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特來斯的本音是“阿特拉斯”,在維吾爾語中因元音弱化規律而變為“艾特來斯”,由漢語音譯而成,艾特來斯花綢的產生,有其歷史基礎,艾特來斯花綢是中亞各族人民尤其是烏孜別克族和維吾爾族人民所喜愛的傳統絲綢絲織品。 它在印歐語系中是希臘神話里一個巨人的名字,後轉意為圖冊;另一方面錦緞、有紋飾的棉、毛織品也用此名。在中亞專指染經顯花的絲織物。 艾特來斯花綢是中亞各族人民尤其是烏孜別克族和維吾爾族人民所喜愛的傳統絲織品。新a的維吾爾族人民長期以來以手工生產這種華美的織物,其別出心裁的染色工藝、獨具一格的圖案紋飾,在我國紡織工藝中別樹一幟。
艾特來斯花綢的產生,有其歷史基礎。歷來的顯花織物不外是通過織、染和織染結合達到顯花目的。而艾特來斯花綢雖然也是通過染色取得顯花效果,但它既不同於“織採為紋”的錦,也不同於“織素為紋”的綺.應該說和“染擷”有些親緣關係,因為它們同屬防染印花法。但是,艾特來斯又和防染印花法的絞擷、蠟擷、夾擷有區別,因為這三種方法都使用乾織成的織物,而艾特來斯花綢主要通過在經線上扎染而取得圖案效果。相對來講,艾特來斯綢的染色法與絞a更為接近一些。絞擷就是扎染,方法是按需要的圖案規格,把織物縫或紮起來,浸染後出現花紋。這種花紋有自然的由深到淺的色暈效果,其手法和效果與艾特來斯綢相似。防染印花法至遲在東漢時就已出現在西域.1959年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發掘的東漢合葬墓中,就發現有藍地印花棉布.絞擷至遲在4世紀時就出現於西域。1959一1960年吐色番305號墓出土了一件大紅染擷,年代屬4世紀〔1]。新疆和田縣屋於來克(即喀拉墩)古城也發現同一時代的絞擷絹(2]0絞Fwl到唐代更為流行,時人謂之“撮暈擷”.唐以後,河中地區絲織業也相當發達.西遼時曾赴中亞河中地區烏古的孫仲端說,其地“布帛、絲泉極廣”。這些都為艾特來斯花綢的產生打下了基礎。
關於艾特來斯花綢產生的時代,幾乎沒有什麼歷史記載,我們只能從某些歷史線索中探索其大概。照新疆民間花綢匠人的說法,似乎艾特來斯花綢產生已有一兩千年,但史籍卻否定了這種說法。《土耳其百科全書》記載:"6至8世紀伊朗織造出的布料上有大動物形象和狩獵紋飾,這種圖案便被稱為阿特拉斯一從顯示圖案的手法看,它是織出的紋飾,而不是染經顯花。從圖案內容看,它是動物與人物形象,而不是非生命形象。所以這種織物與艾特來斯花綢不同。艾特來斯花綢的圖案內容決定了它最早也只能產生於10世紀伊斯蘭教普及於中亞以後。到目前為止,在新疆各地出土的文物中,未見一件艾特來斯實物。在我們所能看到的有關中亞出土文物的資料中,也未發現有關報導。新疆考古發掘基本限於明清以前,今天所能見到的艾特來斯花綢實物只有清代的。有一條中亞史料,使我們有理由認為艾特來斯花綢產生於元末明初(s]。據夏·穆罕默德·朱拉斯所撰《拉失德史續編》記載:察合台汗黑的兒火者(約1383一1399年在位)攻占了哈拉和卓(高昌)城後,將戰利品進行了分配,他本人分得一塊艾特來斯綢和一頂藍色的帳篷(6]。王者不取金銀珠寶,而要艾特來斯花綢並載於史冊,說明艾特來斯在當時還是相當貴重和稀罕的。維吾爾語中錦、緞各有專名,這裡的艾特來斯應該是實指今天的這種染經織物。明清時的漢文史料對中亞及新疆的紡織品名稱記載比較含糊,往往以“回回錦綢”、“胡錦”之類的詞統稱西域絲織物,使我們無法得知艾特來斯的具體情況。據我們在民間的調查,艾特來斯花綢最初產生於中亞烏茲別克斯坦,後來和田地區洛浦縣吉亞鄉以及喀什地區莎東縣的一些匠人從烏茲別克斯坦把其染織法帶回了自己的家鄉,開始生產這種織物。
關於艾特來斯花綢織造技藝傳人新疆的時代,未見確切的記載,不過我們認為約在19世紀。這是因為:一、明初黑的兒火者從高昌獲得艾特來斯綢時,正值和田衰弱時期,不具備生產艾特來斯綢的條件。據《明史》記載:“元末時,其主暗弱,鄰國交侵,人民僅可萬計,悉避居山谷,生理蕭條。永樂(1403 --1424年)中於聞始獲休息。”於聞即今和田。二、據庫羅帕特金說:“和田的緞絲工業雖然相當發達,然而它的產量仍然難以滿足當地的需求……近來,除瑪希獸甫之外,他們開始生產阿贅雅斯、拜卡薩甫、夏伊等絲綢。”[9〕文中阿贅雅斯(AAPSIC)即艾特來斯在俄文中寫法的譯音。當時是1876年,可見和HI開始生產艾特來斯花綢在此略前。三、艾特來斯花綢中最古老的一個品種黑艾特來斯,在和田又被稱為“安集延式”。由於19世紀大量安集延人涌人新疆,南疆人泛稱中亞烏茲別克斯坦為“安集延”,泛稱烏茲別克斯坦人為“安集延人”。凡中亞傳人之物都喜歡冠以“安集延”,如“安集延花帽”、“安集延抓飯”等。據以上三條理由,可以認為艾特來斯花綢織造技藝傳入新疆的時間是19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