芟荑,讀音shān yí,漢語詞語,同"芟夷",指.刈除,也可指裁剷除,消滅(某種勢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芟荑(shān yí)
- 解釋:1.同"芟夷"。2.刈除。
基本解釋,芟夷,
基本解釋
芟荑(shān yí)
同“ 芟夷 ”。刈除。 南朝 梁 沉約 《修竹彈甘蕉文》:“臣聞芟荑蘊崇,農夫之善法。”
芟夷
1.除草;刈除。
《左傳·隱公六年》:“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蘊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 晉 葛洪 《抱朴子·名實》:“芳蕙芟夷,臭鮑佩御。”
唐 杜甫 《除草》詩:“芟夷不可闕,疾惡信如讎。”
郭沫若 《水平線下·到宜興去》:“我在這裡雖然開不出甚么美的好花來,但如路旁的雜草那樣,總可以迸發幾株罷?遇著別有會心的 周茂叔 ,他是不會芟夷它的呢。”[1]
《左傳·隱公六年》:“為國家者,見惡如農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蘊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 晉 葛洪 《抱朴子·名實》:“芳蕙芟夷,臭鮑佩御。”
唐 杜甫 《除草》詩:“芟夷不可闕,疾惡信如讎。”
郭沫若 《水平線下·到宜興去》:“我在這裡雖然開不出甚么美的好花來,但如路旁的雜草那樣,總可以迸發幾株罷?遇著別有會心的 周茂叔 ,他是不會芟夷它的呢。”[1]
2.裁減;刪削。
《<尚書>序》:“芟夷煩亂,翦截浮辭。”
南朝 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 桓宣武 與郗超議芟夷朝臣。條牒既定,其夜同宿。”
宋陳亮《又乙巳春書之一》:“芟夷史籍之繁詞,刊削流傳之訛謬。”
章炳麟《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若徒以交通為務,舊所承用,一切芟夷,學術文辭之章章者,甚則棄捐,輕乃裁減,斯則其道大觳,非宜民之事也。”[1]
《<尚書>序》:“芟夷煩亂,翦截浮辭。”
南朝 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 桓宣武 與郗超議芟夷朝臣。條牒既定,其夜同宿。”
宋陳亮《又乙巳春書之一》:“芟夷史籍之繁詞,刊削流傳之訛謬。”
章炳麟《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若徒以交通為務,舊所承用,一切芟夷,學術文辭之章章者,甚則棄捐,輕乃裁減,斯則其道大觳,非宜民之事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