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麗·奧爾森

艾米麗·奧爾森

艾米麗·奧爾森(Emilie Olsen),華裔女孩,2001年出生於中國。2002年,艾米麗9個月大時被美國馬克·奧爾森(Marc Olsen)夫婦領養,之後便和養父母居住在美國俄亥俄州的費爾菲爾德鎮。艾米麗就讀於當地中學,是七年級學生。

2014年12月11日在家中自己房間開槍自殺身亡,年僅13歲,事件引起震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艾米麗·奧爾森
  • 外文名:Emilie Olsen
  • 國籍:美籍華人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中國
  • 出生日期:2001年
  • 逝世日期:2014年12月11日
  • 職業:學生
  • 領養人:馬克·奧爾森夫婦
個人經歷,突發事件,社會評價,

個人經歷

艾米麗·奧爾森(EmilieOlsen),2001年出生於中國。2002年,艾米麗9個月大時被美國奧爾森夫婦領養,之後便和養父母居住在美國俄亥俄州的費爾菲爾德鎮。艾米麗就讀於當地中學,是七年級學生。
艾米麗·奧爾森在美國俄亥俄州的費爾菲爾德鎮一學校學習期間,成績優異。

突發事件

事件背景
2014年12月11日,年僅13歲的艾米麗·奧爾森在家中自己房間以開槍爆頭自盡的方式身亡。整個社區都對此表示震驚。鎮警察局局長弗拉奇(Matt Fruchey)稱,女孩並沒有留下遺書,悲劇發生前也沒有任何文字或信息顯示出她欲自殺的跡象。
事件經過
艾米麗的養父馬克·奧爾森(Marc Olsen)稱,艾米麗自五年級開始受到同學言語、肢體及網路上的侮辱,其中部分是針對她的華裔身份進行攻擊,這讓原本成績優異的她開始故意考差,並透露出想轉學的願望。
2014年12月18日,當地警方公布了關於這起自殺事件的相關報告。報告顯示,過去艾米麗曾有過自殘記錄。另外,就女孩父親馬克 奧爾森所稱“艾米麗在學校受到欺凌”的說法,警方稱並沒有找到明確的證據。
就在艾米麗自殺當天,艾米麗的養父馬克·奧爾森告訴警方,艾米麗過去曾長期遭抑鬱症的折磨,並且有過自殘歷史。在自殺前的一個周六,艾米麗曾去過射擊場,並對槍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還說,他已經將家裡的子彈都鎖起來了,他猜測艾米麗很可能在射擊場打過一次槍。
在檢查了艾米麗的手機後,警方發現,自殺前艾米麗曾給她的朋友傳送了幾條信息說再見。警方發布的報告稱,“在那些信息中,艾米麗沒有寫明她想要自殺,但是確實暗示了這是她和朋友的告別。”所有的信息都是2014年11月6日發的,還有一條信息中艾米麗寫到“想自殺”。
當警方找到費爾菲爾中學的校長林肯 巴茨時,他說奧爾森“2013年並沒有向他本人或者學校的其它官員報告過被欺凌的情況。”
費爾菲爾警察局局長馬特 弗奇說:“我確實聽到了各種各樣的說法,但是要找出具體是誰欺凌了艾米麗時,根本找不到。”另一位警員道格 拉尼爾則說:“事實上,沒有人肯站出來說話。我們嘗試著去問一些孩子,但是他們自己還有他們的家長都回絕了我們。”
學校的行政主管保羅 奧登在慰問信中寫到,警方的調查“並沒有找到可信的證據來證明這起悲劇與艾米麗在學校遭到欺凌有關。教職工每天都在教導學生做正確的事,反對欺凌別人……這並不意味著學校中就沒有欺凌事件的發生,這樣說是很天真的。這至少說明當發現類似問題時,會非常重視、非常努力的去糾正。”
“人們不敢出來說話”:
“艾米麗6年級時已經被同學欺負,當時學校把問題都處理好了。隨著孩子們一起升到7年級並進入新學校,問題又發生了。”奧爾森說。
學校也曾試圖解決這個問題,2013年9月,他們調換了艾米麗的班級,奧爾森說,“我本以為事件就這樣完了,但是沒想到沒完。”
一位艾米麗的同學說,艾米麗經常被嘲笑和戲弄。因為她穿迷彩服,同學們就叫她“假鄉巴佬”。但是她認為艾米麗是一個友好的、親切的人。人們不敢出來說話,因為不想惹麻煩。
艾米麗受到了欺負:艾米麗的朋友、一名費爾菲爾的高中二年級學生堅持說艾米麗受到了欺負。她和其它30多名同學穿上迷彩服,紀念艾米麗。
這位女生還說,因為支持艾米麗,她們也遭到了同學的嘲笑。她們抱怨說,學校根本無視她們的舉報。“我們想要繼續做我們想做的事。”她說,“我們要持續抗爭。”
學生反對欺凌海報被撕下:
學生還稱,他們張貼的關於反對校內欺凌的海報被撕下,甚至同學們沉默地舉著海報也不被允許。學校發言人吉娜 金特里 弗萊徹說:“海報被撕下是因為海報上的內容提到艾米麗的死是因為受到其它同學的欺負,但是這一說法是未經證實的”。
“媒介暴力”:某網際網路媒體上關於艾米麗的悲劇以及種族歧視的言論已經變成了一種“媒介暴力”。
事件結果
2014年12月11日,年僅13歲的艾米麗以開槍爆頭自盡的方式結束了豆蔻年華。
艾米麗因不堪同學長期霸凌而自殺。
社區震驚
美國俄亥俄州的費爾菲爾德鎮社區表示震驚。
舉行葬禮
艾米麗的葬禮於2014年12月19日在當地教堂舉行。
法律行動
艾米麗的養父母說,“我不是說學校做錯了什麼,但我們正在尋找答案。”馬克和妻子質疑學校和老師們本來能夠阻止女兒做傻事,但卻對此漠不關心。他指出,“我不是想挑起事端,因為學校里有很多留言,我們需要一個說法”。他們正考慮對學區採取法律行動。
美國校內欺凌法律
這項法律於2007年生效。要求俄亥俄州地區的學校立法禁止騷擾、恐嚇和欺凌。
2002年,俄亥俄州通過了116號替代法案,要求學校禁止學生網路欺凌,並向家長出示書面聲明,強調網路欺凌。這項法案被命名為傑西卡 羅根法案,以紀念一位因被男朋友在網上曝出裸照而自殺的學生。
儘管有這些書面的法律條文,但是立法對於學生之間的事務的效力並不明顯。議員比爾 科林說,欺凌非常難管的,國家立法機構除了讓學校制定相關規定以外別無他法。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孩子們對彼此可能會是十分殘酷的,這很不好,我們不會容忍,但是從立法上來說又很困難。”他說。

