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芙蓉池作⑴
乘輦夜行游⑵,逍遙步西園。
雙渠相溉灌⑶,嘉木繞通川⑷。
卑枝拂羽蓋⑸,修條摩蒼天⑹。
驚風扶輪轂⑺,飛鳥翔我前。
丹霞夾明月⑻,華星出雲間⑼。
上天垂光采⑽,五色一何鮮⑾。
壽命非松喬⑿,誰能得神仙。
遨遊快心意,保己終百年。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⑵輦(niǎn):帝王后妃乘坐的車。游:一作“遨”。
⑶溉灌:一作“灌溉”。
⑷嘉木:指茂美的林木。通川:園中水流。此句言樹木沿園中小河之兩岸密植。
⑸卑枝:低垂的樹木枝條。拂:輕輕地掠過。羽蓋:用羽毛裝飾的車篷。
⑹修:長。摩:接觸。
⑺驚風:車疾馳引起的急風。轂(gǔ):車輪中心的圓木,周圍與車輻的一端相接。中有圓孔,用以插軸。此"輪轂"指車輪的軸頭。
⑻丹霞:晚霞,呈紅色。
⑼華星:閃耀著光華的星星。
⑽上天:自天而下。
⑾五色:青、赤、黃、白、黑,古以此為正色。此指彩虹的多種顏色。一何:多么。
⑿松喬:傳說中的兩位仙人赤松子和王子喬。赤松子相傳是神農時的雨師,後為道教所尊奉。王子喬,原為周靈王太子,好吹簫,道士浮丘公把他接到嵩山,二十年後修煉成仙,乘白鶴而去。
白話譯文
入夜出來時乘坐轂輦,來到這西園漫步遊玩。
兩條渠水已把園澆遍,美好的樹木圍繞渠邊。
低短的樹枝掃著羽蓋,修長的樹枝伸向藍天。
疾風從車後推輪飛跑,飛鳥在前面愉快迴旋。
紅霞中升起一輪明月,星花點點閃現在雲天。
高空垂下美麗的光彩,五光十色有多么新鮮!
我們不是赤松、子喬,誰的壽命能比上神仙?
這樣遊玩也舒心快意,說不定保我活上百年。
創作背景
漢獻帝建安十六年(211),曹丕為五官中郎將,置官署,為副丞相。天下嚮慕,賓客如雲。當時在曹魏的大本營鄴城聚集了一批文士,形成了以他為核心的鄴下文人集團。曹丕為領袖人物,曹植為重要成員,“建安七子”多數參與。閒常之日,他們飲宴遊賞,唱和詩賦。此詩當作於曹丕任五官中郎將時或以後幾年間。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首二句點明行游及游池的時間和地點,寫乘車夜遊西園的愉悅心情。一個“夜”字,突出了詩人的濃厚遊興,也是後文寫景的基點。“逍遙步西園”,又表現了詩人當時輕鬆愉快的心情,也正因為作此逍遙之游,所以下文所描繪的景物才是那樣賞心悅目,令人陶醉。“西園”,是芙蓉池的所在,詩人們經常聚會之處,曹植《公宴》詩:“公子敬愛客,終夜不知疲,清夜遊西園,飛蓋相追隨。”即寫他們在這裡夜以繼日的歡游情景。
中間十句承接上文,寫行游所見,扣緊“夜行”與“逍遙”,著力描繪芙蓉池優美動人的夜景。“雙渠相溉灌,嘉木繞通川”,總寫這裡的形勢和環境的優雅。接著以“卑枝”二句具體寫嘉木:茂密蔥蘢的樹木環渠而生,相互掩映襯托,下者枝葉橫生,遮途塞路,上者遮天蔽日,直達雲表。其後又以“驚風扶輪轂,飛鳥翔我前”來繼續寫行游所見和其時愉悅的感覺,一切有生命和無生命的物體似乎都在為詩人的到來而爭獻殷勤,驚風吹拂,似乎在為詩人扶輦,飛鳥翔躍,又似乎在為詩人引路。優閒自得的心情,躍然紙上。因為是夜遊,所以這裡沒有具體細緻地描繪芙蓉池的優美景物,而是通過粗線條的勾勒,運用動靜結合的手法,表現了一種優美的意境,顯示了芙蓉池無限勃發的生機。後四句則轉而寫夜空之美,萬紫千紅的晚霞之中,鑲嵌著一輪皎潔的明月,滿天晶瑩的繁星在雲層間時隱時現,閃爍發光,組成了一幅色彩絢麗的畫面。在這優雅如畫般的景色之中,詩人簡直已置於仙境而忘卻了自身的存在,不自覺地發出了“上天垂光彩,五色一何鮮”的感慨。此數句運用鮮明的色彩,把芙蓉池的夜景描繪的光怪陸離,五采繽紛,顯示了他創作上華麗壯大的一大特色。這和他在《典論·論文》中所強調的“詩賦欲麗”,則正相一致。劉楨《公宴》詩:“輦車飛素蓋,從者盈路傍。月出照園中,珍木郁蒼蒼。清川過石渠,流波為魚防。”所寫景物與此詩相近,但在辭采的運用上要較此遜色得多。
末四句,筆鋒一轉,寫行游的感受。“松”,赤松子,傳說中炎帝神農時雨師,後與炎帝少女同成仙。“喬”,王子喬,即周靈王太子晉,傳說他好吹笙作鳳凰鳴,後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山成仙。曹丕向來不相信神仙方士之事,他的《折楊柳行》中就有“王喬假虛辭,赤松垂空言”的句子,在《典論·論方術》中更通過具體事實,指出神仙方士之不可信。所以在他這裡聯想起現實世界中並沒有人能真正的成為神仙的事實,表示了要在這如畫的景色之中,適性遊樂,使身心愉悅,以求長壽。“遨遊快心意,保己終百年”,是一種平實而又樂觀的態度。這一聯想又進一步反襯了使詩人沉醉以至流連忘返的芙蓉池景色的優美和遊園的無窮樂趣。
在建安時期的游宴詩中,這一首可以說是寫得最為出色的。它的一系列特點,如寫景成份的增多,對仗句的使用,辭藻的華麗,景象的壯觀,都反映了當時詩風的某些重要變化。因而在詩史上,它有特別值得注意之處。詩中用了主要篇幅描繪園林景物,對後來園林詩和山水詩也有影響。
名家點評
作者簡介
曹丕(187-226),即魏文帝。字子桓,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漢獻帝建安中,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後立為魏王太子。曹操卒,嗣位為丞相、魏王。不久代漢稱帝,國號魏,在位七年。自幼好文學,於詩、賦、文皆有成就,為建安文學代表人物之一,其詩以深婉細緻見長。又作有《典論》,開綜合評作家作品之風氣,提高了文學的社會地位。與其父曹操和弟曹植,並稱三曹。明人輯有《魏文帝集》,今又有《魏武帝魏文帝詩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