅省康樂縣西南部,花兒會是蓮花山地區民眾一年一度自發組織的民歌盛會,輻射三州(地)六縣78個會場。此類民歌早在三百年前即已興盛。20世紀六七十年代花兒傳唱遭到封禁,改革開放以後再度出現了繁榮景象。
信息
簡述
蓮花山花兒會形式獨特、規模宏大、程式完整,分攔路、游山、對歌、敬酒、告別等過程,從農曆六月初一至初六的主會場會期達6天,歷經唐坊灘、上山、下山、足古川、王家溝門、紫松山等處,參加民眾達十萬人次以上。
新生的花兒會還有臨夏市折橋鄉3月中旬的“九眼泉”,臨夏縣北塬5月端陽的“婁高祁”,8月4、5日的“辛傅廟”及青海西寧市的“鳳凰山”等。在寧夏和新疆的花兒流行區,至今還沒有形成花兒會,當地政府和文化部門經常舉辦的“文藝會演”、“花兒賽唱”等活動,也使花兒的演唱活動得到健康的發展。
人民創造了花兒,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也在不斷地開拓著花兒的演唱領域。各地文化主管部門,對民眾歌唱活動的積極支持和鼓勵,是花兒會不斷增多的重要動力。
蓮花山花兒主要是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
蓮花山花兒以創作的即興性、韻律的固定性、語言的鄉土性為其最大特點,俗稱“野花”。代表性曲令有《蓮花山令》等。因具有獨特性、民俗性、依存性、程式性、群體性、娛樂性和通俗性等特徵,被國內外學者譽為“西北之魂”、“西北的百科全書”。但近年來,花兒會的規模逐漸縮小,花兒歌手人數銳減,傳承斷檔,後繼乏人,亟待搶救 。
表演形式
蓮花山花兒以創作的即興性、韻律的固定性、語言的鄉土性為其最大特點,俗稱“野花”。代表性曲令有《蓮花山令》等。因具有獨特性、民俗性、依存性、程式性、群體性、娛樂性和通俗性等特徵,被國內外學者譽為“西北之魂”、“西北的百科全書”。但近年來,花兒會的規模逐漸縮小,花兒歌手人數銳減,傳承斷檔,後繼乏人,亟待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