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根莖和果實。
性味
味辛、澀,性溫。
歸經
歸肺、大腸、脾、胃經。
功效
溫中燥濕,行氣止痛,截瘧。
主治
心腹冷痛,胸腹脹滿,痰食積滯,消化不良,嘔吐腹瀉。
相關配伍
1、治胃痛:艷山姜、五靈脂各6g。共研末。每次3g,溫開水送服。(《福建藥物志》)
2、治疽:艷山姜根莖60g,生薑2片,江南香0.3g。共搗爛敷患處。(《福建藥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種子或根莖 3-9g;種子研末,每次1.5g。外用:適量,鮮根莖搗敷。
使用注意
陰虛燥熱之症忌用。
採集加工
根莖全年均可采,鮮用或切片曬乾。果實將熟時採收,烘乾。
形態特徵
株高2-3米。葉片披針形,長30-60厘米,寬5-10厘米,頂端漸尖而有一旋卷的小尖頭,基部漸狹,邊緣具短柔毛,兩面均無毛;葉柄長1-1.5厘米;葉舌長5-10毫米,外被毛。圓錐花序呈總狀花序式,下垂,長達30厘米,花序軸紫紅色,被絨毛,分枝極短,在每一分枝上有花1-2(3)朵;小苞片橢圓形,長3-3.5厘米,白色,頂端粉紅色,蕾時包裹住花,無毛;小花梗極短;花萼近鐘形,長約2厘米,白色,頂粉紅色,一側開裂,頂端又齒裂;花冠管較花萼為短,裂片長圓形,長約3厘米,後方的1枚較大,乳白色,頂端粉紅色,側生退化雄蕊鑽狀,長約2毫米,唇瓣匙狀寬卵形,長4-6厘米,頂端皺波狀,黃色而有紫紅色紋彩;雄蕊長約2.5厘米;子房被金黃色粗毛;腺體長約2.5毫米。蒴果卵圓形,直徑約2厘米,被稀疏的粗毛,具顯露的條紋,頂端常冠以宿萼,熟時朱紅色;種子有稜角。花期:4-6月;果期:7-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田頭、地邊、路旁及溝邊草叢中,常栽培於房前屋後及庭園供觀賞。分布於我國東南部至西南部各地。
性狀鑑別
果實呈球形,兩端略尖,長約2cm,直徑1.5cm,黃棕色,略有光澤,有10數條隆起的縱棱,頂端具一突起,為花被殘基,基部有的具果柄斷痕。種子團瓣排列疏鬆,易散落,假種皮膜質,白色。種子為多面體,長4-5mm,直徑3-4mm。味淡,略辛。
藥理作用
抑制離體蛙心;收縮離體豚鼠腸管;對小鼠毒性很小。
現代套用
用於胃痛、癰疽、急性胃腸炎和體質虛弱久咳等。
相關論述
1、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燥濕祛寒,除痰截瘧,健脾暖胃。治心腹冷痛,胸腹脹滿,痰食積滯,消化不良,嘔吐腹瀉。”
2、《廣西本草選編》:“燥濕散寒,行氣止痛,截瘧。主治胃脘冷痛,消化不良,嘔吐泄瀉,瘧疾。”
3、《福建藥物志》:“主治急性胃腸炎,噎膈,疝氣,疽。”
附註
該物種在貴州產量及蘊藏量大,可大量開發利用。產區稱艷山姜的果實為“砂仁果”,作為香料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