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含鉀高,缺鉀吃得多還是有作用,但吃飯好的話應該鉀就夠了,所以吃基本沒效。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芭蕉心
- 別稱:芭蕉心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單子葉植物綱
- 科:芭蕉科
- 屬:水果屬
佛經中的芭蕉心,芭蕉心其物,簡介,食用方法,
佛經中的芭蕉心
芭蕉心的意義,在其不展也。芭蕉的心被葉子層層包裹,故從外無法見其心。所謂"雨打芭蕉心不展",就如妄圖從鏡中觀花一般,"所夢虛不實,亦如芭蕉心"——難以捕捉。“無有堅實相,如幻泡焰沫。”(僻支佛因緣論)“如霧如舍宅,風中燭水上漚。芭蕉心如,諸畫相如,空中花如,夢幻影響如。夢苦樂輪迴如一切瀑河,如一切海波,如是如是。”(《大力明王經》)俱為用芭蕉心來比喻世間法相的例子。
但是,無常不等於無,不可迷信經書。 《佛本行集經》卷18:
“猶如空拳誑於小兒,如芭蕉心,無有真實。如秋雲起,乍布還收。如閃電光,忽出還滅。如水上沫,無有常定。如熱陽炎,誑惑於人。”
這裡的空拳的比喻歷來被批評,因為它從不定推導出了無,世間法的本質(漢傳佛教)並不是“無”,而是從不定推導出“心”,所為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也就是說芭蕉其實是有心的,只是只靠“觀”是空妄的,要靠修行者不懈尋找,就像鏡花必然有真花照耀,水月必然有真月在天!
大顛禪師說:修行如剝芭蕉。修行人猶如一株芭蕉,芭蕉心被一層層的葉所包。修行就是把一層層包裝去掉,把心找到,把心亮出來,這就叫“覓心”。但是覓心並不是等於得到心了,而是見心,剝盡了芭蕉,把芭心亮了出來,這個結果叫“明心”。若心明了,即心亮了,明心了,則也就見性了。正如橫渠著名的《芭蕉詩》,所謂“芭蕉心盡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隨。願學新心養新德,旋隨新葉起新枝。”便是明心見性的最好註腳。
芭蕉心其物
簡介
生長在山野,果實多籽,味澀不可實的芭蕉,其肉莖可入菜。味甘,性涼,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涼血止血等功效。
食用方法
野芭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