社會評價

美國民眾為艾米麗點燈唱歌祝福。一名親近艾米麗的同班同學馬塞爾(MikailaMarcerl)表示,“她(艾米麗)隨時都保持微笑,看起來總是那么開心,很難料想到會發生這樣的事。
”校方女發言人吉娜(GinaGentry-Fletcher)稱,學校相當重視霸凌議題,但沒有從艾米麗、老師或其他同學處接獲任何關於死者被欺凌的投訴,且否認此次悲劇與種族因素有關。她強調,此前曾有過一次與艾米麗相關的欺凌報告已經得到令其家庭滿意的解決。
華裔學生在美被列入“邊緣群體”:據美國媒體報導稱,在一些華裔學生屬“絕對少數”的學區,他們被列入“邊緣群體”,受到大多數學生的孤立。即便是華裔學生眾多的學區,他們的午餐錢被搶,搭校車時遭遇“夾塞兒”亦是司空見慣。更有不少新移民華人學生在校園被公開稱作“土包子”,遭受歧視。
華裔孩子身為少數族裔,在學校會經常受到比他們有錢或身材高大的白人、黑人或者西班牙裔人的欺負。一方面,父母在外國忙著打拚,忙於工作,沒有精力顧及他們;另一方面,美國學校也不大管孩子上課以外的行為。
亞太裔學生在學校里遭受欺壓問題由來已久,2002年布魯克林的拉菲逸高中就因學校欺凌問題被關閉。當時來美僅兩年的華人學生鄭小果,被6名非洲裔學生毆打重傷住院,該地區華人聯合會為受害華裔學生爭取權益,積極與區議員合作,成功將欺凌學生繩之以法,並促成教育局嚴正評估拉菲逸高中的校園安全。
美國聯邦法務部司法統計署公布的數據顯示,大多數美國學生認為學校越來越不安全,每4名學生中,就有一人遭遇過欺凌。每5名學生中有一人承認,自己曾有過欺凌行為。在美國的國中和高中,每個月有28.8萬名學生在欺凌事件中遭受肢體攻擊。86%的校園槍擊事件與欺凌復仇相關。而新移民和少數族裔學生,更常常是欺凌事件的受害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