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芸,字香草,號書農,清代濟南府平原縣人,詩人,清嘉慶三年(1798年)舉人。
董芸博學好文,教授生徒終日無倦容。文章詩作清和宛轉,情詞動人。中年曾創立景顏書院,畢生致力於講學著書,以詩名世。董芸經常寓居濟南,或居於華山之陽,或居於芙蓉泉畔。繼王象春《齊音》後,又作《廣齊音》(又稱《濟南詩詠》)百首,吟詠濟南的優美風光。還著有《歷下山水紀略》、《半隱園詩集》。
基本介紹
- 本名:董芸
- 字號:字香草
號書農
董芸出生在平原縣名門望族董氏家族。曾祖董訥是康熙六年(1667)探花,官至封疆大吏。祖父董思凝,康熙二十七年(1688)進士,官至山西布政使司參議,曾參與大清律編寫。叔父董元度為乾隆十七年(1752)進士,曾先入詞館,後長期生活在其姨夫盧見曾的幕府中,與當時東南文壇諸名士多有交往。並與清代大學士紀曉嵐、德州名士宋弼、田仲義等是年輕時的好朋友。
董芸,字香草,號書農,董元亮的三子,嘉慶三年(1798)舉人。民國《平原縣誌》說他“氣度風雅,飽讀經史,教授學生,終日不知疲倦。文章健雅,尤工詞賦,以詩名世。著有《半隱園詩集》、《詩話》12卷,《廣齊音》1卷”。
對於董芸的詩歌成就,王培荀《鄉園憶舊錄》云:“董香草作詩不苛求,不務華,清和宛轉,情詞娓娓動人,曲江家法未墜也”。
劉大紳《半隱園詩集序》云:“董香草之為詩也,滄溟(李攀龍)之聲調,漁洋(王士禛)之神韻,門有兼之無偏主之也。嘗著《詩話》,以明其旨趣之所在。蓋能成一家,而不好異者。余謂可與 《漁洋詩話》並傳於世。”
董芸在他的《廣齊音》自敘中,交代了該書的寫作過程和目的。他說:“《齊乘》:‘濟南山水天下無’。甲寅(乾隆五十九年,1794)秋,余讀書華不注之陽。暇日芒鞋竹杖,登山臨水,每樂而忘返。比歸,閉門卻掃,不交外事。時於破窗風雨中追憶舊遊。昔鵲湖居士王季木(王象春)自桓台移家湖上,著《齊音》一卷。……爰仿其體例,間補正其缺謬而不敢襲其詞。凡得詩百篇,名之曰《廣齊音》雲。 ”
《廣齊音》又題《濟南雜詠》,仿明代詩人王象春《齊音》體例,由百首七言絕句組成。她堪稱是一部形象化的濟南風物誌,舉凡濟南之山水奇觀、名勝古蹟、風俗人物、詩文傳說、人文事跡,諸如王公貴族、顯宦隱士、詩文大家、高僧黃冠、神仙劍客、義女節婦、風塵名妓、市井遺民,真可謂林林總總,包羅萬象。
董芸能寫出這么著名的濟南竹枝詞,不僅是繼承了家族積累和形成的文化底蘊,也繼承了祖先熱愛家鄉的情懷。
他的叔父董元度對故鄉感情很深,對家鄉平原以及省城濟南都有形象描述。如《夜雨讀朱太史次筠李上舍蟠木聯句見示詩慨然感賦》的“吾鄉名士多,山川倍清淑。佛慧數峰青,明湖半城緣”,成為歌詠濟南的名篇佳句。
董芸的《廣齊音》所歌詠和記述的濟南名泉,無論在範圍抑或數目上都超過之前的歷代詩人。除《北珍珠泉》《趵突泉》等諸詩所提及的詩題中的名泉外,還在《檻泉亭》《通樂園》等詩及其箋注中涉及到望水、登州、芙蓉諸泉,為我們留下了極為珍貴的資料。如寫趵突泉“三窟居然水倒流,浪花高卷玉壺秋。闌桿十二無人倚,月色泉聲滿郡樓”。
趵突泉,一名瀑流,又名檻泉,即《水經注》之娥姜水也,是為濼源,在城西。平地水涌如輪。三窟觱沸,雪濤數池,聲隱隱如雷。有飛橋跨泉上,曰“來鶴橋”。之北朱樓三楹,祀呂仙一亭如笠拱於左,曰“觀瀾”。磐石坡陀,可列坐其上。遊人至此,輒悠然作濠梁間想。再如寫柳絮泉:“金石遺文憶故歡,老隨兵舫渡江難。香閨錯比明妃里,柳絮泉頭李易安”,將景色和人文有機結合,給人以無限的聯想。
《廣齊音》之“廣”還表現在,作者在 《濯纓湖》、《白雲樓》、《名士軒》等詩及其箋注中,對諸多名泉周邊的名園勝景、名勝古蹟加以歌詠和記述。他所記述和頌詠的濟南古時景物大多今已不存,因而更顯出《廣齊音》文獻價值的珍貴。
如《賢清園》詩的箋注中,保留了清乾隆年間山東按察使沈廷芳的《賢清園記》,《漪園》詩的箋注中保留了清代大詩人王士禛的《游漪園記》,它們均是極為難得的遊記名篇。
尤其是賢清園,它是德州名人羅朴園在濟南購買和居住過的私人花園,所以《賢清園記》同樣是研究德州地域文化的重要史料。
董芸的筆觸涉及濟南的方方面面,對於濟南女性,他也給予了格外關注。
他曾駐足趵突泉,憑弔《娥英祠》,追懷“淚痕傾作娥姜水”的娥皇、女英;他曾蕩舟大明湖,在《漂屋》中讚美操舟蓮涇蘆渚的勞動婦女。董芸還寫過 《曾孝女墓》、《義娥冢》等10餘首描寫濟南女性的詩篇,每篇都是色彩繽紛,面貌各異。他寫女性的詩,寫出了濟南女子的剛烈、義勇、驚世情懷和不俗氣質,具有發自內心的真性情,自然也有動人的力量。
董芸 《廣齊音》的刊刻和流傳,得益於兩個重要人物。一個是剛剛卸任的新城知縣、文化名人劉大紳,一個慷慨義氣的濟南詩人朱畹。
乾隆六十年(1795),董芸攜剛剛著好的《廣齊音》於城西看山樓拜謁了劉大紳。劉大紳讀後大加讚賞:“季木不徵騷雅音,香草卻擅風流藪。濟南自古名士多,如此詩人再有否?”劉大紳決定幫助董芸刊行此書,但苦於沒有資金且不久就要南行,便囑託學生朱畹代辦此事。
朱畹將劉大紳的囑託牢記在心,四方籌措奔波,終於在第二年將《廣齊音》付梓。其後嘉慶八年(1803),朱畹再為董芸印行《半隱園詩集》,今與《廣齊音》都已成為海內孤本。 1999年,濟南詩詞學會匯集和出版 《濟南竹枝詞 (合集)》,才使《廣齊音》這一傑作再次面世並引起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