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芬芳》講述20世紀70年代,一個不到一歲的小女孩被抱養到前楊村的楊家,取名楊烈芳。楊烈芳的養父養母家不但貧困,且夫妻長年感情不和,哥哥楊引章接連考學失利,多層重壓之下,母親最終絕望上吊自殺。年僅十四歲的楊烈芳主動輟學回鄉勞動,供養哥哥繼續考學,後來他終於考上師範學校,走出農村。改革開放之後,楊烈芳招工進縣裡工廠,後因單位倒閉另尋他路謀生,成為最早一批進城的打工青年。憑著少有的吃苦精神與聰明勤奮,楊烈芳輾轉幾個城市,跑推銷掙得第一桶金,用於還債和給哥哥結婚。她經歷諸多人生的起伏波折,包括婚姻變故,但卻始終心念著家鄉,不遺餘力地用自己的力量回報著家鄉。
作品目錄
人物介紹
楊烈芳
楊烈芳聰明能幹,堅強勇敢,剛柔相濟,有著強悍的生命力,似烈火更像暖陽和微風,她在母親上吊自殺,父親甩手不管的情況下,毅然輟學回鄉勞動,用一雙小手支撐起一個家庭。改革開放之後,楊烈芳因所在工廠倒閉而進城打工,聰明勤奮而又吃苦耐勞的她通過跑推銷賺到了錢。經濟條件好起來後,楊烈芳仍然自主自立,發現丈夫那裡沒有信任,儘管丈夫表示可以花錢養著她讓她安閒一生,但她還是決然離婚,寧可找一個老實本分但一心愛她敬她的人。
楊素芬
楊素芬原本是一個非常傳統的農村女性,在生活的歷練中逐漸發生了改變。面對丈夫的拋棄,她有過淚水、懦弱、祈求、幻想,當她發現這一切無效後,決定回到娘家生活。素芬沒有接受娘家人絕不離婚、跟“陳世美”纏鬥到底的觀點,也沒有聽從村人的慫恿到丈夫新單位去鬧把他搞垮的建議。在堂妹楊烈芳的支持和幫助下,楊素芬與丈夫離婚且拿到孩子的撫養費,後來她一人撫養女兒並把女兒培育成身心健康的有用之才。
羅巧芬
羅巧芬是一個病弱貌醜(胎裡帶軟骨病)的女人,特殊年代中楊家因成分不好娶不來媳婦,把她迎進家門,倍加珍愛與呵護。羅巧芬也體會到這種複雜難言的愛,主動回報全家。
作品鑑賞
周瑄璞將筆鋒一直聚焦女性人物的成長,而《芬芳》繼續延續了這一風格。作者眼中的女性是有力量的,是於各色苦難中掙扎著綻放的花蕊。她們或許渺小、平凡、命運多舛,但善良、堅韌、永不服輸,面對身世浮沉、時代更迭,她們出身鄉村卻都在自己或無奈或自願的努力下活成了各自喜歡的、想要的怒放的樣子。周瑄璞看見了她們,並將這些盛放在中原大地上的生命芬芳記錄下來。小說中的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堅韌、脆弱和光芒,她們在困苦面前感知極限、希望與力量,有著不竭的動力與熱望,同時像大地一樣溫厚包容,不知疲倦。作者將人間最真實的樣子呈現給讀者,將她們的故事用最柔軟溫順的語言娓娓道來。而讀者從她們對美好的追求中看到自己奮鬥的影子,獲得強勁生命力的感召,備受鼓舞地去尋找、盛放屬於自己的生命芬芳。
祖籍河南的周瑄璞將書中故事的舞台背景設定在了她的故土,以楊烈芳兄妹的成長經歷為主線,描繪一個大家族中四代數十人的眾生相,通過他們的生活波折、命運轉向反映出中原鄉村從20世紀70年代至當下的巨大歷史變革。作者親眼看見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綿綿瓜瓞,為過上美好生活而不懈奮鬥,親身經歷城鄉改革開放,家鄉在新時代不斷發展變遷,她熱切地希望這些平凡小人物的不凡拼搏之路被更多的人看見。周瑄璞以自己充滿美善的筆觸去書寫小人物的奮鬥歷程和精神蛻變,以元氣淋漓的鮮活細節再現這片土地的崢嶸歲月,以真誠坦率的態度去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思所感,字裡行間透露著她一貫不變的文學理念——“對那片土地和筆下人物的熱愛,對生活與人間的眷戀”。
