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爾騰山岩群

色爾騰山岩群(Sertengshan Gr.)的時代屬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分布於內蒙古色爾騰山一帶,為變質岩系。主要為角閃斜長片麻岩、黑雲斜長片麻岩、斜長角閃岩及變粒岩、石英岩和雲母石英岩,下部含條帶狀鐵礦。區域變質程度為低綠片岩相到低角閃岩相。下部原岩以拉斑玄武岩、陸源碎屑岩為主。侵入該群的花崗岩鋯石U Pb年齡為24.2億年、24.7億年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色爾騰山岩群
  • 外文名:Sertengshan Gr
  • 所屬區域:中國內蒙古
  • 類型:變質岩系
基本信息,命名,沿革,分布,特徵,

基本信息

地層名稱: 色爾騰山岩群
地層名稱(英文) Sertengshan Gr
階代碼: Ar3 或 Pt1
地區代碼: 5

命名

內蒙古地礦局第一區調隊和地質研究隊1988年命名,內蒙古地礦局(1991)發表。命名剖面位於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東五分子村北東約8km; 參考剖面位於烏拉特前旗東壕村約0.4km和內蒙古固陽縣東官井村北約2.5km。

沿革

1955年華北地質局241 地質勘探隊將內蒙古色爾騰山一帶的變質地層劃為太古宙五台群。1957—1958年內蒙古地質局呼和浩特地質隊稱其為前震旦紀片岩系①內蒙古地質局呼和浩特幅地質隊,1958,K-49幅1∶100萬地質報告。。1961年地質部第三普查隊稱其為前震旦紀混合片岩段。1972年內蒙古地質局區測隊稱其為五台群。1975年內蒙古區域地層表編寫組將其歸屬新太古代二道凹群。1980年內蒙古地質局地質研究隊1∶100萬地質圖組按地區分別稱為二道凹群和三合明群。1981年內蒙古地質礦產局地質一隊鐵礦組稱其為東五分子群,時代定為古元古代。1984—1986年內蒙古地質礦產局地質研究隊和長春地質學院②認為東五分子群屬新太古代,自下而上分為3個岩組,俟後王楫、張履橋等③將3個岩組對應命名為東五分子組、公巨成組和東官井組、1988年內蒙古第一區調隊和內蒙古地研隊吳應瑞、張履橋等,1988,內蒙古區域變質作用及其有關礦產的研究。將這套變質地層重新命名為色爾騰山群,1991年內蒙古地礦局將該群分為4個岩組,時代定為古元古代。1992年王楫等③採用色爾騰山群的名稱,分3個組。

分布

色爾騰山岩群分布於內蒙古色爾騰山一帶,東起公義明西到大佘太,長約80km,北自哈布齊溝南至營盤灣,寬10—20km,呈北西西向帶狀分布。自下而上分為:1.東五分子組以角閃斜長片麻岩、斜長角閃岩、黑雲斜長片麻岩為主,夾有兩層鐵英岩,底部含少量蛇紋石化角閃輝石岩、角閃石岩和透閃石岩等。厚度約2860m。2.公巨成組頂部約20餘米的薄層二雲淺粒岩。上部為角閃斜長片麻岩、黑雲斜長片麻岩和斜長角閃岩,下部為黑雲斜長片麻岩、斜長角閃岩、角閃石片岩夾薄層變粒岩。厚度約2600m。3.東官井組頂部有280多米厚的蛇紋石化大理岩;上部為變粒岩、石英岩、雲母石英片岩;中部為黑雲斜長片岩、黑雲片岩、斜長二雲片岩、雲母石英片岩、黑雲斜長變粒岩等;下部為黑雲斜長片麻岩、黑雲二長片麻岩、 角閃石片岩夾石英片岩等。厚度約2600m。

特徵

該群下部賦存鐵英岩型鐵礦床,其中變鎂鐵質火山岩類為該群韌性剪下帶中金礦床的礦源層。區域變質作用主要為低綠片岩相-高綠片岩相-低角閃岩相,屬低壓變質相系。後期有退變質作用,屬中壓變質相系。構造變形主要分兩期:早期為拉伸構造體制下產生的中深構造層次的構造形跡,發育順層韌性剪下帶、順層掩臥褶皺及無根鉤狀、腸狀等褶曲。晚期變形是強烈的縱向構造置換,形成了縱彎褶皺、尖棱褶皺等,還伴隨大規模的韌性逆沖剪下變形。東五分子組和公巨成組原岩以拉斑玄武岩為主,這兩個組在總體上均具有從超鎂鐵質基性岩-拉斑玄武岩-鈣鹼性火山岩的演化特點,其間夾有火山碎屑沉積岩和少量陸源碎屑沉積岩。東官井組原岩以中酸性火山碎屑岩與陸源碎屑沉積岩互層為主,自下而上火山碎屑岩層數逐漸減少,頂部出現厚層碳酸鹽岩。該組的火山岩類顯示自拉斑玄武岩至鈣鹼性玄武岩的演化趨勢。推測該岩群形成於較活動的大陸邊緣裂陷槽環境。該岩群分布區發育同構造期、多具片麻狀構造的花崗岩類和閃長岩,其出露面積約100km2。?ス?巨成組混合質角閃斜長片麻岩的鋯石U-Pb年齡為2027±6Ma; 侵位於東五分子組的花崗岩鋯石U-Pb年齡為2420Ma、2471Ma。東五分子組絹雲斜長片麻岩中單顆粒鋯石U-Pb年齡為2489±26Ma,該組角閃斜長片麻岩單顆粒鋯石的Pb-Pb年齡為2361±7Ma;色爾騰山岩群和同構造期花崗質岩石的全岩Sm-Nd等時線年齡為2560±43Ma(王汝錚,1993)。該岩群3個組之間均為韌性剪下帶及逆掩斷層接觸。該岩群上覆被斜長花崗岩侵入,下伏與烏拉山岩群斷層接觸。本岩群可與山西五台群對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