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記載,同名泉水,
歷史記載
溪上架橋,建有牌坊,額題“騰蛟起鳳”,寓其前程騰達。清康熙初年,景色漸衰,梯雲溪改為暗溝,上鋪青石,橋坊皆毀,僅存芙蓉泉池。芙蓉泉曾列金、明、清三代七十二名泉。《老殘遊記》中描寫濟南“家家泉水,戶戶垂楊”,而現今位列七十二泉的泉水中,真正湧泉於居民院落的泉水較有名的只有芙蓉泉。
芙蓉泉
同名泉水
濟南自古多水,“荷芰扶疏水半城”。蓮子湖、大明湖、百花洲、濯纓湖等,水波粼粼,芙蓉茂盛。芙蓉是蓮荷的別稱,也作泉的名字,“曰芙蓉,明以艷也”(清郝植恭《濟南七十二泉記》)。濟南竟有四處泉水稱作芙蓉泉。
岱宗街原水官廟前有北芙蓉泉,明代詩人王象春有句:“碧霞宮左北芙蓉,深葦荒廬閉乳鐘。”那時,這一帶為湖畔濕地,蘆葦叢生,蓮荷搖曳於芙蓉池(俗呼王八灣)中,池東的泉亦以芙蓉名之。稱北芙蓉,是因為其南面早有芙蓉泉在。芙蓉街中段路西的芙蓉泉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金代《名泉碑》有載,稱其在姜家亭前。明代永樂年間,詩人晏璧詠《芙蓉泉》曰:“朵朵紅妝照清水,秋江寂寞起西風。”這裡的朵朵紅妝是寫泉畔景色。芙蓉泉東接濯纓湖,湖中芙蓉出水,色映泉池。它的命名與北芙蓉泉情形一樣。晏璧在泉邊賦詩的時候,德王府尚未開建,濯纓湖廣約數十畝,湖波漾至芙蓉泉畔。成化三年(1467),德王朱見潾來濟南就位,以珍珠泉為中心大興土木,修建德王府,以泉而名的芙蓉街成為王府的西至。隨後,濟南詩人許邦才(字殿卿,曾任德王府右史)在芙蓉泉西,布政司街路東建起瞻泰樓。又後,芙蓉泉成為觀察韓應元宅中之泉,明代劉敕《歷乘》載:“芙蓉泉,韓觀察宅。”泉畔建有芙蓉館、芙蓉亭。“韓應元芙蓉亭,在芙蓉池上”(乾隆《歷城縣誌》)。館、亭都因泉而名。德州詩人田雯(字子綸、綸霞,曾任刑部、戶部左侍郎)清代康熙間題壁瞻泰樓:“晴霞飛不斷,湖水含泓澄,一叢白菡萏,無數紅蜻蜓。”菡萏亦與芙蓉同是一物。這時,德王府已廢,山東巡撫周有德在王府故址縮建巡撫衙門,濯纓湖一半劃出牆
外,湖中荷花依然盛開。乾隆間,江蘇嘉定人王初桐(字竹所)任齊河縣丞時作《濟南竹枝詞》,有詩寫瞻泰樓:“瞻泰高於四照樓,芙蓉泉口假山頭。坐聞十棒鼕鼕鼓,知是游湖六柱舟。”四照樓在大明湖南岸的學署,以高大崔嵬著稱。瞻泰樓臨泉傍湖,比四照樓還高。關於濯纓湖,曲阜詩人孔昭虔(字元敬,嘉慶進士,曾任貴州布政使)更有生動描寫:“水西橋外濯纓泉,日暖清秋放鴨天。薄暮採蓮人不見,清風吹轉渡頭船。”放鴨、採蓮、泛舟,儼然江南水鄉。平原詩人董芸(字香草)清中期亦寄居於此。“平原香草今詩人,風度曲江有為後。偶然寄跡芙蓉泉,閉門捫句未肯苟。”(清劉寄庵詩句)董芸在這裡讀書作文,準備應舉。他所寫《廣齊音》中有一首《芙蓉泉寓舍》:“老屋蒼苔半畝居,石樑浮動上游魚。一池新綠芙蓉水,矮几花蔭坐著書。”詩前有按語:“泉之左即許右史瞻泰樓故址也。甃石為方池,東西稍廣,約半畝許。中有石樑,水逶迤北流。沈華東太守浚其渠,名曰‘梯雲溪’。癸丑夏,余寓居泉上最久,著《歷下山水紀略》二卷。”時為乾隆五十八年(1793),芙蓉泉是這等模樣。這裡說到的沈華東太守開鑿梯雲溪之事,發生在明代萬曆庚子年(1600)。從那時起,芙蓉泉水便由梯雲溪流入府學文廟外泮池。現在,芙蓉泉已成臨街之泉,可隨意游賞。而梯雲溪早已化身為暗溝。 從這裡往南不遠,芙蓉街路東132號院裡,有一眼號稱神泉的南芙蓉泉,長0.6米,寬0.5米。水位旱不降更不涸,澇不漲更不溢,總保持在1.8米。不過,現在水位已下降幾十厘米。原池壁刻有泉名的磚雕已下落不明,南芙蓉泉的年齡已無法弄清。口傳歷史大概一二百年,可溯至清代。 從芙蓉泉往北不遠有座關帝廟。2009年重修關廟時,又發現一處芙蓉泉。廟中康熙三十四年(1695)《建醮三年圓滿碑記》載:“百年之武庫、飛霜、芙蓉泉,北注泮宮。”光緒十五年(1889)的《省城街巷全圖》,亦在芙蓉街關帝廟位置標註出這處明代即有的芙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