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山村因陶山而得名,山不甚高,也不大,海拔高度僅46米。南部最高處已被開山採石變成為蓄水的石塘。水中間因為有一個武漢軍區的測繪點而保留了一個直徑3米,高20多米的石柱,倒成了陶山一景。山南北長約600米,東西寬約300米,只所以用約數,是因為山腳定在哪兒,界線不明顯。山體上暴露出來質地較好的青石多被開採,只留下幾個半島狀山坡殘骸。據傳,山頂原來有幾個當年楊二郎擔山攆太陽路過此處時留下的大腳印,兩足印之間相隔足有5米遠,可惜已被採石破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芒碭山之陶山碉樓調查記
- 地點:河南永城市芒碭山
- 時間:2012年10月
- 主要景觀:文物
背景,陶山,結果,有關考證,
背景
把芒碭諸山以西漢梁國王陵為主的30餘處文物點複查完畢後,5月3日,我們普查到陶山村。
陶山
陶山村因陶山而得名,山不甚高,也不大,海拔高度僅46米。南部最高處已被開山採石變成為蓄水的石塘。水中間因為有一個武漢軍區的測繪點而保留了一個直徑3米,高20多米的石柱,倒成了陶山一景。山南北長約600米,東西寬約300米,只所以用約數,是因為山腳定在哪兒,界線不明顯。山體上暴露出來質地較好的青石多被開採,只留下幾個半島狀山坡殘骸。據傳,山頂原來有幾個當年楊二郎擔山攆太陽路過此處時留下的大腳印,兩足印之間相隔足有5米遠,可惜已被採石破壞。
結果
我們滿懷希望到了陶山村。根據經驗,有山的村莊古代石雕、石刻作品遺留較多。問了幾位60歲上下的老鄉,竟沒有查到一點文物的線索。我們怎么也不相信,難道連一塊清代碑也找不到嗎?再往前走,迎面看見殘存山坡之巔有一石碑像是久經風雨,老態盡顯。走近一看,正是一通大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為明故南京興武左衛千戶王公諱儒及其夫人閆氏所立的墓碑。此處距我們與幾位老漢談話之處也不過300米遠。他們世代居此,古碑就在他們自家屋後的山坡上突兀而立,無遮無擋,他們竟不曉得。這也是我們此次文物普查中常見的現象。就如同住了幾代的樓房而自己卻不知幾級樓梯一樣。不搞某種專門研究就不去注意該類東西。
文物普查多是走訪年長的人,陶山碉樓的發現卻是一位青年的指引。他說:“山西南角有一個幾百年的老炮樓,你們去看一看吧。”我們一陣喜出望外,前一段複查、新查了不少文物點,但古建築卻極為罕見。果然不錯,已變為石塘的山的西南角,在高高的楊樹林中一座碉樓巍然聳立,外觀尚好,可惜頂部和內部構造已塌落無存。
碉樓座東面西,南北長7.6、寬4.5、高約13米。牆寬0.7米。共分三層,底半截青石壘砌,上半截使用青磚。底層正面及南面各開一門。二層正面中部拱券門的兩側各有一個用整塊青石透雕的“萬”字紋窗戶。三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形小門,以利向外觀望守護。前後檐部對稱設有兩個流水石槽,伸出牆體約40厘米。樓層內部應是木質隔板,雖無存,但從牆體上伸出的石塊及留下的方洞可以看出,原來有三根較粗大的方木,東西向搭在伸出牆體的石塊上,然後南北向鋪設方木條,搭於大方木上,兩端嵌入牆體方洞內,再於其上鋪木板。
一層不見砌築樓梯跡象,應是一個活動木樓梯供上下。二樓通往三樓在西北角牆體上可見斜向安裝扶梯的痕跡。樓頂四角端凸起較高,四面設有可遮擋蹲姿人體的圍牆,均是有利於防禦弩箭而設。整個碉樓的安全防禦功能設計十分考究。
文物普查多是走訪年長的人,陶山碉樓的發現卻是一位青年的指引。他說:“山西南角有一個幾百年的老炮樓,你們去看一看吧。”我們一陣喜出望外,前一段複查、新查了不少文物點,但古建築卻極為罕見。果然不錯,已變為石塘的山的西南角,在高高的楊樹林中一座碉樓巍然聳立,外觀尚好,可惜頂部和內部構造已塌落無存。
碉樓座東面西,南北長7.6、寬4.5、高約13米。牆寬0.7米。共分三層,底半截青石壘砌,上半截使用青磚。底層正面及南面各開一門。二層正面中部拱券門的兩側各有一個用整塊青石透雕的“萬”字紋窗戶。三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形小門,以利向外觀望守護。前後檐部對稱設有兩個流水石槽,伸出牆體約40厘米。樓層內部應是木質隔板,雖無存,但從牆體上伸出的石塊及留下的方洞可以看出,原來有三根較粗大的方木,東西向搭在伸出牆體的石塊上,然後南北向鋪設方木條,搭於大方木上,兩端嵌入牆體方洞內,再於其上鋪木板。
一層不見砌築樓梯跡象,應是一個活動木樓梯供上下。二樓通往三樓在西北角牆體上可見斜向安裝扶梯的痕跡。樓頂四角端凸起較高,四面設有可遮擋蹲姿人體的圍牆,均是有利於防禦弩箭而設。整個碉樓的安全防禦功能設計十分考究。
有關考證
該碉樓具體建於何年月,已無從稽考。但所用磚的規格是明代普遍使用的。1984年文物普查時我沒參加,在維修崇法寺塔工地幹了一年。施工時,按照省文物局及古建專家的意見,拆除了清代乾隆、光緒年間用小磚維修的部位,而明朝正德年間維修時所用青磚與原來宋代建塔時用磚規格基本相同,所以保留不動。而這座碉樓用磚也正與此一致。另外,碉樓的建造年代也應與前面提到的明故南京興武左衛千戶王儒有關。王儒是一武職,在地方盜賊猖獗、動盪時有發生的年代,在家中建有碉樓以保衛家人和財產的安全是很有必要的。他的墓埋在距碉樓僅300米的山坡上,這也是一般人所不能享有的待遇。立此碑時間為乾隆四十四年,立碑時,王儒已有八世孫。按20年一代人計算,王儒在世時至遲也在明朝中晚期。查光緒《永城縣誌》記載,也不見有更合適的人選作為該碉樓的主人。所以,暫把此碉樓的時代定為明代。先作此議論,請方家議之、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