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針法

芒針適應症頗多,主要用於中風偏癱、面神經麻痹、截癱、胃下垂、子宮下垂、脊髓空洞症、陽萎、精神病、癲癇、前列腺炎、高血壓、支氣管炎、頸椎病等。

基本介紹

  • 藥品名稱:芒針
  • 是否處方藥:非處方藥
  • 主要適用症:中風偏癱、面神經麻痹、截癱
  • 主要用藥禁忌:暫無
  • 劑型:針灸
  • 運動員慎用:慎用
主要刺激區,操作方法,

主要刺激區

芒針多用於體穴,亦偶用於耳穴。另外,還通常套用芒針特有穴和透穴。現將常用的體穴和刺法簡單介紹如下。
一、奇穴
(一)全知
定位:乳突下2寸,胸鎖乳突肌後緣,天牖穴下方1寸。
刺法:病人取仰臥位,頭放平並略墊高。進針時,針尖指向第二、三頸椎之側間隙,速刺入後,輕捻緩進,手法緩和,深度為1.5~2.5寸。感應以放射到上、下肢及至全身出現麻酸脹重為佳。
主治:肌萎縮側索硬化症、類風濕性關節炎、偏癱及脊髓空洞症等。
(二)肩背
定位:斜方肌上緣中部,肩井穴前1寸。
刺法:病人取側臥位,針尖向後下方,相當於第二、三胸椎側面部刺入,捻轉慢進。深度3~4寸。感應為局部酸麻脹,並可向後背放射。
(三)子宮
定位:臍下4寸,旁開3寸。
刺法:仰臥,向會陰部斜刺,進針3~4寸。針感向會陰部及外生殖器放射。
主治:子宮脫垂,婦女不孕症。
(四)胃上
定位:臍上2寸,旁開4寸。
刺法:仰臥,向臍中或天樞方向斜刺,進針2~4寸,針感向下腹部放射。
主治:胃下垂。
二、透穴
(一)太陽透下關
刺法:病人取仰臥位,頭放平,針尖斜向下稍偏後方,刺入,緩慢送針,過顴骨弓,直達下關,深度2~3寸,感應以達到上齒齦酸為佳。
(二)迎香透下睛明
刺法:病人取坐位或仰臥位,針尖向上,由迎香穴進針,沿皮透刺至睛明穴下2分許。深度2寸,局部酸脹。
主治:鼻竇炎、面神經麻痹等。
(三)天窗透人迎
刺法:病人仰臥或正坐,針尖由天窗穴刺入,向下平對人迎穴,輕捻緩進。注意勿刺傷頸動脈,進針1.5寸,局部有脹酸感。
主治:高血壓病、甲狀腺病、慢性支氣管炎等。
(四)志室透命門
刺法:病人取側臥位或正坐位,芒針從志室穴刺入,平透至命門穴,進針2.5~3寸,使針感放射至下肢。
主治: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增生病。
(五)合谷透後溪
刺法:病人取仰臥位或正坐位,屈肘前臂平放,略握拳,取合谷與三間中點進針,輕捻送針,穿過手掌,直達後溪,略作捻轉加小提插,使酸麻感向指尖放散。
主治:腦血管意外後遺症、類風濕性關節炎、手指麻木及震顫。
(六)極泉透肩髃
刺法:病人取仰臥位,舉臂,於極泉穴下1寸進針,避開動脈,對準肩端緩緩送針,針深2~3寸,肩關節周圍酸脹強烈,並有觸電感放射至手指。
主治:頸椎病、腦血管意外後遺症。

操作方法

芒針針具,其規格以28、30、32號粗細為主,長度多用3寸、4寸、5寸、6寸及8寸。選穴配穴宜少而精,有些病種只需一、二個穴位。在刺法上有直刺,多用於腹部及四肢肌肉豐盛處;斜刺,用於腰背部;平刺,多用於透穴;彎刺,用於某些穴位如天突等;以及透穴如太陽透下關等。一般操作如下。
一、進針:首先要求刺手和押手密切配合,刺手執針,使針尖抵近穴區皮膚,再放上押手。兩手同時用力,刺捻結合,迅速進針,透過皮表,然後在兩手配合下,輕捻緩進,送針至所需的深度。其中彎刺為芒針特有刺法,用於直刺或斜刺等均難以達到深度要求的穴位。彎刺法又稱彎相刺法,是根據穴位的不同解剖情況而靈活掌握的。由於彎刺法是針體在穴位組織結構內暫時彎曲,故須選用新的質量好的針具,一般不留針,如需留針,則嚴格要求患者保持原有體位。
二、行針:芒針刺到一定深度後,為了加強得氣感應,應如以運針。運針時採取押手與刺手靈巧配合;刺手以拇指對中、食指挾持針柄,前後小幅度快速捻轉,而押手食指輕輕向下循按針身,如雀啄之狀。為擴大感應,提插範圍可略大,動作宜配合默契,頻而細,輕而柔,不要損傷臟器或引起病人不適感。
三、出針:芒針多不留針,透穴可適當留針3~15分鐘。出針時,亦需刺手和押手配合,順刺入之方向緩緩退出,用消毒乾棉球按壓針孔片刻,取針後,宜令病人在診室內體息數分鐘後離開,以防不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