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紅橋區芥園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依據衛生部《創建示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活動指導方案》、天津市衛生局《關於創建示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活動實施方案》,在區衛生局的具體領導和指導下,抓住創建的有利契機,精心組織,周密部署,科學安排,發揮好現有綜合資源優勢和特色優勢,強化內涵建設、完善服務功能、規範管理,有效推動了整體創建工作順利實施,目前已經順利通過市級示範中心驗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芥園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 地點:紅橋區東南部
- 轄區面積:1.64平方公里
- 總人口:49910人
中心簡介,兩大職能,服務特色,工作成效,
中心簡介
芥園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位於紅橋區東南部,轄區面積1.64平方公里,設7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49910人,其中60歲以上人口4397人,殘疾人115人,本中心是以中醫藥服務為特色的社區衛生服務單位,中心占地面積231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設有預防保健科、中醫科、全科醫療科、婦產科、口腔科、康復醫學科、醫學檢驗科、醫學影像科等臨床醫技科室15個,下設標準化服務站3個,其中中醫特色服務站1個。中心現有職工70餘人,其中高級職稱3人,中級職稱18人,中醫中藥工作人員16人,占總人數的22.8%,中醫執業醫師8人,占執業醫師總編制的38%,中心承擔著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兩大職能。
兩大職能
強基礎、抓內涵、促規範、提素質
(一)實現醫療規範管理制度化,提升服務質量水平
一是結合創建標準,對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現有運行制度機制重新進行了會診、檢查、梳理,層層掃描,找準問題癥結,做好制度的廢、改、立,完善建立新制度55項,實現了制度作用發揮的無縫連線。從而使服務質量有了新抓手,管理有了新依據,操作有了新平台,“做我寫過的,寫我做過的”已經成為全員自覺意識和行動。二是緊密結合新的醫改大勢,與時俱進,把規範管理操作有效納入了績效考核管理,特別是針對臨床診治操作;對合理診療、合理用藥,對公共衛生服務等,堅持完善了常規運行管理考核機制,做到了中心、科室、個人自查、互查和月查相結合。並把考核結果納入績效工資分配,兌現獎懲。
以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服務項目為基本單元,重點抓好運行操作。明確分工、明確職責、分解任務。運行中注重抓好持續改進工作,對質量項目進行精細化管理控制,依託區衛生局質控組織的技術支撐和資源,按照質量管理規範要求,建立健全制度和規範操作訓練,保持管理運行的制度化、標準化、規範化和常態化。做到了年度、季度區衛生局、中心上下結合聯動的動態質控管理,中心堅持每天隨機做各科各項目質控,發現失控及時糾正,並進行持續改進,達到了區局質控合格率100%的要求,保證了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規範運行,確保了服務質量安全。
嚴格過程管理,扼制醫療費用過快增長。一是對藥品從2008年起執行基本藥物制度,並實行了零差率銷售,三年來減少居民藥費支出1100餘萬元;二是藥品實現了全部網上統一招標採購,平均零售價降低了30 %;三是通過網路監控,對大處方、不合理診療適時監督,臨床醫生不合理服務行為做到了及時糾正;四是堅持臨床醫生定期例會制度,及時通報情況,對服務行為進行講評等;五是嚴格醫德醫風考核,並把其納入了月度績效考核,兌現獎懲。
(二)最佳化公共衛生服務,提升管理水平。
一是做到了三個準備:思想準備,通過學習教育培訓和制度機制設計運行,全體職工樹立了大衛生觀、大健康觀,全員上下由過去重基本醫療服務,逐步達到了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並重。物質準備,結合公共衛生服務特點,調整服務格局,嚴格按照標準劃分服務區域,把分散的公共衛生服務科室設定進行了集中整合,完成了標準化的預防保健門診和社區慢病管理服務區域的調整,實現了服務規範、方便、更具人性化。同時充分利用轄區社會資源,發揮好街道、居委會、派出所等部門的作用。隊伍準備,多年的社區衛生服務,我們組建了一支專兼職相統一和有機結合的初級建檔和深化健康管理的優秀團隊,確保了健康管理質量提升。三是實現了四個質量控制。在總結多年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轄區特點和健康管理服務要求,把全民建檔、檔案輸機、慢病動態管理服務,實現了全過程質量控制。即轄區人口資料的基礎質控;操作運行的過程質控;輸機的信息質控;工作完成的終末質控。
(三)實施人事用工和工資制度改革,強化人才隊伍建設。
