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道凹群

二道凹群(Erdaowa Gr.)的時代屬古元古代。主要出露於內蒙古呼和浩特以北大青山地區,為變質地層。自下而上分為:馮家窯組,為變質礫岩夾石英片岩和變粒岩及蝕變大理岩,厚502米;紅山溝組,以十字藍晶石榴雲母石英片岩和大理岩為主,厚525米;哈拉欽組,為輕度混合岩化的角閃黑雲陽起片岩和透閃石化、蛇紋石化鎂橄欖石大理岩夾石英片岩,厚629米。變質程度屬高綠片岩相至低角閃岩相。為濱海—淺海沉積和火山作用產物。底礫岩中鋯石U Pb年齡23.5億年,黑雲長石石英岩、角閃黑雲片岩全岩Rb Sr等時線年齡(23.9±0.2)億年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二道凹群
  • 外文名:Erdaowa Gr
  • 階代碼:Pt1ed
  • 地區代碼:17
起源,沿革,特徵,備考,

起源

內蒙古地質局區測隊1972年命名。命名剖面位於內蒙古武川縣大青山鄉馮家窯村南西約1km(馮家窯組),呼和浩特市北部大青山紅山溝溝口北約3km(紅山溝組)及大青山哈拉沁溝口北西約1.1km(哈拉沁組)。

沿革

孫健初(1934)將該區變質岩系歸屬桑乾系,呼和浩特幅(1∶100萬)區測隊(1958)將其歸屬五台系,長春地質學院(1959)將其歸屬片岩系,內蒙古區測隊(1972)正式建立二道凹群,自下而上分為紅山溝組、哈拉沁組,時代定為太古宙。1984年,武川縣二道凹地區前寒武紀地質問題現場會上多數人認為二道凹群中應剔除分布於東梁一帶的淺變質碎屑岩系,金文山(1991)鑒於二道凹村不在該群分布區內,將其改稱哈拉沁群,時代定為古元古代。內蒙古地礦局(1991)將二道凹群自下而上分為綠片岩組、大理岩夾片岩組和片岩類夾大理岩組,時代也定為古元古代。內蒙古第一區調隊和王楫等(1992)1意見,將該群自下而上分為馮家窯組、紅山溝組、哈拉沁組,時代也定為古元古代。

特徵

主要出露在呼和浩特市以北大青山地區二道凹東—紅山溝—哈拉沁溝—奎索一帶和馮家窯子、面鋪窯子等地。自下而上分為:1. 馮家窯組 自下而上分兩段:一段為變復成分礫岩夾黑雲石英片岩、二雲片岩和變粒岩,局部含石榴石,厚度大於148m;二段為蛇紋石化透閃大理岩、蛇紋石化透輝大理岩夾二雲石英片岩、長石石英岩,厚度大於354m。本組總厚度大於502m。2. 紅山溝組 分兩段:一段主要為十字藍晶石榴二雲片岩、黑雲石英片岩、少量為殘斑狀斜長二雲片岩、含礫二雲片岩,厚度約285m;二段以透閃大理岩為主,夾石榴十字二雲石英片岩、十字藍晶石榴黑雲片岩等,厚度大於240m。本組總厚度大於525m。3. 哈拉沁組 分兩段:一段為弱混合岩化角閃黑雲石英片岩、黑雲陽起鈉長(或斜長)片岩、綠簾陽起片岩、黑雲石英片岩夾透閃石(或水鎂石)大理岩,厚度約413m;二段以蛇紋石化鎂橄欖石大理岩為主,夾絹雲石英片岩、長石石英岩,厚度大於262m。本組總厚度大於629m,均比馮家窯組、紅山溝組厚度大。該群遭受中壓相系高綠片岩相至低角閃岩相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具有兩期變形:早期屬於拉伸體制變形,順層韌性剪下作用產生區域性片理,不同岩性層分別形成了順層掩臥褶皺、粘滯石香腸、構造透鏡體和透入性面理等多種形式的褶疊層構造。晚期屬於擠壓體制變形,主要表現為由於逆沖韌性剪下所形成的剪下構造帶和剪下褶皺。馮家窯組的原岩,其下部為沉積底礫岩,上部為碳酸鹽岩和泥質岩、泥砂質岩。紅山溝組下部原岩主要為(含礫)長石石英砂岩、泥質岩,含少量火山碎屑沉積岩、英安質凝灰岩,上部原岩以碳酸鹽岩為主夾泥質、砂質岩。哈拉沁組的原岩以泥質岩、泥砂質岩、泥灰質岩和碳酸鹽岩為主,含少量玄武岩。該群屬於太古宙裂陷槽中濱海—淺海環境的沉積作用和火山作用產物。該群變質底礫岩鋯石U-Pb年齡為2350Ma(內蒙古地質局區測隊,1972),內蒙古第一區調隊(1991)獲得含黑雲長石石英岩、角閃黑雲片岩的全岩Rb-Sr等時線年齡為2389.9±24.5Ma。王楫等(1992)獲得侵位於紅山溝組的斜長花崗岩單顆粒鋯石U-Pb年齡為1682±165Ma,馮家窯組變礫岩中片麻狀黑雲花崗岩礫石的單顆粒鋯石蒸發Pb-Pb法,207Pb/206Pb表面年齡為2264±22Ma,其中膠結物黑雲石英片岩單顆粒鋯石207Pb/206Pb表面年齡為2000±45Ma。據上所述,該群的年齡大約在2350—1680Ma期間。其與上覆新生界及下伏太古宇烏拉山群(岩群)為不整合接觸,與色爾騰山岩群(Ar或Pt1)末直接接觸。 1.王楫、陸松年、王汝錚、孫玉芳、李惠民、李雙慶、李懷坤,1992,內蒙古中部變質岩群同位素年代構造格架的研究。

備考

編撰者: 王汝錚
作者1: 孫健初
年份1:1934
作者2:金文山
年份2:1991
系名: 古元古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