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霍萊銘文Aihole inscription ,是艾霍萊發現的7世紀印度遮婁其王朝的銘文。艾霍萊在巴達米/瓦塔比以北,屬今卡納塔克邦比賈普爾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艾霍萊銘文
- 外文名:Aihole inscription
- 別名:埃霍爾銘文
歷史評價
巴達米是公元6世紀中葉至8世紀中葉遮婁其王朝都城瓦塔比(Vatapi)的所在地。此處5世紀以來即建有許多寺廟。艾霍萊銘文發現在未竣工的梅古蒂廟牆上,作者為遮婁其王朝補羅稽舍二世的宮廷詩人耆那教徒拉維基爾蒂(Ravikirti),寫於金恩德羅神龕落成之時,即634—635年。作者自稱與偉大的梵文詩人迦梨陀娑和頗負盛名的詩人日輝齊名。銘文內容對補羅稽舍二世的軍事勝利有生動的描述,頗具史料價值。
艾霍萊銘文 (Aihole inscription)內容
日稱(Ravikīrti,7世紀)是印度西遮婁其王朝的著名統治者補羅稽舍二世的宮廷詩人。在比賈普爾區洪貢德次區,馬拉帕哈里河南岸的艾荷落 (Aiho?e)【注文1】,日稱為耆那教先知勝主【注文2】建造了彌固底寺【注文3】,並於薩迦年(公元634或635年)在寺廟東牆刻下18行銘 文【注文4】,史稱《艾荷落銘文》(Aihole Inscription)。
《艾荷落銘文》具有極高的文學和史學價值。銘文以西遮婁其王朝通用的南印度字型寫成,語言為梵語,全篇詩體,共37首頌詩,運用了16種詩律。詩歌記錄了遮婁其王朝的歷史,讚美補羅稽舍(二世)的家族和功績。詩人日稱的文風受到迦梨陀娑的影響,例如銘文第17—32頌對補羅稽舍(二世)的讚美採用了《羅怙世系》的敘述模 式。【注文5】
《艾荷落銘文》中提供了遮婁其家族統治者的譜系:第一代統治者是勝獅愛;第二代是勝獅愛的兒子戰欲;第三代是戰欲的兒子補羅稽舍(一世);第四代是補羅稽舍(一世)的兒子稱鎧;第五代是稱鎧的弟弟福主;稱鎧的兒子補羅稽舍(二世),殺死叔叔福主和福主的兒子奪取王位,成為第六代統治者。補羅稽舍(二世)又名真依,590年出生,609或610年即位,是7世紀著名的南印度王,與7世紀著名的北印度王戒日王不僅同時,甚至同年。
戒日王16歲即位,於六年中臣五印度;補羅稽舍(二世)20歲即位,橫掃南印度。戒日王即位之前,他的母親、父親、兄長和妹夫在一年之內離奇死去;補羅稽舍(二世)即位之時殺死了自己的叔叔和堂弟。更為有趣的是,這兩位身世相似的帝王曾多次交戰,最為著名的一場戰役發生在摩訶剌侘國的取悅河沿 岸。【注文6】
戒日王御駕親征,鎩羽而還。銘文第23頌記載了戒日王與補羅稽舍(二世)交戰的情況: 國王喜增偉力深不可測, 鄰邦軍隊頂冠摩尼珠的光華是他蓮花足上的裝飾; 戰爭中,卻遭到補羅稽舍設計,象王成群跌倒, 咬牙切齒的他,名字連同心情都不再歡喜。
唐代求法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記》第11卷《摩訶剌侘國》的部分同樣記載了這次戰爭:“(摩訶剌侘國)王,剎帝利種也,名補羅稽舍,謀猷弘遠,仁慈廣被。臣下事之,盡其忠矣。今戒日大王東征西伐,遠賓邇肅,唯此國人獨不臣服。屢率五印度甲兵及募召諸國烈將,躬往討伐,猶未克勝。”【注文7】
玄奘所述的摩訶剌侘國,梵語為“”,俗語(馬哈拉施特利語)為“ ha”,音寫作摩訶剌侘、摩訶勒吒等,意為“大國”,包括哥達瓦里河上游及該河與克里希那河之間的地區,相當於今天印度的馬哈拉施特拉邦。此國分為三部分,每部分稱為一個“摩訶剌侘迦”。公元6世紀中葉至8世紀中葉,遮婁其是南印度的強大王國。
摩訶剌侘國是西遮婁其王國的所在地。《大唐西域記》中還記載了摩訶剌侘國的勇士和暴象:“國養勇士,有數百人。每將決戰,飲酒酣醉,一人摧鋒,萬夫挫銳。遇人肆害,國刑不加。每出遊行,擊鼓前導。復飤(飼)暴象,凡數百頭,將欲陣戰,亦先飲酒,群馳蹈踐,前無堅敵。其王恃此人象,輕陵(凌)鄰國。”【注文8】
銘文稱戒日王的“象王成群跌倒”。可知戰爭以象軍為主力。由於戒日王在戰爭中落敗,依據V.A.史密斯的說法,取悅河大戰之後,取悅河成為了戒日王疆域的西南邊界。【注文9】銘文與漢語史料互參,也可為中印文學、歷史、文化的對比研究提供一個新的維度。
《艾荷落銘文》(Aiho?e Inscription)正文譯自弗利特(J.F.Fleet)校勘的版本(Indian Antiquary,第8卷,第237—245頁)及基爾霍恩(F.Kielhorn)校勘的版本Epigraphia Indica,第6卷,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