一是對新畢業的本專科生,先從公共衛生服務做起,讓他們對這項工作有充分的執業準備,待考取執業醫師後再重新安排;二是要求新畢業生要做出職業生涯規劃,制定出職業生涯規劃時間表;三是以人才培養“三限一降”的管理機制,滿足兩大基本職能和改革發展需要,即對人才培養限時完成學歷的繼續教育;限時完成職稱晉升;限時完成執業資格考核合格;一降是對未按規定時間完成要求的,降級使用,並與績效工資掛鈎。幾年來我們通過這項管理,促進了大家學習進取的積極性,先後有25名取得本專科學歷,17名取得執業資格,30名取得初級、中級職稱。
發揮人事改革在人才管理中的積極作用,提高管理效率。通過實行新的崗位設定,轉變觀念,對人的管理由身份管理到崗位管理,實行了全員聘任,職責更明確,任務更清晰。徹底打破了鐵飯碗”和終身制。在此基礎上推行了績效工資考核管理,把以往由純注重經濟效益轉變到以服務質量和居民滿意為核心的管理上。通過制度設計和運行機制的操作,量化考核管理操作,每月進行考核,兌現獎懲,極大地調動了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衛生局多次進行考核和服務滿意度調查,服務質量和居民滿意度得到質的提升。
服務特色
樹立良好服務形象
(一)突出中醫藥文化建設,營造中醫氛圍
我們始終堅持和傳承服務文化的理念,並重視中醫藥服務文化建設,將中醫藥服務文化聚焦在思想內,滲透到制度上,裝飾在環境裡,體現在服務中,一是制定了醫院文化核心理念,即服務為本,健康是福;醫院精神:即創新求實,服務奉獻;院訓:心慈者醫;在幹部職工中培植了中醫藥文化的理念,通過無形的文化精神激勵,營造了和諧的醫患關係、積極向上的工作環境。二是在醫療環境中滲透中醫藥文化元素,院落設定了具有民族文化風格的涼亭、山石,醫院大門口裝裱了扁鵲、華佗、孫思邈、李時珍等中醫先聖的畫像;牆壁上宣傳展牌體現中醫養生理念。三是國醫堂的建立突出三統一的紅橋特色。即裝飾風格和國醫堂牌匾、基本設施統一,以仿古設計為主,突出中醫藥文化;經費補助統一,在創建工作中創建經費實行一次性補助,每年人員培訓、儀器設備購置經費統一撥付;診療規範和操作規範統一。
(二)加強中醫藥內涵建設,提升服務能力
為了提高中心的中醫藥服務能力,組織全科醫生參加了區衛生局組織的中醫藥知識及適宜技術培訓,同時選送中醫醫生參加市衛生局組織的中醫全科醫師規範化培訓,該中心還進行中醫適宜技術培訓,全科醫師參訓率達到100%,考核合格率達到100%,選送3 名中醫藥人員到區中醫醫院進修學習,提升了中醫藥人員的技術能級;近幾年共招錄中醫藥專業大學生3名,對近幾年達到退休年齡的中醫藥人員全部返聘留用;通過多種方式的中醫藥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提升了中醫藥服務能力,為推廣中醫藥服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開展中醫藥特色服務、惠及轄區百姓
為了提高社區居民中醫藥知識的知曉率,組織社區居民開展中醫養生保健、食療藥膳、傳統體育等中醫健康知識講座,組織四季養生知識的宣傳,印製中醫教育處方、養生保健宣教材料發放到社區居民手中,使社區居民對中醫藥服務的認知率、依從性逐漸提升。中醫以此為契機開展中醫特色診療服務,中醫藥服務項目已達到10項,所有全科醫生均能開展中醫藥適宜技術4種以上,中醫全科醫生開展的診療服務均形成了自己的專病特色,得到了轄區居民的認可和歡迎,中醫藥服務的利用率不斷提升。
工作成效
(一)幾年來,我中心通過中醫藥服務工作的開展,轄區居民對中醫藥的知曉率和利用率分別達到95%和60%,針灸、推拿、拔罐、刮痧、熏蒸、貼敷、穴位注射、藥浴等中醫適宜技術,已成為社區居民選用最多的中醫非藥物治療手段。中醫診療服務總量明顯提升。2011年1-9月中醫診療人次達8.66萬人次,較去年同比增加了52.6%;中醫治療人均費用2010年比2009年下降1.09%,2011年比2010年下降2.73%。中醫服務的人均費用負擔呈逐年下降趨勢。社區居民對中醫藥服務的滿意度達到了85%以上。
目前,該中心和1箇中醫藥特色社區衛生服務站均可提供基本的中醫藥服務,中醫藥人員都能夠較好地掌握和運用中醫適宜技術解決百姓的基本醫療問題,運用中醫理論對慢性病病人進行行為干預和健康指導,覆蓋率達到100%。中心中醫門診量占總門診量的46.6%,門診患者中醫藥參與率超過50%。在中醫治療常見病、多發病方面逐步形成了專病特色。針灸治療失眠、竹管療法治療風寒濕痹;中藥治療糖尿病、脾胃病、失眠症等,得到社區居民的認可,中醫藥特色優勢在防病治病、提高人民民眾健康水平方面越來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我們始終堅持把維護居民健康作為唯一目的,近兩年來,對全民建立健康檔案20745份,建檔率67%,為轄區60歲以上居民建立健康檔案4299份,建檔率達98%以上,對60歲以上人群、學齡前兒童、育齡婦女、肢殘精殘和慢病人群實現了篩、查、防、治的系統化、檔案化、信息化管理。其中高血壓、糖尿病管理率達100%,高血壓控制率92.89%、糖尿病控制率達70.84%;學齡前兒童管理率達100%,計畫免疫接種率達95%;早孕建卡率95%;產前篩查率90%;高危孕婦管理率100%;新生兒訪視率100%。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完成基本醫療服務總量16.5萬人次,健康教育受益人數達12500餘人次;問卷調查顯示綜合服務滿意率達95%,兩年間收到的錦旗和表揚信達150餘件次;該中心的社區衛生服務特別是中醫特色服務多次受到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新聞媒體多次專題宣傳報導,天津市常務副市長楊棟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各級領導曾親臨視察指導工作。我們在鞏固國家級 “雙示範區”創建成果中做出了積極努力和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