周瑄璞還在書中大量運用河南方言,並對河南美食進行生動鮮活的描寫,將人帶回到20世紀的河南,沉浸式感受鄉村樸素的煙火氣,切身體會書中人的生活風貌。“我說,下車走多使得慌,幾百里地,俺又不是憨子,給腿扛勁哩?”河南方言詼諧俏皮,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可以慢慢摸透它們的意思,隨著故事的逐漸展開深入理解其表達的情感色彩。周瑄璞的作品在刻畫苦難之餘,留有適度的幽默,讓人看見在長期艱苦無奈的生活重壓下,河南人依舊樂觀積極、熱愛生活的昂揚態度。“窘迫時不失自尊,自嘲中透著包容,艱辛里自尋幽默”,方言語調聽來幽默,何嘗不是一種自我開解的方式。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23年11月,《芬芳》入選2023年10月“中國好書”推薦書目。
2024年1月,《芬芳》入選作家出版社“2023年度好書”。
2024年4月,《芬芳》入選2023年度“中國好書”(文學藝術類圖書)。
作品評價
《芬芳》是一部新時代的“山鄉巨變”。寫活了時光,訴盡了鄉情。(
作家賈平凹評)
對於一個作家而言,能夠精準地找到符合自己特質與文學理想的寫作路徑非常重要也非常幸運。難以代入個人情感的生活、不擅長的領域和寫作方式對作家來說是一種束縛,甚至傷害。當作家找到親切的所在,其創作和作品自然展現出一種舒展的姿態,也更有力量。《芬芳》便是一個有力的證明。(
作家弋舟評)
周瑄璞用一種冷峻的目光在山鄉巨變過程中發現一些事情,這是作品最大的特色。對於鄉村發展當中存在的某些問題和人性當中的幽暗之處,她洞若觀火;對農村所發生的這些變化,她都有一種波瀾不驚、瞭然於胸的透徹。關於山鄉巨變,農村下一步到底將怎么發展,也有很多思考。(
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理論批評審員會副主任梁鴻鷹評)
《芬芳》表現出的力量感,是一種貼近大地的、民間的、原始的、樸素的力量,周瑄璞越寫越從容,這個力量近乎一種蠻力,特別打動人心。(
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喬葉評)
《芬芳》從文學角度有力地呈現了中國近半個世紀進程化當中新山鄉巨變的幾個特質。首先,山鄉巨變有一個“巨”的問題,它描寫農民在文明轉型中的心路歷程,從而賦予中國農民深度的人性內涵和文學性的關照。其次,突出新山鄉巨變裡面的“變”,這個變主要通過女性主人公體現,新女性形象貫穿巨變的前後,女性從被動的無主體意識、無主動性到以主動有意識的行動力改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命運。尤其體現在巨變的轉型時期,作為一個鄉村女性,對於機會的把握、對於變動生活和時代的某種冒險精神和衝動,是試圖緩解和治癒精神情感和價值觀念斷裂所造成的痛苦。此外,周瑄璞也寫出了中國傳統鄉土文化倫理在當下的有效性,是把中國傳統文化有效性的東西在幾個具有建構性的人物身上呈現出來。包括作品裡有意識的語言上的各種回歸,對於俗語、諺語、口語很土的回歸,其實都是非常好的嘗試。(魯迅文學院教研部主任、評論家郭艷評)
《芬芳》的寫作選擇了一個微觀的角度,敘事的焦點在於人和生活,尤其在表現鄉村以及內在的人,如何面對現代化外部文明時有細膩精彩的表現。小說以家族敘事為主體呈現現代以來的鄉土之變,一個群像性的書寫,能夠構成一種對照和補充的關係。作品寫出了女性追尋自我,重建主體性的努力。同時,對於主體性構建的限度的一種把握,讓人物內在於自己生命的邏輯裡面。是漸進式的,是能夠看得到人和生活的。(《中國當代文學研究》雜誌副主編崔慶蕾評)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周瑄璞,祖籍河南省臨潁縣,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就職於陝西省作家協會。其著有《
我的黑夜比白天多》《多灣》《
日近長安遠》《
曼琴的四月》《隱藏的力量》《像土地一樣寂靜》等,獲第三屆中國女性文學獎,第五屆柳青文學獎,第四屆長篇小說年度金榜特別推薦,第二屆《小說選刊》最受讀者歡迎小說獎,河南省第十三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