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𫈰草(學名:Koeleria litvinowii Domin)是禾本科、𫈰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密叢。稈高可達50厘米,花序下被絨毛。葉鞘大多長於節間或稍短於節間,葉舌膜質,邊緣須狀,葉片扁平,邊緣具較長的纖毛,兩面被短柔毛,亦可無毛。圓錐花序穗狀,草綠色或帶淡褐色,有光澤,長圓形,下部常有間斷;穎長圓形至披針形,外稃披針形,內稃稍短於外稃,6-9月開花結果。分布於中國甘肅、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等省區;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也有分布。
芒𫈰草枝葉柔軟,種子成熟後莖稈亦不變堅硬,地上部分化學成分中粗蛋白質含量較高,有一定飼用價值。在開花前期,芒𫈰草馬、牛、羊喜食,綿羊、山羊最喜食。枯黃後全株莖桿仍柔軟,地面10厘米以上部分馬、牛、羊喜食。調製的乾草各類家畜均喜食。為牛、羊的抓膘和保膘草。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生長習性,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密叢。稈高可達50厘米,花序下被絨毛。葉鞘大多長於節間或稍短於節間,遍布柔毛,上部葉鞘膨大;葉舌膜質,邊緣須狀,長1-2毫米;葉片扁平,邊緣具較長的纖毛,兩面被短柔毛,亦可無毛,長3-5厘米,寬2-4毫米,分櫱者長5-15厘米,寬1-2毫米。
圓錐花序穗狀,草綠色或帶淡褐色,有光澤,長圓形,下部常有間斷,長1.5-12厘米,主軸及分枝均密被短柔毛;小穗長4.7-6毫米,含2稀3個小花,小穗軸節間被長柔毛,其毛長約1毫米;穎長圓形至披針形,先端尖,邊緣寬膜質,脊上粗糙,第一穎長4-4.5毫米,具1脈,第二穎長約5毫米,基部具3脈;外稃披針形,先端及邊緣寬膜質,具不明顯的5脈,背部具微細的點狀毛,於頂端以下約1毫米處伸出1短芒,芒長0.5-2.5毫米,基盤鈍,具微毛,第一外稃長約5毫米;內稃稍短於外稃,先端2裂,脊上微粗糙;花葯長0.6-1.5毫米。花果期6-9月。
生長環境
芒𫈰草生長在海拔3000-5200米的山坡草原、高山草甸。芒𫈰草的根系發達,耐旱性稍差。具有較強的抗寒能力,幼苗能耐低溫霜凍,冬季氣溫在-38℃時,植株能安全越冬,越冬率為94.6%。對土壤要求不甚嚴格,耐瘠薄,在pH7.1-8.3的微酸性土壤中生長茂密,芒𫈰草喜生於青藏高原海邊3200-3800米的陰坡、平攤及低濕地,散生在各類草甸中。芒𫈰草能適應青藏高原的土壤,地形條件及夏季多變的氣候,並具有廣泛的生態可塑性。在天然草地上,常以伴生種出現於各種禾草及莎草科植物組成的各種不同類型的草地上。在海拔2500-4800米的灘地和陰坡,作為常見種與高山蒿草和針茅組成草甸,在灘地、陽坡與羊茅組成草甸。有它分布的草地,在海拔3400米以下,一般作為冬春草場,3400-5200米的草地為夏秋草場。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甘肅、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等省區;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也有分布。
生長習性
芒𫈰草返青早,一般4月下旬返青,6月中、下旬抽穗,7月上旬開花,8月中、下旬種子成熟。全生育期為115-120天。生長期為200天左右。芒𫈰草能抗病蟲害,分櫱力強,一般當年實生苗可分櫱2-4個,第2年後為15-18個;栽培者當年分櫱12-25個,第2年後為30-45個。
主要價值
芒𫈰草枝葉柔軟,種子成熟後莖稈亦不變堅硬,地上部分化學成分中粗蛋白質含量較高,有一定飼用價值。在開花前期,芒𫈰草馬、牛、羊喜食,綿羊、山羊最喜食。枯黃後全株莖桿仍柔軟,地面10厘米以上部分馬、牛、羊喜食。調製的乾草各類家畜均喜食。為牛、羊的抓膘和保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